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要到一年一度的國慶大長假,大家是不是早就無心工作,只想給祖國母親慶生了呢?相信很多家長早早就制定了你們的旅行計劃,希望能和孩子度過美好的假期時光吧!

在這之前常爸想和大家講講親子游這件事,就想起去年的這個時候,因受瑞典旅遊局的邀請,自己帶小小常到北歐玩了十幾天(常媽由於所在單位有事,與行程時間衝突,無法成行)。在這個過程中,常爸深刻體會到了“行萬里路”的重要性,通過這次旅行中,不僅增加了親子關係,還幫助孩子拓展了視野。真的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纔有利於培養孩子多元化的價值觀!

有朋友在朋友圈裏轉發了常爸的遊記,然後感嘆到:很喜歡這種風輕雲淡的遊記,奈何自己出遊總是刺激與狼狽並行。

其實,常爸遊記風輕雲淡的背後,也盡是雞飛狗跳!說出來讓大家樂呵樂呵,也給自己之後幾天的出行打打氣吧!

例一:

這張小小常在回國那天,去赫爾辛基機場的路上,在常爸腿上睡着的照片,是不是看起來很風輕雲淡?

事實是:

芬蘭的設計很有名,有很多好看的童裝,所以常爸臨走前想囤些秋裝。於是那天去機場前,我帶着小小常去買衣服。和其他同行的人約好了在酒店集合的時間(還有另一公號主同行,旅遊局給安排了去機場的小巴士)。本來是算好了時間,結果在選完衣服快要結帳的時候,小小常說要上大號!然後,常爸只好找店主借了衛生間。因爲馬桶不是針對小朋友的,我只能蹲在他前面託着他的腋下上廁所。十分鐘後,一切處理完畢,我就去結帳了。結完帳,正準備往酒店走,他說“粑粑我剛纔沒拉完,還要上廁所!”我@#¥!¥#¥! 但是沒轍,總不能一會兒拉褲子上吧?所以就又重複了剛纔的流程,又花了七八分鐘。好了,現在就已經遲到快20分鐘了。如果趕一趕,還是能趕上巴士的。結果,我一着急,走錯路了!等發現的時候,已經比預定集合時間遲了快半小時了。爲了不耽誤別人的行程,我打電話讓他們先走。自己站路邊等了輛出租車,打車回酒店拿了行李然後直奔機場。可能是受這雞飛狗跳的場景的影響,平時話很多的娃變得比較安靜,不說話就容易犯困——所以在去機場的路上,他第一次在車上睡着了。於是就有了你們看到的,那風輕雲淡的一張照片。但那之前一小時的雞飛狗跳,卻是讓我心有餘悸——趕不上飛機可咋辦?

例二:

這是在從斯德哥爾摩到赫爾辛基的遊輪上,孩子在看海上夕陽西下的情景。

小朋友一看到船上的小牀就撲上去感受一下,看起來很風輕雲淡吧?

事實是:

左邊有一張牀是收起來的,放下來以後跟這張牀大小差不多,但是兩牀之間隔了一個茶几,所以我只好和小小常一人睡一張牀。但是大家都知道,小朋友睡覺都是360度轉的。爲了避免他掉下來,常爸把枕頭都堆到牀沿。可是娃大了以後,飛毛腿是很厲害的,幾個枕頭是擋不住他的。所以常爸自然而然每兩個小時醒一下,看看他的情況,有一次發現已經有半條腿出了牀沿,差點就滑下牀了……只能把他抱起來,重新安放。所以一整晚都沒睡好覺。所以這風輕雲淡的背後,是一夜無眠。帶娃出去旅行絕對是個“苦差事”,孩子的喫喝拉撒睡和安全都要管到,像度蜜月時那種悠閒地喝着雞尾酒看着日落的情景基本不可能重現。而這十幾天的旅行,雖然成爲孩子的一個經歷,但是指望他把某段經歷牢牢“記住”,也是不現實的——我們回頭想想,估計大部分人都記不住自己上小學前發生過什麼了吧。那麼,我們不辭辛苦帶孩子旅行,一路上大人勞累,孩子作息也可能被打亂,又花錢又奔波,如果是出國就更加大費周章,這一切究竟是爲了什麼呢?

