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485

所有橫空出世的商業片黑馬一樣,《星球大戰》系列也有一位性格堅韌的創始人頂着重重壓力將它推入大衆視野——喬治·盧卡斯就是“造物主”本人。名利雙收之後,他與“電影學院派”同儕們分道揚鑣,變得更低調神祕,將大部分時間精力用來維護和擴展《星球大戰》幻想世界。他和他的維護《星球大戰》的方式時常引來頗多爭議,卻也是“《星球大戰》爲什麼能征服全世界觀衆”的關鍵答案。分享本文,留言告訴我們一個你喜歡星球大戰的原因,將有2位朋友有機會獲得譯本《星球大戰如何征服全宇宙》。

人物

喬治·盧卡斯如何

征服全宇宙

文 / 窗邊的Kotori

《星球大戰如何征服全宇宙》一書不僅收錄了電影和粉絲活動的所有來龍去脈,更有趣部分是還原了一個非常親切真實的喬治·盧卡斯。他不熱衷於拋頭露面,但公衆形象非常有辨識度:安靜地站在房間的某個角落,雙手插在牛仔褲前褲袋裏,穿着法蘭絨襯衫和牛仔靴,鬍子和頭髮十分濃密,表情是“毫無瑕疵的禮貌和難以接近的距離,彷彿怕你問出不合時宜的問題,或者是要求一筆貸款”。這個拘謹男人的童年約等於《星球大戰》的前史,《星球大戰》或許不容易理解,但你一定能理解盧卡斯這個人。

孩子的世界——盧卡斯式情結

1944年5月14日,他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莫德斯托小鎮一個富裕的猶太家庭。雖然他衣食無憂,擁有的玩具比鎮上每一個孩子更多更好,困擾也依然存在。在上小學的年紀,盧卡斯就成了第一批觀看民防訓練電影《躲避和掩護》的學生。那可不是一部動畫片,描寫聰明的烏龜在原子彈降落的時候隱藏在殼裏,而是講述了兩個小學生,他們“無論去哪裏、做什麼,都時刻記住如果原子彈爆炸應該如何應對”。“我們時時刻刻都在做躲避和掩護的演習,”盧卡斯回憶道,“我們聽到的都是什麼建立輻射庇護所、世界末日、又有多少核彈造出來了。”作爲一個骨瘦如柴、沉默寡言的孩子,盧卡斯偶爾會被學校年長強壯的孩子們欺負,他的鞋子被拋在草坪灑水機上。

不過,除了戰爭陰霾和學校凌霸,盧卡斯似乎沒有遭受更多的苦難。他動手能力和想象力都很出色,經常和朋友們一起做些創造性的事情,比如建造玩具鐵軌和舉行後院狂歡;8歲的時候,他們用電話線的卷軸做了一個過山車。“我喜歡建造東西,”盧卡斯在2013 年回憶說,“木作啊,樹屋啊,棋盤什麼的。”

漫畫是盧卡斯童年不可或缺的精神養分,儘管當時他並不知道1954 年是漫畫歷史學家口中“戰後黃金時代頂峯時期的末尾”:超人和蝙蝠俠正處在他們的第二個全盛十年的初期,漫畫的主題也多樣化了。牛仔漫畫、愛情漫畫、恐怖漫畫、幽默漫畫、科幻漫畫……層出不窮,盧卡斯暢遊其中:漫畫極具視覺效果,漫畫狂野、恐怖、搞笑,漫畫拓展邊界、反抗權威和遠離世俗。10歲時,盧卡斯已經是個胃口很大的漫畫迷了,當時收藏的漫畫多達500本,需要一個房間來收納。

除了EC 漫畫,盧卡斯的最愛還有《飛俠哥頓》系列和《瘋狂》雜誌。積累百年的歐美太空奇幻文學作品和20世紀50年代豐富的太空奇幻題材電影、電視、廣播資源,是盧卡斯孕育靈感的沃土。1956年,是他12歲生日聚會,盧卡斯在莫德斯托的州立影院看了電影《禁忌星球》。“他確實被那片子迷住了。”發小梅爾·切利尼還記得那場生日電影,“我們只是享受影片。他卻在向影片學習。”

