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8年9月15—16日,第三屆生命與國學高峯論壇在湖北武漢召開。來自全世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圍繞“傳統文化與軸心時代”的主題,爲化解人類各種危機,走出時代困境探尋新出路。本平臺將陸續發佈參會嘉賓的論文,以饗讀者。

陽明學在河南的傳播與影響

王程強 周陽敏

王程強學生

作者簡介:王程強,河南王陽明書院院長,河南省儒學文化促進會王陽明研究會執行會長,河南省儒學文化促進會宣講團副團長,著名陽明學學者。著有長篇歷史小說《王陽明》(三部曲),《王陽明生命傳記》。釋讀點評有《王陽明家書》,主編有《知行合一·王陽明詠良知手跡》《王陽明詠良知墨跡》。

周陽敏,鄭州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EMBA導師、MBA導師,鄭州大學中國中部發展研究院研究員、諮詢師、培訓師,中國經濟管理網主編,河南省儒學文化促進會王陽明研究會副會長。

王陽明

引論

弘治十二年(1499)農曆八、九、十三個月,在工部觀政的新科進士王陽明出差到北直隸省大名府浚縣(今河南浚縣)督造王越(1426—1498)陵墓,從此與河南這方水土、人文結下不解之緣。嘉靖年間(1522—1566),王陽明親傳弟子陳鼎、路迎、何鰲、蕭鳴鳳、應良、王應鵬、郭持平、南逢吉、劉魁(1486—1552)等人,以及再傳弟子徐用檢、黃元恭、徐霈、呂一麒等來到河南,分別出任省、府、州、縣各級官員及府學教授、縣學教諭、訓導,在中州大地播撒陽明學種子,傳播良知光明。河南洛陽人尤時熙(1503—1580)辭官後在家鄉收徒講學30餘年,其弟子河南新安人孟化鯉(1545—1597)接引後學,興辦講會,在豫西地區帶出了大批陽明學學者。河南虞城人楊東明(1548—1624)辭官居家26年,興辦書院,德化鄉村。王陽明的親傳弟子、再傳弟子,通過言傳身教,在河南帶出了一批陽明學踐行者,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了河南政風、士風、民風,起到了移風易俗的作用。陽明學在當代河南也產生了重要影響,河南省誕生了一大批以陽明心學爲哲學指導的企業家,河南陽明學者與全國學者一道共同成長,已經成立了王陽明的專門研究機構——河南省儒學文化促進會王陽明研究會(簡稱河南省王陽明研究會)、河南王陽明書院、致良知東方書院、良知企業家書院等機構,並恢復了浚縣陽明書院。希望陽明學繼續在河南傳播並深刻地影響河南。

一、督造陵墓仕途起航

束景南在《王陽明佚文輯考編年》中經過考證說,王陽明八月到河南浚縣督造王越陵墓,十月返京。王陽明在《大伾山詩》後落款“大明弘治己未仲秋朔,餘姚王守仁。”這證明八月初一日他已到浚縣。

(一)好夢成真獲贈佩劍

《王陽明年譜》(以下簡稱《年譜》)記載,王陽明中進士前夢到王越贈予他一副弓和一把寶劍。《明史·本紀第十五·孝宗》記載,弘治十年(1497)農曆五月,敵寇先後入侵潮河川(今北京密雲境內)和大同。《年譜》說,北部邊境警報頻傳,京城內外人心惶惶。王陽明懷着爲國分憂的心情,開始到處收集兵法著作,深入研究軍事,經常用瓜子、果核排兵佈陣,演練古代戰陣。古話說,國有難,思良將。他自然會想到明代中期經略西北的著名軍事統帥王越。

弘治十年,閒住15年的王越被任命爲三邊總制,他率兵深入賀蘭山敵後,一舉搗毀敵巢,階段性地消滅了邊患。弘治十一年十二月初一日,王越病逝於西北邊境任所。爲了表彰王越在幾十年的邊疆保衛戰中立下的卓越功勳,朝廷要派遣官員到浚縣進行隆重的祭奠。王越陵墓建設和殯葬活動屬於一次高規格的官方行爲,工期緊,任務重。爲了趕工期和保質量,王陽明把工人分成五人一伍、十人一什,把責任落實到伍和什,同伍和同什是一個責任連帶的協作整體。工人輪班休息、食宿。工餘閒暇,他組織工人操演諸葛亮發明的八卦陣。

