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730261c7ef4642b29d42eec25510739f\" img_width=\"2761\" img_height=\"4156\" alt=\"流放成爲革命資歷和儀式,沙皇的政治鎮壓徹底失敗\"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逃跑的流放者\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死屋:沙皇統治時期的西伯利亞流放制度》顯示,流放者因爲被遺棄在貧窮、骯髒的環境裏,而且他們除了生命之外,本身沒有什麼可以失去,於是從各大監獄、工廠、定居點和礦山逃跑。\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f455844a4d564fbfa2d7e5c777d2ac91\" img_width=\"3277\" img_height=\"1261\" alt=\"流放成爲革命資歷和儀式,沙皇的政治鎮壓徹底失敗\"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19世紀,經過敖德薩前往西伯利亞的流放者\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但是,悲劇並未從此終結。

"\u003Cdiv\u003E\u003Cp\u003E在《國家的視角》一書中,詹姆斯·C.斯科特認爲,任何生產過程都依賴於許多非正式的和隨機的活動,而這些活動不可能被正式設計在規劃中。僅僅嚴格地服從制度而沒有非正式的和隨機的活動,生產可能在事實上已經被迫停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俄羅斯沙皇時代的流放制度,不僅體現專制權威,懲罰帝國的罪犯和異端分子,而且還有經濟目標:利用流放者從事重體力勞動,以低廉的人力開發西伯利亞的各種礦產和資源。然而,西伯利亞惡劣的氣候,無休止、懲罰性的體力勞動,糟糕的居住和飲食,以及牲畜般的生存條件,都使得流放者難以做到“洗心革面”。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多部作品裏突出了主人公無法化解的精神和道德困境,主張用體現東正教思想的“受苦”來實施身體的規訓,從而達到解脫和自我和解。但是,他的主張無法化解激烈的政治和社會矛盾,也無助於政治-社會問題的實際解決。\u003Cstrong\u003E沙皇希望將罪犯流放到西伯利亞,通過苦役和勞動改造爲專制制度所需要的馴服的“新人”。但是,這樣的例子少而又少,相當多的逃犯會選擇逃跑。\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730261c7ef4642b29d42eec25510739f\" img_width=\"2761\" img_height=\"4156\" alt=\"流放成爲革命資歷和儀式,沙皇的政治鎮壓徹底失敗\"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逃跑的流放者\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死屋:沙皇統治時期的西伯利亞流放制度》顯示,流放者因爲被遺棄在貧窮、骯髒的環境裏,而且他們除了生命之外,本身沒有什麼可以失去,於是從各大監獄、工廠、定居點和礦山逃跑。從1838到1846年,當局在西伯利亞逮捕了14000名男性逃犯,3500名女性逃犯,而這一數字可能只是在逃人數的一半。19世紀下半葉,逃跑人次隨着流放總人數增加。伊爾庫茨克三個接受調查的地區,2萬多名罪犯中有一半已經逃跑,“不知所終”。到1898年,葉尼賽省的流放者有25%逃跑,伊爾庫茨克的流放者有40%逃跑,普里莫爾斯克省有70%的流放者下落不明。這顯示,19世紀最後25年裏,分佈在西伯利亞的30萬流放者中有10萬人在逃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每年春季,布穀鳥開始啼叫,這意味着天氣轉暖,河道解凍,植被茂盛,這爲逃跑創造了良機,一些流放者就開始逃跑。他們被稱作“庫庫什金將軍的軍隊”中的步兵(庫庫什金爲布穀鳥的音譯)。有的流放者一生過着逃跑、被抓獲、蹲監獄、再逃跑的生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託博爾斯克刑罰堡囚禁的圖馬諾夫是一個經驗豐富的流浪者。因爲在流放時犯下了罪行,軍事法庭判決他遭受夾道鞭笞——即兩排士兵手拿鞭子,鞭打從中間經過的罪犯。受刑之前,圖馬諾夫對\u003Cspan\u003E難友\u003C\u002Fspan\u003E表示,自己必須逃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圖馬諾夫會表演魔術,警衛和看守也對之很有興趣。因此,當圖馬諾夫在監獄院子裏排練疊人塔時,警衛看得興致勃勃,而且沒有任何疑心。監獄裏傳開了消息,圖馬諾夫將進行一場非同尋常、前所未有的表演。在一個宗教節日來臨時,罪犯、警衛、看守、監獄長和一些受邀前來的客人全都到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圖馬諾夫戴上了一個滑稽的淡黃色鬍子,他先表演了一些把戲,然後開始大戲——疊人塔。