《飛俠哥頓》

因執導青春片《美國風情畫》一炮而紅後,盧卡斯收到大量青少年的來信,講述《美國風情畫》使他們放棄沉淪於毒品,重新出門社交。“它真的使其中的一些人走上正道。”盧卡斯說。孩子們的經歷深深地觸動了他,他們心領神會,其中包括了弗朗西斯·科波拉的兒子——10歲的羅曼和12歲的吉安-卡羅這樣的小孩。盧卡斯跟他們講了《星球大戰》的故事雛形。

孩子們會喜愛太空戰士、西部牛仔等種種爲大人所不齒的想象,但也可能會被色情、毒品、享樂主義和虛無主義帶進成年人世界的另一面。盧卡斯借《星球大戰》表達,你還有更強大的潛力,你可以與宇宙中更偉大的力量聯繫在一起,成爲更好的人。儘管他對這部電影能否跟迪士尼電影表現一樣好依然缺乏信心,《星球大戰》已經準備好抓住全美國的心了。

寶冠劇院前的觀衆

1977年5月25日,寶冠影院門口的觀衆大排長龍,此後一星期裏,電視節目裏的受訪者們以體育賽事般炫耀的口吻說自己看了20遍《星球大戰》。盧卡斯心裏劃定的受衆——10到14歲的孩子們——在那一天恰好要上學,所以《星球大戰》的走紅,很可能是因爲它喚醒了成年觀衆心裏的“孩子”。當時,作家約翰·沃瑟曼看完影片在評論中寫道:“在我們所有人的心裏,都有一個夢想着神奇生物和異想天開冒險經歷的孩子。”

盧卡斯一直很清楚《星球大戰》要做什麼:“我在開發童話故事的集體潛意識。”他歸納得非常準確了。

“拿出勁兒來!”——盧卡斯式

電影美學

在盧卡斯三年級寫的作文《慢性子》中,已經能看出他的節奏感:

從前在轟鳴之鄉,有一個小男孩走路總是慢吞吞的。轟鳴之鄉所有其他人走路都很快。

有一次,這個小男孩走在一條小道上,遇到了一匹馬。他想和馬說話,於是他坐在一塊石頭上,但石頭上面有一隻蜜蜂。

他剛坐在石頭上,就大叫一聲跳了起來,沿着路跑了。

從此以後,他走路再也不慢了。

認生且害羞、缺乏攻擊性、熱愛幻想,也堅忍不拔、癡迷於速度、對人生有很強的緊迫感——這一切合成了“標準盧卡斯風格”。在1962年暑假出車禍之前,盧卡斯一直沉迷於改造汽車和賽車,甚至想成爲職業賽車手。車禍的鬼門關前轉了一圈之後,他決定把勁頭兒轉到更安全的方向上,在社區大學進修了人類學、社會學,最終考上南加州大學電影學院。

盧卡斯在電影學院的第一部作品是1分鐘的短片《展望生活》(Look at Life)。他從《展望》(Look)和《生活》(Life)兩本雜誌裏剪出最喜歡的圖片——亞拉巴馬州咆哮的狗、馬丁·路德·金博士、三K 黨徒、赫魯曉夫、越戰士兵等——讓它們配合音軌上急切的桑巴旋律,快速接連閃現,每個畫面有5幀,這個剪輯速度以今天快節奏網絡視頻的標準看來也不乏震撼,而在1964 年,簡直就是極速了。短片的最後是字幕“誰在求生?”和“結束?”。短片在世界各地的學生電影節共獲得18 個獎項,讓他從默默無聞的“宅男極客”變成學院的明星學生。

《展望生活》給予盧卡斯極大的自信,也讓他明白,非凡的剪輯才能是自己進入電影行當的核心競爭力。他毫不猶豫地拋棄了表導演課和劇本寫作課,加緊馬力轉到了剪輯這條賽道上, 又拍出了15分鐘短片《THX》。

