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來,故宮在文物數字化方面一直走在同行前列。近日,數字故宮再次迎來了整體升級。

在7月16日的“數字故宮發佈會”上,故宮博物院一口氣推出7款數字產品。其中,最受關注的是故宮官網推出的“數字文物庫”,從故宮186萬餘件藏品中精選出5萬餘件文物,首次公開了高清數字影像。用戶可以通過文物的朝代、分類進行檢索,更可以逐級放大欣賞纖毫畢現的細節。

在此之前,除了“故宮名畫記”專區的300多幅傳世名作,其他故宮官網上的藏品在放大觀看時,都躲不開碩大的故宮博物院水印。故宮文物庫的上線意味着故宮在藏品開放性方面又進了一步。

據故宮介紹,“數字文物庫”未來的藏品數字還將不斷刷新,滿足故宮文化愛好者和專家學者欣賞、學習、研究文物的需求,也將爲文物保護工作提供支撐。

雖然“數字文物庫”的上線,讓足不出戶看故宮文物成爲了現實。但初步體驗一番就能發現,“數字文物庫”目前仍是雛形階段,亟待完善。

首先,文物僅有藏品名稱、朝代信息,最基本的尺寸信息都付之闕如,欣賞者無法從尺度層面來感受一件文物。

除了尺寸不詳,庫中文物也缺乏基本的描述與背景介紹。其實,這些藏品的基本信息在故宮網站上都已存在,可能時間、人力所限,目前尚未添加進數字文物庫之中。

其次,目前的故宮文物庫尚未針對移動端瀏覽做優化,手機上的使用體驗欠佳。

再次,面對浩瀚的5萬多件文物,朝代、分類兩個維度的檢索系統失之簡率。雖然每件文物都有相關推薦,但目前來看這套推系統僅屬“擺設”。因爲每一件繪畫作品下面的相關推薦都是“老三樣”(範廷鎮《花卉圖冊》、張擇端《清明上河圖》、齊璜《山水軸》),其他類別文物推薦的也都是固定的三件文物。

不僅如此,從“數字文物庫”的版權聲明來看,此次故宮在藏品開放性上僅僅邁出了一小步。目前的文物庫僅能滿足博古賞新、學習研究的需求,距離真正的開放依然遙遠。

數字文物庫的版權聲明顯示:任何單位或個人在以轉載、引用、摘編、下載等方式使用本網站內容時,均須獲得故宮博物院的書面同意。這意味着其中的5萬多件文物無法下載使用。

反觀2016年臺北故宮開闢的Open Data專區,提供7萬多張低階(72dpi)數字圖像供自由下載、免費使用,“凡公開於此區之故宮圖像均無需申請,不限用途,不用付費,可直接下載使用。”

除了限制下載、使用,故宮文物庫還對第三方的文物數據挖掘、採集作出了限定:未經我院書面同意,不得系統地摘錄、再利用網站的部分內容,包括但不限於爲了再利用本網站的實質性部分而利用數據挖掘、機器人或類似的數據採集和提取工具提取(不論一次或多次)。

而臺北故宮的Open Data專區不僅不限制第三方的數據挖掘,反而提供了Open API ,“讓所開放之資料,能以易於應用和動態處理的方式提供給外界。”使用者只需提交申請,提交申請單位和使用目的(學術研究、教育推廣、創新應用)即可。

雖然有故宮官方合作的Google Art&Culture已收錄128件故宮文物,未來可能會將數字文物庫的5萬多件文物收入其中。但對於一些小型第三方機構而言,卻可能很難“染指”這些文物,做深度挖掘、梳理,探索更適合移動端的欣賞體驗。

比如盛趣遊戲出品的文物加App,目前已經建立了西安博物館、山西博物館、天津博物館等多家博物館的數字文物庫,創造了在“時間長河”中瀏覽文物的移動化體驗。

而幾位國學愛好者開發的中華珍寶館App,已經收錄了六萬多幅高清珍寶掃描圖,有着原生的移動觀賞體驗。

在故宮的技術能力和人力、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對於館藏文物,故宮目前形成了由淺至深的數字化矩陣。“數字文物庫”目前以追求數量爲主,實現儘可能多的文物簡單的數字呈現。

“數字多寶閣”和“故宮名畫記”,則針對精品文物做更深入、細緻、全面的展現。“數字文物庫”中的器具類文物僅有圖像,在“數字多寶閣”中,170多件(套)文物卻得以三維呈現,可以全方位感受尺寸、材質、結構、銘文款識。“故宮名畫記”中收錄的345幅名畫,除了可以欣賞高清細節,還有深入的藏品介紹,作者簡介及相關的研究文章。

在移動端的文物展示方面,故宮選擇了輕量化和場景化的路線。“每日故宮”相當於《故宮日曆》的數字化,提供了手機日曆的場景化體驗;“故宮陶瓷館”收錄了文華殿陶瓷館400餘件藏品,相當於一個完整的數字化展館。《胤禛美人圖》、《韓熙載夜宴圖》則是對單一藏品數字化呈現的深度探索。

或許是意識到故宮的文物數字化矩陣過於分散,且總體規模相對於故宮180萬件藏品比例過小,故宮此次上線的“數字文物庫”5萬多件的規模足以讓翹首以盼的用戶大呼過癮,堪稱故宮數字化的“扛鼎之作”。

然而,這座浩瀚如海的“文物庫”如何移動化,如何以更豐富、新穎的方式來呈現,卻不妨以開放的心態邀更多第三方機構來一起探索。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