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水兒的種植玉米到訂單銷售雜糧雜豆,啥好賣他就種啥

  朱海軍:緊盯市場調結構

  金秋九月,百湖大地的秋收拉開大幕,農民們紛紛下地幹活,但肇源縣古龍鎮伍家村農民朱海軍卻穩坐炕頭數錢。原來,近幾年,朱海軍緊盯市場調整種植結構,今年種植的550畝雜糧,除100畝訂單小米即將收割外,豆類、花生等早已收穫完畢。

  40歲的朱海軍腦袋活絡,是遠近聞名的種地能手。靠種玉米積攢了不少家底兒,地越種越多,他的想法也緊跟時代和政策的變化。“玉米、水稻不再有保護價就是農產品市場化的最大信號。”朱海軍說,這幾年大宗農產品逐步實現市場化,以地爲生的農民,想富裕不僅要“種得好”更要“賣得好”,必須緊盯市場調整種植結構,市場需要什麼就種什麼,讓土地效益最大化。

  幾年時間,朱海軍結合市場不斷減少玉米種植面積,增加花生、穀子、豆類等雜糧作物種植面積,並鑽研種植技術,注重雜糧作物品質提升。“不能啥賺錢就跟風種,賣不出去都砸手裏了。”朱海軍說,他在調結構過程中,第一步是向市場要訂單,根據訂單情況調整種植結構。朱海軍經常關注農業新聞,穀賤傷農的案例讓他心疼不已,他更從中悟出不少道理。他形象地給記者打起比方:“今年土豆價高,各地都種,土豆市場就需要這麼多,多餘的無法消化,價格必然走低,甚至很多賣不出去。”朱海軍爲了更瞭解市場行情,每年都單獨準備一塊地,試種多種雜糧雜豆,只爲看準市場。精心伺候農田的同時,朱海軍還特別注重與老客的溝通。他種的花生、雜糧等,提早就有老客開車過來收購。

  致富不忘鄰里,有好的品種、好的市場消息,朱海軍都會分享給身邊的村民。最近,朱海軍還和本村的農民們一同註冊了“松嫩古龍小米”商標,抱團闖市場。“齊書記見識多、人脈廣,讓我們少走很多彎路。”朱海軍說,在拓展市場過程中,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齊兆軍對村裏的幫助非常大,找新種植品種、找銷售門路……

  “小米種植面積還要擴大,其他的還要看市場行情和客戶的反饋情況。”說起明年的打算,朱海軍信心滿滿,今年村裏從安徽亳州考察帶回的藥材他第一個試種,再讓更多的農民也加入訂單種植行列,一步步走向富裕。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