演員們先後就位,圖馬諾夫爬上了由人搭建的金字塔,他手持一根平衡杆位於最頂端,比監獄院子的木柵欄還要高。這座人塔在院子四周移動,觀衆們掌聲如雷。當人塔移動到院子邊緣時,圖馬諾夫突然跳下,消失於柵欄另一邊。看守和警衛明白過來以後,立即開始在監獄四周展開搜索,但只在木柵欄上找到他的淡黃色鬍子,圖馬諾夫消失無蹤。託博爾斯克省省長獲知此事後大怒,威脅讓監獄長在“死期”前一直戴着這個鬍子。\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816880aa97b54d09b01b95a6553065a8\" img_width=\"589\" img_height=\"768\" alt=\"流放成爲革命資歷和儀式,沙皇的政治鎮壓徹底失敗\"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流放者在俄羅斯的歐洲和亞洲交界處\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許多逃犯逃亡途中被抓住之後,會故意妨礙當局確定其身份。有人在一個監獄裏遇到了四十多個犯人,都聲稱自己名叫“伊萬·我不記得”。卡拉刑罰定居點監獄醫生弗拉基米爾·科科索夫發現,監獄中有幾百個“伊萬·我不記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西伯利亞各地遭受非人的待遇之後,這些逃跑者變得兇惡而殘暴,在西伯利亞社會實施盜竊、縱火、綁架、暴力搶劫、強姦和謀殺等行爲。他們有時組織成團伙,恐嚇那些孤零零的村莊甚至整個城鎮。由此,流放制度將西伯利亞變成了俄羅斯“狂野的東部”。西伯利亞當地的農民和土著成爲了受害者,有時被迫組織起來向流浪者宣戰,保護自己的家園、財產、家人和安定生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是,沙皇俄國利用暴力實施專制統治,利用刑罰和流放恐嚇政治敵人,並不能阻擋革命的發生。十月革命100位主要人物,有六十多人被流放,有些人還被流放了四五次。列寧、托洛茨基都曾經被流放到西伯利亞,但當局對他們很寬鬆,他們的鄉村生活稱得上愜意。到20世紀初期,流放變成了一個革命儀式——革命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逃跑並不難。每個人都想逃跑。”托洛茨基說,“流放體制本來就漏洞百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青年斯大林》一書顯示,流放到西伯利亞後,逃跑的人需要花費100盧布,購買假文件(“靴子”),食物、衣服、火車票和賄賂金。在1906-1909年間,32000名流放者中有18000名通過這一方式逃跑。斯大林一生共有9次被逮捕,4次短期拘留和8次逃亡。1917年3月2日,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權力移交給臨時政府,4月25日,臨時政府正式廢除了流放制度。\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f455844a4d564fbfa2d7e5c777d2ac91\" img_width=\"3277\" img_height=\"1261\" alt=\"流放成爲革命資歷和儀式,沙皇的政治鎮壓徹底失敗\"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19世紀,經過敖德薩前往西伯利亞的流放者\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但是,悲劇並未從此終結。伊萬·特奧多羅維奇1875年出生於一個波蘭貴族家庭,他於19世紀90年代在莫斯科學習,成爲一名革命者。1902年,他因爲參加地下革命被告密而被捕,被流放到雅庫茨克。三年後,他從流放地逃脫,一直留在日內瓦。1905年10月,特奧多羅維奇返回彼得堡繼續參加地下革命,1908年再次被捕,並且被判處五年苦役,被流放到伊爾庫茨克,1817年二月革命期間返回彼得格勒。1922年,特奧多羅維奇成爲農業副委員,在組建前政治犯苦役協會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並且從1929年開始主編《苦役與流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35年,前政治犯苦役協會被解散,《苦役與流放》雜誌停刊。1937年11月,特奧多羅維奇被捕,他又一次身陷囹圄,被指控密謀推翻政府。這一次,他沒有逃跑,也沒有獲釋。前政治犯苦役協會130名成員被處決,另有九十多人被送到勞改營。1937年9月20日,特奧多羅維奇被行刑隊槍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雖然沙皇時代的流放制度在1917年被廢除,但是,沙皇的思維不久之後就重現於新政權的統治者腦海中。更驚心動魄的故事,將由索爾仁尼琴來講述。更完整的敘述,則由美國記者安妮·阿普爾鮑姆來完成。\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383403123599002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