《THX》是一部科幻片,講述一個男子逃離未來烏托邦世界的控制。這部短片不需要演技,男主角戴着遮住半張臉的頭盔,追逐他的監控人員們則由海軍士兵本色出演即可;盧卡斯也沒寫一句臺詞,而是扭曲處理了人聲,故意使很大一部分的對白難以辨別。膠片上隨機的數字和字幕、背景音裏一架管風琴轟鳴着低沉又不和諧的音符,則是這部粗糙的學生電影創造的新美學價值:觀衆沉浸在影片的氣氛中,彷彿變成了偷窺者,是片中監控機器中的幽靈。這部短片超出學生電影的平均水平好幾光年,再次讓盧卡斯拿獎拿到手軟。

《美國風情畫》片場的盧卡斯

就拿名利雙收之作《美國風情畫》來說,他身爲導演在片場的表現最多隻能說是差強人意。基本上每一場戲裏,盧卡斯都躲着演員——鑽進餐館櫃檯的下面,或者趴在車頂上——只讓攝影機捕捉演員們自己的發揮。他經常拍着一個鏡頭就睡着了。“我的導演工作是在剪輯室裏進行的。”他告訴朗·霍華德,雖然他的妻子馬西婭應他的請求主導了此片大部分的剪輯工作。

朋友們的困惑也可以理解。像盧卡斯這樣跳過劇本環節,直接剪輯拼湊出腦海裏的人物、聲畫和節奏,來向業內人士“賣安利”,不太符合好萊塢電影工業對一名成熟的科幻/奇幻類型片導演的要求。

不被理解只是小事,好萊塢製片廠削減拍片預算則是掐住盧卡斯命門的大事。更可怕的是,劇本還沒寫完,福斯把特效部門整個裁掉了。盧卡斯決定建立獨立的特效公司,這個決定永久性地改變了好萊塢電影產業。(但盧卡斯還是會用二戰空戰鏡頭來剪輯新的《星球大戰》,佔住尚未成型的特效鏡頭。)

盧卡斯在工業光魔

有工業光魔保駕護航,《星球大戰》系列再也不必減速。接下來的三十多年裏,每一部新“星戰”電影的首映日,寶冠劇院前人們排起長龍的神話都在重新上演。除此之外,動畫片、小說、遊戲、周邊產品在不斷擴展這個故事的規模。

與科波拉、斯皮爾伯格一起

成長——盧卡斯的導演朋友圈

人們常常忽視,弗朗西斯·科波拉、馬丁·斯科塞斯、史蒂夫·斯皮爾伯格、布賴恩·德帕爾馬這些成熟可靠的“文藝片”導演,在20世紀60年代也曾跟盧卡斯一起混跡在漫畫書店裏,閱讀科幻小說,試圖讓太空電影取得進展。斯科塞斯正在從偉大的偏執狂科幻作家菲利普·K.迪克的作品中尋找製作影片的選項,而德帕爾馬正要將阿爾弗雷德·貝斯特的科幻經典《被毀的人》改編爲電影。這些優秀導演中,有不少與盧卡斯保持多年友情,在良性競爭中提升自己的電影水平。

從左至右:馬丁·斯科塞斯、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喬治·盧卡斯

科波拉和盧卡斯這對朋友的感情非常好。他們都討厭好萊塢,想要破壞工會那食古不化的結構,擺脫那些老古板的製片廠老闆。爲了賺足夠的錢拍他們想拍的獨立電影,科波拉不得不接下他們最討厭的舊好萊塢項目《教父》,而盧卡斯幫這部片子剪了一場張力十足的醫院戲。

科波拉比盧卡斯大四歲,更像一位導師和兄長,他堅持認爲,導演必須學會寫劇本。盧卡斯給他看了自己寫的劇本草稿,嚇壞了科波拉:“你是對的,你真不是這塊料。”但科波拉依然扮演着啦啦隊長的角色,一直在給盧卡斯鼓氣打勁兒。所以,當科波拉拍攝《現代啓示錄》預算嚴重超支時,盧卡斯給他打了一些錢,甚至計劃好幫他剪輯一部分鏡頭素材。