從弘治十年到弘治十二年,他一門心思撲在軍事學習上,來浚縣前上奏《陳言邊務疏》。束景南在《王陽明佚文輯考編年》中把王陽明《武經七書評》標註爲弘治十二年,由此推測,王陽明可能隨身攜帶《武經七書》,隨時研讀。再大膽推測的話,他既然在中進士前就夢到過王越贈送寶劍,他既然在弘治十年就廣泛收集兵書閱讀,他很可能閱讀過王越的《屯御疏》《處置邊務疏》《禦寇方略疏》《威寧海子搗巢捷音疏》等奏疏。對比《陳言邊務疏》與王越這些奏疏,可以發現他們有英雄所見略同的地方。王越從38歲到73歲,除了被貶官的15年外,有20多年駐守邊疆。王越大兒子王春、二兒子王時常年跟隨父親駐守西北邊境,因軍功分別被封爲錦衣衛指揮同知、錦衣衛指揮僉事。醉心於軍事學習的王陽明,在浚縣的三個月裏,一定會多方瞭解和學習王越父子在西北戰場的實戰經驗。

陵墓按期完工,王陽明謝絕王越家人饋贈的金帛,接受了王越家人贈送的王越生前佩劍。

(二)寫詩作賦吐露情懷

王越陵墓建在城外大伾山西麓。

大伾山是平原地帶凸起的一座石山,山很小,東西寬0.95千米,南北長1.75千米,海拔135米,地面高度70米。《尚書·禹貢》介紹大禹治理黃河的路線圖時寫道:“東過洛汭,至於大伾。”東漢末年袁紹和曹操雙方軍隊曾在此激戰。宋代,黃河從山腳下流過,這裏曾是南北要衝,曾是官方渡口,曾經很熱鬧,曾是護衛都城開封的門戶。唐宋以來,許多名人登臨過這裏。金代,黃河改道南移,昔日的黃河河牀變成一片沃野。

山中既有佛寺興國寺、天寧寺和千佛洞等,有道觀呂祖祠(呂洞賓)、張仙洞(張三丰)等,又有儒家聖人禹王廟等,這是一座儒、釋、道文化薈萃之名山。依山開鑿的一尊石佛高22.7米。

陵墓工地與大伾山近在咫尺,王陽明隨時可以遊覽大伾山。有天早上,在薄霧的秋涼中,伴着寺院鐘聲,王陽明遊覽大伾山,觀賞流水潺潺的龍洞,仰望像佛光一樣顯現在石佛頂上的旭日,他有感而發,即興詠出了《大伾山詩》。在詩中,他感嘆“千古河流成沃野”。

他對這種滄海桑田變化的感慨反映在他的《大伾山賦》中。李東陽(1447—1516)在《王越墓誌》中說,王越下葬於九月初四日。重陽節這天,王陽明在三兩個學生陪伴下,在大伾山中的一處石臺上擺上酒食,他們酒助雅興,且飲且歌。學生看到因秋葉落盡而顯得空曠的山林,看到曾經波濤洶湧而今一馬平川的黃河故道,感受到山河變幻和人生無常,感受到光陰如梭和時不我待。浚縣在春秋時代屬於衛國,東鄰魯國。公元前497年,孔子辭魯赴衛,在衛國前後住了10年。學生傷感地說,孔聖人來過這裏,他雖然不在了,大伾山仍然固若金湯,孔聖人的名聲和大伾山一樣千古不朽,而我們人生如朝露一樣短暫,將會因碌碌無爲而成了不知春秋的夏蟬。王陽明安慰道:一年有四季,人生有少壯,盛衰興替是必然的;這座山早晚也會碎爲塵沙並最終消失得無影無終;流經這裏的黃河曾經吞山吐壑、奔騰萬里,它曾經雄壯過,現在黃河故道變成了田野村市,也很美麗。王陽明說,我們不妨達觀一些,山川河流對於天地來說,好比是我們人身上的毛髮;1000年對於129600年,好比是一天中一呼一吸的工夫;我們把心放大,把1000年看做一呼一吸,把山川河流看做一粒芥子,我們哪裏還會在意什麼人生短暫呢!學生釋然了,繼續舉杯暢飲。幾個人喝到太陽落山。

