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自1998年起,新疆龜茲研究院先後赴德國、美國、日本、法國、俄羅斯和韓國的博物館和美術館調查流失海外的克孜爾石窟壁畫等文物,並利用現代數字技術對這些壁畫進行虛擬歸位復原。\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SmrehH4GCtXj\" img_width=\"750\" img_height=\"563\" alt=\"海外藏克孜爾石窟壁畫及洞窟復原影像集在蘭州大學首發\"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克孜爾石窟始建於公元3世紀,是龜茲石窟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國開鑿最早的大型石窟羣。

"\u003Cp\u003E新華社蘭州7月17日電(記者王銘禹)由新疆龜茲研究院、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蘭州大學藝術學院、德國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聯合編寫的《海外藏克孜爾石窟壁畫及洞窟復原影像集》16日上午在蘭州大學舉行首發儀式。\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SmrehH4GCtXj\" img_width=\"750\" img_height=\"563\" alt=\"海外藏克孜爾石窟壁畫及洞窟復原影像集在蘭州大學首發\"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克孜爾石窟始建於公元3世紀,是龜茲石窟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國開鑿最早的大型石窟羣。它以獨特的洞窟建築形制和壁畫風格,揭示了佛教經西域向東傳播的歷史軌跡,是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結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新疆龜茲研究院院長徐永明介紹,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先後有俄、日、德、英、法等國的探險隊來到龜茲進行探險活動,龜茲石窟塑像和壁畫遭受盜掘和切割。目前,海外收藏的龜茲石窟壁畫大部分保存在德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自1998年起,新疆龜茲研究院先後赴德國、美國、日本、法國、俄羅斯和韓國的博物館和美術館調查流失海外的克孜爾石窟壁畫等文物,並利用現代數字技術對這些壁畫進行虛擬歸位復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次出版的影像集是蘭州大學“敦煌絲路文明與西北民族社會”雙一流學科羣建設項目,影像集將龜茲研究院從海外8個國家20餘家博物館和美術館收集到的300多幅高清圖片及部分洞窟復原影像整理出版,完整展現了古絲綢之路上龜茲藝術的風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該影像集主編朱建軍表示,出版該影像集旨在讓公衆從不同角度瞭解絲綢之路文化藝術,爲絲路研究者提供克孜爾石窟藝術的珍貴資料。(完)\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452889756991540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