科波拉與盧卡斯

盧卡斯在大學時代因《THX》結識斯皮爾伯格,他倆性格更加相似:兩個都是無情的完美主義者,卻又頑固地保持住了一種孩童般的好奇感。斯皮爾伯格拍攝《大白鯊》時,盧卡斯曾花了一些時間到洛杉磯來幫助給經常出故障的機械鯊魚拍攝特寫鏡頭,其間他曾經短暫地被卡在鯊魚巨大的灰色大嘴裏。斯皮爾伯格抱怨自己被邦德的製片人卡比·布羅科利拒絕了三次,怕是無法執導一部007電影了,盧卡斯向他分享了“印第安納·瓊斯”系列的創意,斯皮爾伯格得以拍攝了“沒有武器裝備的詹姆斯·邦德”。

1975年,《大白鯊》上映前不久,斯皮爾伯格將電影的作曲家約翰·威廉斯介紹給盧卡斯。盧卡斯後來說,威廉斯的作曲是《星球大戰》中唯一超出了他期望的部分。從某種意義上說,他是對的。威廉斯的音樂常常被影迷尊崇爲《星球大戰》的“氧氣”。

斯皮爾伯格和盧卡斯

盧卡斯從斯皮爾伯格對彼此最長遠的饋贈,可能是凱瑟琳·肯尼迪——現任盧卡斯影業的CEO。盧卡斯考慮將盧卡斯影業賣給迪士尼時,認爲需要一個人接替他,保持《星球大戰》原本的特色,最終,他選擇了凱瑟琳·肯尼迪作爲接棒者,協調迪士尼與盧卡斯影業的關係。2015年至2019年,《星球大戰》“新三部曲”陸續上映,不知道盧卡斯對肯尼迪的工作是否放心。

除了這些一起合作、共同成長的導演們,盧卡斯的影響力對科幻/奇幻類型片導演尤爲深遠。彼得·傑克遜說:“作爲一名電影製片人,我對喬治·盧卡斯的感激和尊敬是無限的。在《星球大戰》之後的幾十年裏,喬治利用自己的資源開發了數字特效、數字剪輯、數字音效和數字攝影。他爲我打開了大門,讓我以一種在《星球大戰》之前幾乎做夢都想不到的方式製作自己的電影。只有喬治推動的這些技術進步,才使我能夠將圖像直接從想象中轉移到屏幕上。”

可以說,喬治·盧卡斯就是怎樣征服世界的,《星球大戰》是怎樣征服世界的。儘管凡人總有一天得停下腳步,目送《星球大戰》——這個永恆的存在——繼續書寫歷史,但至少盧卡斯爲傳奇系列寫就一個有力的開頭,使我們對一段充滿勇氣、速度、情誼的冒險念念不忘。那就是我們自己年少時最想沉浸其中的故事。

著 者:[美]克里斯·泰勒

譯 者:任超 開羅

書 號:978-7-5596-2575-5

出 版: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尺 寸:155毫米×240毫米

版 次:2018年12月第1版

定 價:128.00元

正文語種:中文

本書還像電影一樣,有許多生動的人物出場——但每一位都是真人!害羞低調的“宅男”喬治·盧卡斯其實從小就有超羣的商業頭腦,甚至自建“鬼屋”賺同學的錢?弗朗西斯·科波拉曾想建立一個“絕地教”?格蕾絲·凱利居然是《星球大戰》得到投資的關鍵人物?詹姆斯·卡梅隆何時下決心入行拍電影?美國人民爲何向白宮請願造“死星”?被盧卡斯封爲“絕地武士”的奧巴馬,居然是個僞影迷?一出商業與藝術交織的傳奇,就此上演。

關 於 身 邊 的 一 切

  • 三邊(微信號:three2016)由叄邊工作室創立,致力於生活方式內容的原創及分享。無論是行走路上,還是享受美味,或情感故事,我們希望通過三邊,讓你邁向更好的生活。合作或投稿,請郵件 [email protected] 或微信 novling

分享本文並留言告訴我們,

寫下一個你喜歡星球大戰的原因,

我們將選2位朋友送出譯本

《星球大戰如何征服全宇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