在《大伾山賦》最後,王陽明表達了建功立業的緊迫感。全賦主要表達初入官場、意氣風發的王陽明一念千載、山河如芥的宇宙胸懷和豪邁氣概。賦後落款“大明弘治己未重陽,餘姚王守仁伯安賦並書。”

(三)開啓陽明學之萌芽

浚縣東鄰開州(今河南濮陽)的吳冠做過山東樂陵縣學訓導,八月二十三日去世,女婿王綖是個舉人,王綖和另一位舉人任書一起來浚縣,請王陽明寫篇墓表。王陽明在《樂陵司訓吳先生墓碑》中評價道:君子不看重窮達,而是隨順自然,不受富貴誘惑,所以能養浩然之氣。

這篇墓表是對吳冠家族的講學,《大伾山賦》是對幾個學生的講學。28歲的王陽明在浚縣講學少,遊學多。《史記》有“衛多君子”一說。明嘉靖八年(1529)修訂的《浚縣誌》記載,浚縣有孔子講學遺址、子貢墓、曹操城、李密墓等古蹟。正德六年(1511),王陽明在《送宗伯喬白巖序》中讚揚過衛武公;正德十三年(1518),在《寄諸弟》信中讚揚過衛國大賢蘧伯玉。

趙長海校注的《王越集》中收錄的多篇《王越傳》一致認爲,王越是軍事奇才,文武雙全。王越精通兵法、射藝、象緯、堪輿等,識人善用,精於政務,熱衷釋老。正德十四年(1519),王陽明在平叛戰爭中初戰就直搗叛軍老巢南昌,與王越屢屢偷襲敵後老巢戰法類似。王越因爲先後援交宦官汪直、李廣被世人詬病,王陽明即便學習王越的軍事智慧,也不便與人說道。王陽明和王越一樣,兩人都是文進士出身,都曾戰無不勝,都曾因軍功獲封伯爵,都曾被人讒害,前者不準世襲,後者被剝奪伯爵。

王陽明

二、心學弟子薪火相傳

正德元年(1506)刻印成書的《大名府志》收錄有《大伾山詩》《大伾山賦》,嘉靖八年成書的《浚縣誌》收錄了《大伾山詩》。《開州志》收錄了《樂陵司訓吳先生墓碑》。大伾山中大石佛北崖下各有一處《大伾山詩》《大伾山賦》石刻,詩碑寬1.66米,高0.93米,爲大行書;賦碑高2米,寬0.88米,爲中楷行書。嘉靖三十九年(1560)浚縣大伾山中的東山書院被改建爲陽明書院,詩賦手跡被複制刻石立於陽明書院中。

王陽明對河南的影響主要在他身後。現在的河南省域比明代略小,現在的浚縣、南樂、內黃、清豐、滑縣、長垣、濮陽等縣市在明代歸屬北直隸省的大名府,現在範縣和臺前縣在明代分屬山東省的東昌府濮州和兗州府東平州,明代河南省彰德府的臨漳、磁州、武安、涉縣現在屬於河北省。本文介紹王陽明弟子對河南的影響是指現在意義上的河南。

(一)心學弟子德澤河南

明代官員做官有本省迴避制度,在河南做官的王陽明弟子和再傳弟子是外省人。親傳和再傳弟子在河南做官、及與河南有關的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在河南做官的王陽明親傳弟子與再傳弟子一覽表

表1中黃驥、朱得之、周怡沒在河南做過官,因指點過尤時熙,間接地促進了陽明學在河南的發展。

在嘉靖四年寫給紹興知府南大吉的《親民堂記》中,王陽明指出做官的祕籍在“親民”。親民之本在明德,明德之用在親民。這些弟子做官,是在德澤河南。

(二)劉魁一心扶植風教

劉魁在河南做官時間長,政績較爲突出。

劉魁以氣節著稱。《明史》劉魁本傳記載,嘉靖二十一年,迷信道術的嘉靖皇帝聽信道士陶仲文的話,要建一座祐國康民雷殿。此前三年,先後建成了慈慶宮、顯陵、大高玄殿等大型建築,如果工部繼續大興土木,必將加重百姓負擔,身爲工部員外郎的劉魁知道諫阻皇帝的嚴重後果,他吩咐家人買好一口棺材,然後上奏勸諫。勸諫換來的是七年監獄生活。