常爸這兩天一直在邊回憶北歐的旅程,邊思考這個問題,下面寫出來和大家分享。

1.親子游可能是增進親子關係的一大利器

旅行,本就是最好不過的親子活動。

相信很多父母都和常爸一樣,平時工作很忙。

大城市的父母陪孩子的時間尤其少,因爲路上的交通每天可能就要花掉近兩個小時。下班回到家可能得晚上七點多了,給孩子讀讀繪本,做個遊戲,很快就到睡覺時間了。

週末雖是不可多得的陪娃時間,但三四歲以後,往往不是在興趣班,就是在去興趣班的路上。

平時即使有點空閒,娃也要去幼兒園……

常爸已經是非常注重騰出時間陪娃的人,只要不是萬不得已出差,每天讀繪本、陪娃玩遊戲的時間是絕對少不了的。即便如此,滿打滿算,親子時光也真不多啊!

在這種情況下,每年一到兩次的旅遊,其實是強迫父母放下工作與生活中的瑣事,全心全意陪娃的大好機會。這個機會利用得好,親子聯結會更加緊密。

這次旅行,算是“強制性地”把我們父子倆的時間都騰出來了。我們倆是第一次在長達十幾天時間裏24小時朝夕相處,喫喝拉撒睡都在一起,有快樂也有煩惱,有興奮也有崩潰,不過過去了,留下的淨是美好的回憶。

有時候,在一個地方呆久了,本該溫馨的相處,就會變成無聊的相對發呆。

可是一旦換一個地方,就立刻換了一個心情,同樣的親子活動,忽然就有了不同的體驗和意義。這種微妙的變化不旅行是體會不到的。

在我看來,和孩子親密共處幾十個小時,真真就是帶娃旅行最大的意義。

2.爲了感受美

我總覺得,孩子的審美不是教出來的,而是體會出來的。

我們旅遊,去的一定都是大家普遍認爲美的地方,國內名山風景也好,國外藝術勝地也罷,都是美不勝收的風景。而且這種美,是看看電視、看看圖片所絕對感受不到的。

爲了寫遊記,我一邊玩,一邊下意識地拿手機記錄下眼前的美景。可無奈怎麼拍都無法傳達眼前的這番愉悅。

是啊,能看到照片所無法傳達的美,也是旅行的收穫之一呀!

在瑞典的文島,海風拂面,農田一望無邊;青色小麥、黃色油菜花、蔚藍的天以及紅色的尖頂小屋天然搭配好色調呈現在眼前;與之交織在一起的,還有和小小常一起騎行的悠閒和愜意,這種美是立體的、全身心感受的,照片怎麼能呈現呢?

當時感受到的大自然更美

還有安徒生小鎮錯落有致的小街、別緻幽靜的伊埃斯科城堡……對生活在鋼筋水泥組成的城市中的我們,如果單憑看書講解,又如何能讓孩子感受到這種古典之美呢?

(丹麥安徒生故鄉歐登賽)

(丹麥伊埃斯科城堡)

美的體驗,是身處其中、自然在內心流淌的;所以美的教育,肯定把孩子拉到實地走一圈兒最好。

​3.不是爲了教知識而是啓發孩子思考,用關聯的思維看世界

旅遊的目的地不同,旅遊也分很多種。像三亞、普吉島等海島勝地,當然是玩水、賞景爲主。但是像歐洲這種地方,常爸覺得,家長還是要做一些功課的,有了積累,有了故事,把書上的知識變成眼前實實在在的風景,才能玩的更有趣。

可是剛纔還說呢,這些“知識點”,不是根本不能指望孩子“記住”嗎?

對,教知識並不是我們的重點,思考纔是。

去北歐之前,常爸跟小小常閒聊,就給他普及了一些好玩的知識。比如丹麥是自行車王國、有很多風車等等。可是隻有真正去了,才知道爲什麼會是如此。

丹麥地勢平坦,目力所及之處,常常都是一望無際的平原,所以風力強大,最適合風力發電;也正因爲地勢平坦,騎自行車也成了一種很方便的出行方式。

而芬蘭就不一樣了,丘陵地形居多,起起伏伏,在這裏騎自行車,簡直要累死了!所以芬蘭人騎自行車出行的比例要遠遠低於丹麥人。

這種關聯性思維,對大人來說也是相當有益的。常爸之前在高盛工作時,因工作原因知道了世界最大的風力發電公司Vestas是丹麥的,是我們公司的重要客戶,也曾爲他們積極尋找過併購的標的。但是那時候,沒有去想爲什麼丹麥這個彈丸之地,會出現世界上最大的風力發電公司。

