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44af203c2bff4c8495cdd5a3b58344e1\" img_width=\"640\" img_height=\"480\" alt=\"张謇的审时度势和左孝同的不识时务\"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清江苏巡抚衙门旧址\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甲午战争后,张謇游走于官商两途。他一方面在家乡大办实业,另一方面积极参与立宪活动。以状元的名望和超群的活动能力,他成为了著名的立宪派领袖。在清廷“预备立宪”期间,张謇任江苏省谘议局议长,这一身份使他被当然地视为江苏的民意领袖。但“皇族内阁”出台让他难免对朝廷有厌憎之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武昌起义时,张謇恰巧刚刚坐船离开武汉,在长江上犹能见到武昌城满天的火光。当他得知武昌起义的确切消息时,最初的态度并不是倒向革命,支持共和。他反而进南京劝说江宁将军铁良和两江总督张人骏,率大军溯江西上,驰援武汉三镇的清军,而被颟顸的铁良、张人骏拒绝。他当时的想法还是要保住大清,只是希望借革命党兵变的压力,让清廷立刻行宪,那么作为在重要省份的议长,其话事权自然非同以往。南京碰壁后,他来到苏州,和一向倚重他的江苏巡抚程得全会合,并以程的名义上疏朝廷,奏请解散皇族内阁,向天下宣布立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可革命浪潮风起云涌,各省先后宣布独立,局势变化之快,不给清廷留时间以立宪之名来拖延了。很快张謇看到了他原来希望立宪的想法已经行不通,特别是上海光复,让他彻底明白大势已去,地另外找路了。这条路便是与清廷决裂,策动江苏巡抚程德全宣布江苏独立,一起搭上革命的便车。——否则是过了这村没那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危难之际,对这样一位有影响的人物,清廷自然也要借重。袁世凯奉命出山组阁后,清廷下谕旨委派张謇为江苏宣慰使,接着任为农工商大臣,希望他能替清廷支撑东南残局。可此时已决心抛弃清廷的张謇怎么可能做这个官?他回电辞去宣慰使和农工商大臣的职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张謇的策划和襄助下,1911年11月5日,江苏巡抚程德全在苏州宣布独立,就任江苏省都督,成为由清朝督抚摇身一变为革命的军政府首长第一人。为了显示革命不能没有破坏,程德全派人拿竹竿捅掉巡抚衙门屋檐上的三片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程德全出身寒微,后在东北投靠黑龙江将军寿山而发迹,1910年才调任江苏巡抚,他在江苏没什么根基,必须倚重张謇这样状元出身的地方民意领袖。没有张謇的大力支持,他是没底气“咸与革命” 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武昌起义后,清廷在各地的督抚大员大概是几种态度:一种是抵抗不住革命军便逃走,如湖南巡抚俞诚格、两江总督张人骏;一种是慨然赴死,为清廷殉节,如山西巡抚陆钟琦;一种是看到回天无力,和革命党人搭成协议,交出政权,如四川总督赵尔丰(后被清算保路运动的血债被尹昌衡诛杀)、云贵总督李经羲(由蔡锷等人礼送出境)。而作为受清廷恩惠深重的地方军政长官而反正,宣布独立,是由程德全开的头,谋主则是张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程德全决心宣布江苏独立前,不能不考虑同僚的意见。要做这件大事,他要取得两股势力的支持,至少是不阻挠,一是地方士绅,张謇是这股势力的代表;另外一股势力是湘军系。自湘军攻陷天京后,两江基本上是湘军系的势力范围,两江总督长期由湘籍人士担任,藩、臬大员和各州县长官也多湘人,辛亥革命时湘军系仍然是两江地面上不可小觑的势力。当时江苏提法使(即以前的按察使改设,主管一省治安和司法)兼署布政使是左孝同,他是清末大臣左宗棠的第四子,在江苏巡抚衙门里,他的权位仅次于程德全,相当于二把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程德全集合在苏州的旧官员,商量与清廷决裂,宣布独立,遭到了左孝同的强烈反对,认为程德全受朝廷赏识才得此高位,应当感恩戴德,不应辜负朝廷之盛意,要为朝廷尽忠到死,即便与敌军势力悬殊,也应穿着朝服,在官衙的大堂里骂贼而死。巡警道吴肇邦、苏州知府何刚德附和左孝同的意见。督练公所提调、革命党人章驾时见此情形,掏出手枪,指向左左孝同说:“今日之会是商讨国家大事,应注重大义而放弃私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章驾时是湖南湘乡人,我怀疑早就由程德全做好了工作,由湘籍人士来威慑湘籍人士。最终胳膊拧不过大腿,左孝同无法阻止江苏反正,他和何刚德等不赞成起义的官员,被允许离开苏州,去了上海。自此,左孝同寓居沪上,以诗文、书法自娱,直至1924年病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张謇早年他和袁世凯一起赴朝鲜在吴长庆麾下效力,张謇还是袁世凯文化上的老师。后来两人闹掰了,张謇公然宣布与袁世凯绝交。等到袁世凯做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张謇不计前嫌,又和这位当年的学生和好了。在民国的分娩过程中,张謇看清楚当时最有实力主持大局的是与他有几十年恩怨的袁世凯,于是他很快倒向袁世凯,在南方为袁世凯四处奔走,于清廷、革命党两头忽悠,搭成了协议,清朝皇帝宣布逊位,将江山社稷交由民国承继,袁世凯任大总统。清室覆亡,民国建立,张謇是有大功之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今日看这段历史,不得不承认张謇的作为是顺应大势的识时务之举,客观上减少江山鼎革带来的流血,有利于百姓。而在当时,以传统道德观来评判,许多人对他就不无非议,而左孝同的不识时务得到尊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浙江海盐籍的朱彭寿比张謇晚一年中进士,做过清廷陆军部左丞,晚年以清朝遗老自居,他在《安乐康平室随笔》中写过这么一段话:\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历代状元以死殉国者,宋得三人:何栗、文天祥、陈文龙。元得三人:李黼、泰不华、李齐。明得五人:黄观、刘鼐、余煌、刘理顺、刘文升。本朝一人:崇绮。浩气英名,允为龙头增色。乃近有某状元者,当国家多难之秋,命为本省宣慰使,其辞电中竟以“何德可宣、何情可慰”等语,反唇相稽。若此伧者,真名教之罪人,词林之败类矣。\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某状元”说的是张謇,这番责备讥讽是相当的严苛。大概在遗老看来,大清朝的状元,可以不为朝廷殉节,但至少在埋葬帝国的过程中,不应该挖坑填土。\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479811621573479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