劉魁從嘉靖二年始,先後做過湖廣寶慶(今湖南邵陽)府通判、河南開封府鈞州知州、廣東潮州府同知和工部員外郎。《明史》評價他“所至潔己愛人,扶植風教。”

潔己,手段是爲善去惡,目的是明明德;愛人,即親民,親民的最高境界是萬物一體。潔己愛人,即是致良知功夫,也是致良知功用。扶植風教,目的是爲善去惡致良知。劉魁在鈞州扶植風教,移風易俗,措施包括創辦社學書院,開啓民智良俗;建設先賢祠堂,表彰道德標兵;重新丈量土地,實行均糧均稅;開辦社倉義倉,防備百姓饑荒等。

劉魁在任時的鈞州上屬河南開封府,下轄密縣(今新密市)和新鄭縣(今新鄭市),州域含現在禹州市、新密市和新鄭市。隆慶五年(1571)新鄭縣轉隸開封府。萬曆三年(1575),爲避萬曆皇帝朱翊鈞的名諱,鈞州被改稱禹州。

劉魁在贛州見證過王陽明興辦社學和書院,他在鈞州如法炮製,從嘉靖七年到十一年,五年間創辦了儒林、潁濱、白沙、東峯和仙棠五所書院。嘉靖九年,朝廷下詔,要求各府縣勸導僧徒還俗迴歸社會生產和家庭生活,劉魁奉詔在境內取締了300餘處佛教場所,利用這些場所興辦書院、社學和聖賢祠堂。嘉靖十年,劉魁在州城內重建了禹王廟和湯王廟。幾年時間,在境內城鄉各地建設了95所社學。

白沙書院地處鄉村(明鈞陽裏,今花石鎮),唐代時就有,宋代程顥、程頤曾在此講學。白沙書院重建後,劉魁在《白沙書院二程告文》中寫道:“惟二夫子家世伊洛,受學濂溪,日惟先覺。”“正唐虞心印之傳,溯洙泗淵源之活,非二夫子而誰與作。”(《鈞州志》)劉魁在文中提到的“唐虞心印之傳”,即王陽明在《答顧東橋書》中提到的堯、舜、禹相授受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湯王廟建成後,鄉紳高尚賢在《新建湯王廟記》中稱讚劉魁:“乃蹤尋古聖賢之在境內者,墓則表之,神則祠之。”(《鈞州志》)劉魁借古聖賢爲社會做榜樣,又樹立當代賢人爲讀書人做標兵。鄉宦劉堅弘治十四年(1501)舉人,做過浙江山陰和山東單縣知縣,攢下的俸祿僅夠買一匹返鄉的瘦馬。做官前,耕讀持家;辭官後,耕讀傳家。劉魁敬重劉堅,爲劉堅作《墓誌銘》,表揚賢德。劉魁每年春秋二季在各鄉舉辦鄉飲酒禮,提倡禮樂,塑造民風。

劉魁在鈞州推行的文化建設卓有成效。高尚賢在《新建湯王廟記》中讚揚道:“郡守劉公守是邦三載,政以德厚,民以化漸。”嘉靖十三年的鄉試中,鈞州一次考中四個舉人。劉魁在任的兩屆會試和離任後的一屆會試,三屆會試一共向朝廷貢獻8位進士,這在鈞州明代歷史上空前絕後,衙門專門在州學西側修建“八士坊”進行慶祝和表彰。

爲了抑制勢家豪強的欺矇貪佔,維護小戶農家不被無辜攤派,他組織重新丈量土地,推行均糧均稅的公平政策。爲了防備饑荒,他組織建設義倉、社倉,豐年家家戶戶儲存餘糧,災荒年景賑濟災民。鈞州鈞瓷久負盛名,皇宮需索攤派日益繁重,劉魁力爭減免貢額,減輕百姓負擔。

劉魁修養有素,和藹可親,衙門同僚相處一年,竟然沒見他發過脾氣。鄉飲酒禮上,有人建議他吟詩助興,他立即起身,隨口吟唱。在任時,百姓愛戴他,真誠地把他看做父母官;離任後,百姓懷念他,把他供奉進了鈞州遺愛祠。