直到看到丹麥一望無際的平原和平原上大大小小的風車,才真正地實現connecting the dots,把以往的一些知識點和現實聯繫在了一起。

這樣的知識,是要求孩子死記硬背的嗎?當然不是。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們強調讓孩子愛上閱讀,因爲閱讀是拓展視野性價比最高的手段;但是旅行,可以將書本上的知識與現實的觀察關聯在一起,啓發孩子思考,形成自己的觀點。

這種相關聯的思維方式的啓迪,對孩子愛上思考、更通透地參悟世界,是最有益不過的。

​4.感受這個世界的多樣性,形成多元價值觀

在哥本哈根一下飛機,濃濃的異國氣息就撲面而來。

路邊的招牌上有各種我們看不懂的文字;身邊人的頭髮眼睛顏色都各不相同,剛到北歐的時候,小小常對這些身邊事經常看個不停、問個不停。

不過玩了兩三天之後,小小常顯然開始習慣——

這裏居然晚上10點鐘天還大亮着!

在北京明明熱得只穿短褲T恤,到這裏得趕緊套上夾克外套;

這裏的房子是尖頂的;

這裏的人都不說中國話,頭髮也不是黑的;

這裏的人都不喫炒菜和米飯,而是麪包、沙拉和肉丸;

……

其實不是非得出國,我們國家地大物博,東西南北的差異就非常明顯。一個北京土生土長的孩子,到了廣州,忽然看到跟我們長得一樣的人,卻說着我們聽不懂的語言,也會覺得新奇有趣。

所以,旅行能讓孩子切身感受到:原來世界上還有這麼多跟我們不一樣的人,過着跟我們很不一樣的生活;

他們對事物的看法可能會和我們很不一樣,但他們跟我們一樣,都充滿愛心和友善,我們可以一起快樂相處,共享這個美好的世界。

這樣包容的心態和多元的視角,對孩子未來走向社會、走向世界都是非常寶貴的。

​​5.爲了讓孩子愛上學英語!

雖然小小常從小英語啓蒙進行的還不錯,他對學英語也一直比較有興趣,但這次旅行,看到常爸全程用英語和酒店工作人員、餐廳服務員、商店店主、景點講解員等人交流,小小常應該也是第一次切身感受到會英語的方便和自由。

就算是在文章剛開始提到了誤點的情況下,常爸能夠及時打上的,先開到酒店去拿行李,再趕往機場去辦登機牌,也得會說英語才能做到忙而不亂。

幾天下來,常爸趁機提點:“你看,咱們在家學好英語,出來就可以跟更多的小朋友玩啦,這些好玩的地方你也能玩得更開心,是不是?”

小小常看在眼裏,記在心裏,學英語的動力又多了一些。回家就更主動要聽常爸講英文繪本。

其實對於國內的很多孩子來說,他們對英語沒興趣,是因爲壓根沒有使用的機會,他們也不知道自己爲什麼要學英語,家長的一腔熱情,沒法轉嫁給孩子,纔會“孩子不急家長急”吧!

所以,如果能通過旅行這樣的機會,把孩子放到英文環境裏,讓他們知道學好英語,可以自己去超市買東西,可以大方問路,可以1秒鐘跟外國小孩做盆友,這才最是強有力的說服手段啊!

即使花錢又受累,即使看過的東西似乎過不久就忘了,即使千里迢迢到了異國他鄉,他也是一樣只喜歡在大樹下摳土而不抬頭看風景,常爸還是喜歡並且願意帶娃旅行,不爲別的,只爲這種距離帶來的儀式感,以及這種儀式感帶來的用心生活和思考的愉悅。

如果沒有錢帶孩子出國旅行怎麼辦?

常爸一直以來都秉承“有多少錢辦多少事”,“凡事彆強求”的態度。沒有條件出國旅行,就在國內玩玩;沒法長途旅行,就帶到周邊看看。

只要你是用心在陪孩子,到哪孩子都會喜歡的。

你爲什麼要帶孩子去旅行呢?這個假期你們準備怎麼玩?一起到下面留言討論一下吧。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