(三)各有遺愛留存河南

陽明學弟子用良知做官、做人,收穫的不僅僅是榮譽,也有磨難。

鎮守河南太監廖堂是福建人,他利用權勢讓侄子廖鎧冒籍佔用河南中舉名額。全省輿論譁然,因畏懼太監淫威,沒人敢檢舉揭發。六科給事中陳鼎上奏揭發這一醜惡行徑,維護了河南考生的權益,但是陳鼎被打擊報復,坐監丟官。

張綖嘉靖十九年在汝寧府光州做知州,《光州志》表揚他“守紀律,重廉節,愛民省費。”“令行禁止,桀黠吏胥,無敢撓法。”“解綬東歸,士民遮道挽之。”張綖喜歡寫詩,權貴彈劾他“怠事遊詠”,罷了他的官。他去世後,當地鄉紳把他供奉進了光州名宦祠。

蕭鳴鳳嘉靖四年任河南按察司副使,督理學政期間主持在睢縣駱駝崗建設錦囊書院。他在河南時間不長,就被彈劾離職。黃元恭在河南兵備任上被罷官。

謝魁在歸德府虞城縣做知縣時,遇上黃河決口,洪水幾乎沖垮縣城,他組織縣民,百般維護,保全城池,活命無數。《虞城縣誌》評價他在知縣任上“興學造士,一時翕然向風。”

這些陽明學弟子做官有一個突出特點,他們傳承了王陽明爲政即爲學的優良傳統,爲學即是修身和講學。他們做官,辦教育是爲了講學,做行政是在講學;他們做人,通過一言一行,通過接人待物,都在進行着無聲的言傳身教,都是在講學,講的行的是爲善去惡致良知。

三、陽明心學講會興盛

北宋以降,河南一直是理學重鎮,程朱理學居於絕對主導地位。嘉靖初,陽明學在南方傳播,在北方遭到嘲諷和抵制。嘉靖八年,朝廷把陽明學定爲僞學。陽明學在河南的傳播和興盛要等待一個人和一個時機。劉景向民國十八年修訂的《河南新志》第十五卷中說:“河南爲姚江之學者,自尤時熙始。”嘉靖二十六年,尤時熙辭官回鄉,一心講學,開始時少人聽講。嘉靖三十二年、三十三年間,禮部尚書歐陽德、內閣大學士徐階、兵部尚書聶豹、詹事府詹事程文德主盟,在京師靈濟宮舉辦陽明學講會,《明儒學案》說“學徒雲集至千人”,《明史》歐陽德本傳說“赴者五千人”。內閣和禮部主導科舉出題的方向,因此靈濟宮講會極大地推動了陽明學在各地的傳播。尤時熙在家鄉講學30餘年,聽衆數百人,培養出了孟化鯉等傑出弟子。孟化鯉接過衣鉢,和張信民(1562—1633)、王以悟(1571—1638)、呂維祺(1587—1641)等弟子帶動了豫西地區、甚至整個河南陽明學的興盛傳播。

(一)西川先生倡學洛陽

尤時熙,字季美,號西川,河南府洛陽縣人。嘉靖元年(1522)20歲時中舉。十一年,任北直隸元氏縣教諭,十三年丁父憂,除服後補山東章丘縣(今山東章丘市)教諭。十九年升國子監學正。二十一年拜師劉魁。二十三年,升戶部主事,主政京杭大運河上位於蘇州附近的滸墅關,負責過往商船的稅收。

尤時熙中舉後按例應參加嘉靖二年會試。當年會試中有道關於陽明心學的策問,出題人的目的是諷刺陽明心學,詆譭王陽明,王陽明弟子徐珊怒而棄考,錢德洪憤憤不平。王陽明卻高興地說:“聖學從茲大明矣。”(《年譜》)尤時熙可能由此接觸到陽明學。年輕舉子會試失利後進國子監學習。尤時熙在國子監見到《傳習錄》,手不釋卷,日夜讀之。《明史》本傳記載,尤時熙見到《傳習錄》後感嘆說:“道不在是乎!”

尤時熙在元氏和章丘兩縣縣學,“一以致良知爲教,兩邑士亦知新建學。”(《明史》)任國子監學正時,祭酒徐階是王陽明再傳弟子,他號召全監監生向尤時熙學習。嘉靖二十一年,40歲的尤時熙“居常以不及師事文成爲恨”,他說:“學無師不能有成”。(張元忭《明河南西川尤先生墓誌銘》)這年秋劉魁備棺冒死諫君,受廷杖坐詔獄,名滿京師。劉魁坐監無事一身閒,尤時熙決定到監獄拜師求學。劉魁同監有楊爵和周怡兩位獄友,周怡是再傳弟子,師從王畿和鄒守益。尤時熙對王陽明說過的話,經歷過的事都很上心,有聞必錄。從劉魁和周怡的講述中,尤時熙記錄了《傳習錄》遺漏的王陽明語錄。

嘉靖二十三年,尤時熙上任滸墅關路過南直隸靖江,拜訪朱得之,採訪王陽明語錄與逸聞。大運河交通便利,人來人往,他得以拜訪到浙江餘姚的黃驥,從黃驥這裏採訪王陽明語錄與逸聞。尤時熙請教如何做學問,劉魁告誡他“立誠”;周怡告訴他“信心”;朱得之說:“子夏篤信聖人,曾子反求諸己,途徑堂室,萬世昭然。”黃驥說:“陽明學問,初亦未成片段,因從遊者衆,夾持起來,歇不得,所以成就如此。”(《明儒學案》)

尤時熙回鄉後,在齋中供奉王陽明牌位,每晨焚香禮拜。30餘年,不入公門,修身育人,興辦講會,聚衆講學,接引後進。著有《擬學小計》《擬學小記續錄》等。他學問有以下四特點:一、敢於懷疑,貴在自得。《擬學小記》第一卷名爲《經疑》,質疑《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春秋》《周易》等經典及傳註疏。他說:“雖師友之言,亦只是培植灌溉我,我亦不以此爲家當。”“陽明雖夙成其言,以江西以後爲定。”二、敢於創新,豐富師門。他用自己的語言解釋“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等,釋“格”爲通,說“知”即“行”,說“忠,心也,忠無可指”,說“獨字即道字,慎字即常聞常睹”等。三、敢言經濟,注重實務。他說:“《大學》一篇,終於理財,治天下只此一事。”“能理天下財,始能幹天下事。”“農圃醫卜,非小道也。”(《擬學小記》)四、不事空玄,道在日常。他說:“灑掃應對,便是明德親民事。”“孔門論學,職分之外無說。”(《擬學小記》)“九天之上天也,眼前亦天也;九地之下地也,腳下亦地也。如今只管眼前腳下,實實行去,不論九天之上,九地之下,然眼前之地、腳下之地,即九天之天、九地之地也。”“聖人言功夫,不言道體,功夫即道體也。” (《擬學小記續錄》)五、融通釋老,歸入儒家。他不拒絕以朱得之爲師,朱得之號參元子,著有《老子通義》《莊子通義》《列子通義》。他自號西川居士。著名理學家孫奇逢在《理學宗傳》中評價說:“西川字字句句不失王陽明。”

尤時熙最大的貢獻在於把陽明學引入河南府,通過親傳和講會培養了大批陽明學人才。河南府地域相當於今天洛陽市、三門峽市、登封市和鞏義市。張元忭在《明河南西川尤先生墓誌銘》中說:“陝、洛間聞其風,擔簦笈而至者百數十人,士大夫道洛者鹹以一覲顏色爲快。”

(二)雲浦先生光大心學

孟化鯉,名公禮,字叔龍,又字子騰,號雲浦,化鯉爲榜名,河南府新安縣人,21歲拜尤時熙爲師。比照儒家前賢的師生關係,從學問上說,他是尤時熙門下的顏淵和徐愛;從光大師門貢獻上說,他是尤時熙門下的曾子和錢德洪。

孟化鯉聰穎過人,17歲增補爲縣學生員,25歲被選貢入國子監。隆慶四年(1570),在國子監生參加當年順天府鄉試資格選拔中,成績第一,名聲鵲起,結交日廣,他開始倡導在細瓦廠舉辦講會。第二年離京回鄉,在家鄉新安辦講會,主持建設川上書院。新安講學之風興起,像正德十三年的贛州一樣,街頭巷尾處處是歌吟聲。28歲主導洛陽城南講會,刻印尤時熙《擬學編》。萬曆元年(1573)中河南鄉試第9名。萬曆六年34歲開始收徒。萬曆八年(1580)中進士,授南京戶部主事,旋即回鄉丁憂。期間爲洛陽城南講會訂立會約。十一年,補戶部主事,先管太倉銀庫,後主政大運河上的河西務稅關。官閒時節,在河西務講學。十三年,奉命賑濟濟南、淮揚、鳳陽等地災民,活民數萬,沿途拜訪飽學之士。十四年,從吏部主事任上丁內艱。十六年,在家鄉講學,學者雲集,城內館舍、寺廟住宿不下,郊外道觀住滿學生。服闕,先後升吏部稽勳員外郎、考功郎中。上疏言事獲罪罷官,六科給事中、十三道御史聯署合奏營救。二十二年,居家不事世俗應酬,在新安川上書院講學,從學日衆,每逢講會,河南府各縣,甚至汝州、汝寧府的學生,數百人云集新安。孟化鯉晚年專心講學、著述,萬曆二十五年(1597)去世。

孟化鯉講學傳道,提攜後進,有功於陽明學在河南府、甚至河南省的傳播和光大。弟子張信民辭官後在家鄉澠池(今義馬市)創辦正學書院,從學者達數千人。弟子王以悟在陝州(今陝縣)講學於甘棠書院。天啓元年(1621),弟子王以悟、張信民、孟一誡、呂維祺等人在洛陽城南建“洛社”,辦雲浦講會,會衆萬人以上。弟子們繼承和光大了孟化鯉的事業,這首先得益於他的學問、德行精粹。

弟子王以悟20歲拜師入門,隨侍從學20年,“食則同席,寢則同榻,遊則同伴”(《雲浦孟先生年譜》),深得儒學要義。萬曆四十二年(1614),王以悟編輯完成《雲浦孟先生年譜》,詳細記錄了孟化鯉爲官爲學的一生。孟化鯉的學問反映在他的修養上。王以悟記述道,孟化鯉34歲時“氣宇清澈,涵養圓明”,35歲時被同年舉人稱讚“神凝氣定”。三天會試每天下場後,孟化鯉堅持完成每天寫七幅楷書的日課,而且精神如常,“略無倦態,其精神凝定如此。”會試後到山海關做客期間得知中進士,他“神氣自如”“無疾言遽色。”被罷官的當晚“秉燭收置簿籍,一一緘印,責付典守,以便代者。”他“神閒氣定,笑謂”王以悟說:“掌選奉公,實怨藪也,乃今始息肩矣。”臨終前,“盥櫛整衣,端坐小齋,猶手書四絕,”“但云講學做人,不及其他。瞑目而逝。”王以悟記述道,孟化鯉34歲時“有檢點攝持,至晚年漸漸渾融,若出性成矣。”孟化鯉的學問反映在他的德行上。28歲時家鄉遭災,鄉人向他家借貸百餘石糧食還不上,他勸父親燒掉借貸憑證;主政河西務稅關時,廉潔奉公,不貪一文,收足常數後,“免徵千餘金”,被當地父老稱讚爲:“二百年來,未有廉明如先生者也”。做吏部文選郎中時,“守正布公,凡權貴請託,俱不行。”“罷官歸,引一僮跨驢出長安門,行李枵舉,聞者莫不嗟嘆。”孟化鯉的學問反映在他的持家齊家上。“平日居家,整齊嚴肅”,“每晚無事,大門扃鎖,家衆不得夜出。每五鼓,先生早起,家衆豫候庭前,隨擊柝出熱水置階除,各取盥櫛。隨所執事,或灑掃,或拂拭幾座器皿,或搬運薪米,此皆黎明時也。……”王以悟總結道:“先生之出,即政,即學;先生之處,即家,即政。”“長者服其德,少者若其訓,雖市井庸販之徒,兒童婦女之輩,無不聞而愛慕,見而敬畏也。”

孟化鯉有德有行,立言可信。他居家,每晨起祭拜過祖宗,必是祭拜王陽明、尤時熙二先生。王以悟說:“先生平日講學,一遵陽明、西川兩先生,而出於自得者爲多,大要以致良知爲宗。”孟化鯉著有《遵聞錄》《讀易囈言》《名臣言行錄》《明賢卓行錄》《增減性理纂輯諸儒要錄》。孟化鯉說:“實學在讀一句,行一句。”“不肯做俗人,必求爲聖賢,此志一立,即是大頭腦。既有此志,則念念處處必非世俗之見。人只是看自家小了,所以視聖太高。”“無私故靜,一言該學問之道。”

萬曆二十六年,河南省奉旨爲孟化鯉建設祠堂,在祭文中稱揚“學宗孔孟,派衍伊洛。”“一代真儒,萬古先覺。”

(三)河南心學枝繁葉茂

孟化鯉學有所成後,興辦講會,從學日衆,因新安在洛陽西鄰,尤時熙說:“吾道大明於西方。”孟化鯉門下弟子更多,著名弟子也多,萬曆十七年,弟子張信民在家鄉澠池大開講席,德望日隆,因澠池在新安西鄰,他高興地說:“吾道西矣。”他們師徒一代一代有序地傳承着學脈道統。孟化鯉、王以悟還一脈相承了尤時熙的一個學習方法,他們對自己老師的一言一行有聞必錄。孟化鯉弟子張信民、崔儒秀、王以悟、呂維祺等人各有功名,有的人無意仕途,一心著述講學,有的辭官後醉心於著述講學,他們各自創辦書院,或者自辦講會,或者聯盟會講,進一步發揚光大陽明學。孟化鯉與豫東歸德府虞城同年進士楊東明、寧陵同僚呂坤(1536—1618)經常或者書信溝通、或者面晤切磋,東西呼應,共同帶動家鄉的陽明學傳播。張信民做過知縣,崔儒秀做過按察司僉事,王以悟做過布政司參政,呂維祺做過兵部尚書,楊東明做過刑部侍郎,呂坤做過山西巡撫,這些人有學識有影響,帶動了各自家鄉甚至河南省的風俗向美向善的演化。

王陽明

四、陽明心學影響深遠

嘉靖後期,陽明學風行天下。從王陽明開始,經過劉魁等弟子在河南大地踐行和傳播陽明學,經過尤時熙的辛勤播種,到孟化鯉時期,陽明學成了河南的顯學。孟化鯉和廣大弟子、楊東明等陽明學踐行者以自身道德感召鄉里,以講會和會約表率羣倫,以傳播良知移風易俗。孟化鯉主要弟子張信民、王以悟和呂維祺,都在明朝覆滅前夕去世。清康熙年間,政府主持重修了孟化鯉祠堂。

陽明學在河南的傳播既有對源於伊洛的程朱理學的繼承,比如尤時熙、孟化鯉、張信民等人一直崇仰和尊奉明初學者澠池人曹端(1376—1434),更主要的是給已經變得僵化的程朱理學注入鮮活的內容,爲河南文化繁榮、人才輩出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在陽明學傳播濃郁的氛圍下,河洛地區出現了一批文化世家,如新安孟化鯉家、呂維祺家,孟津王鐸家,他們家族中連續幾代,代代培育有文化人才,而且一直延續到改朝換代後。

陽明學在河南的傳播,與全國息息相通。尤時熙學承江西劉魁,南直隸朱得之、周怡,浙江黃驥;孟化鯉與天下陽明學者的交遊更加廣泛,他曾請江西學者鄒元標常駐新安講學,一講數載;他江西籍弟子李日宣崇禎年間做到吏部尚書。洛陽、新安、澠池是兩京通往關中的要道,過往官員、學者或登門論學、或升壇講學,豐富和活躍着河南的學術和文化生活。

陽明學在其他不少地方流於清談,不務實事,從尤時熙開始,一直到孟化鯉,河南陽明學者始終遵奉王陽明知行合一爲做人、做事和講學的圭臬。他們有學有識,有德有行,有真有誠,因此能感人化人,能移風易俗。孟化鯉去世時,門人相視失聲,市民爲之罷市,遠在澠池的一位老婆婆悲傷地說:“天下無福矣!”“海內君子過其墓,多泫然淚下。”(《雲浦孟先生年譜》)

陽明學在河南開啓了明末清初孫奇逢(1584—1675)等人理學經世致用的復興,爲河南的學術傳承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貢獻。今天,在陽明學的復興和發展中,河南省企業界、學界、政界等社會各界湧現出了一批陽明學的研究者和踐行者,他們在修己安人,在傳播陽明學,在影響着周圍的人和事,在重塑着身邊的環境,這是中華文化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構成河南文明發展的基礎要件,這將對河南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