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藝術報道

  永生市Immortal City——常青藤計劃2018年度展覽入口

  2018年9月15日,天津青年藝術周“永生市Immortal City——常青藤計劃2018年度展覽”在天津濱海文化中心·濱海美術館正式開幕。此次展覽也同步開啓了常青藤計劃2018年度的系列活動。

  常青藤計劃發起人 姜大方主持開幕式

  展覽着眼於探討“科技、藝術、生活”相互激盪且邊界模糊的混合生態,由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副教授康劍飛、《美術》雜誌副主編盛葳擔綱總策展,以“永生市Immortal City”爲題,邀請中青策展新銳王麟、宋振熙、蘇磊爲策展人,分別策展“奶嘴樂園”、“神祇重裝”、“鄉關何處”三個展覽主題版塊。

  《美術》雜誌副主編 展覽總策展 盛葳

  策展人盛葳首先介紹了關於常青藤計劃2018的主題“永生市”的立意以及展覽的基本構架。從古至今,永生都是一個人類不斷追求的理想,從秦始皇尋求長生不老藥到今天的基因科技,科幻小說,無一不是人們想要追求“永生”的體現。爲此,常青藤計劃的策展團隊特意用展覽構建了一座“城市”,在三個樓層分三個版塊探討了在高科技背景下“永生”的最新定義。

  三位不同版塊的策展人也分別陳述了各自版塊的主題:

  “奶嘴樂園”版塊策展人王麟

  策展人王麟負責第一個版塊“奶嘴樂園”主要探討的是大衆文化與消費,以及新媒介對於人們生活全方位的影響。很多流行生活的元素,譬如抖音和彈幕,都被作爲作品元素的形式表現在展覽當中,而大衆傳媒要求簡單、迅速、刺激,不需要太多思想的特性與現象,非常值得我們反思;

  “神祗重裝”版塊策展人宋振熙

  策展人宋振熙在第二個版塊“神祗重裝”中探討了“信仰”的議題。在當下的生活中,我們應當如何重構自己的信仰?是沿襲傳統的宗教信仰模式,還是選擇信仰自然、科技或資本?展覽中更多用一些儀式感強烈,沉浸式的作品暗示,信仰或許是我們可以獲得永生的一種方式。

  “鄉關何處”版塊策展人蘇磊

  第三個版塊“鄉關何處”的策展人蘇磊着重關注的是不同文化、不同系統之間日益密切的聯繫。像瑜伽之類的國別之間的交叉對話,以及人類文明與互聯網技術的混合雜交,無疑形成了今天這個時代的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用美術館的櫥窗這種展陳形式來觀看這一單元的作品,爲我們的文化自觀增添了一個全新的角度。

  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副教授展覽總策展 康劍飛

  

  出生在天津,成長於濱海區的總策劃康劍飛在總結陳詞中感謝了從常青藤計劃成立以來所有人的付出。五年來,從北京到天津,從萬人矚目的文化中心到相對偏遠的地區,常青藤計劃幾經輾轉,在不同的地域與場域之間切換,在這期間大家一直思考一個問題:誰更需要藝術?是藝術家?美術館和畫廊?還是貌似與藝術毫無關聯的普通人?讓藝術貼近普通人,進入到人們的實際生活,或許是藝術走下神壇,獲得新生的一個理想出口。

  展覽團隊嘉賓合影

  2018年是“常青藤計劃”的第五年,回顧過去幾年的發展:2014-2015年以年展的方式實現對青年藝術生態的橫縱向的概貌研究;2016-2017年,年展升級爲“天津青年藝術周”,並以年展爲核心,推出創客項目、青年策展人項目、行走項目等,關注視野拓展至青年策展人羣體,青年策展人項目固定爲常態項目;2017年,在東疆國際藝術中心YAC青年藝術社區項目落地,打造了一個涵蓋藝術家創作、駐留、展覽、交流等功能的共享社區,爲青年藝術羣體提供更多維度的發展助力。進入2018年,如何穩中求變、讓展覽更符合當下藝術家與社會的關注,如何堅守本心的同時適應新的發展訴求,是常青藤計劃面臨的挑戰,或許此次展覽就是這個發展五年的藝術項目給出的一個答案。

  今年策展團隊通過邀請與徵集的方式最終評選出43位/組藝術家的共150餘件/組作品參與展覽,作品涵蓋架上繪畫、攝影、動態影像、交互裝置、沉浸式藝術、生物藝術、聲音視覺、網絡藝術、綜合媒介等各種形態。通過與青年藝術家的協商互助,三個版塊共同挖掘新媒體、快消費、重娛樂語境下,技術、人文、藝術生產間並置共生的互聯關係,以喚醒人類羣體關乎價值、人性、信仰、文化等層面的問題意識。

  

  展覽現場

  與往年相比,常青藤計劃的本屆年展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更加側重多元混合化、公共體驗、藝術與新媒體技術的結合,凸顯出以藝術創作爲媒,拓展藝術與跨領域研究方向自然銜接的可能性。這或許可以爲青年藝術家羣展重新找到一條與時代聲音共振共鳴的新策略,用藝術的語言向技術引領的社會變遷持續發問。

  常青藤計劃五週年海報

  據悉,永生市Immortal City——常青藤計劃2018年度展覽將在天津濱海美術館展出至9月24日。其後,以“永生:從古代藝術到人工智能”爲題的常青藤計劃2018學術論壇將計劃於10月舉行。

  永生市Immortal City

  藝術探討新技術隱喻,學科交叉共譜時代地圖

  

  “永生市”常青藤計劃2018年展策展團隊

  以“永生市Immortal City”爲主線,王麟、宋振熙、蘇磊分別策展了“奶嘴樂園”、“神祇重裝”、“鄉關何處”這三個展覽版塊,以版塊間的有趣關聯,拋出人類前景的3個平行預想:以命運共同體來承載技術壟斷的人類族羣,是在大衆文化的瘋狂消費中茫然若失,還是以新宗教科學對抗資本的裹挾,抑或是走向新生物的原鄉構建?

  

  "信息與慾望的娛樂場"

  布熱津斯基提出的“奶頭樂”(Tittytainment)理論,世界上大部分人口的生活應該被大量的娛樂活動填滿。由王麟策劃的“奶嘴樂園”集中呈現出我們被無形之手所支配的慾望以及臨時性消費的過度刺激。

  當大量的肉身愉悅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能輕而易舉地獲取,當主流價值觀被海量信息衝擊並急速消解,我們的時間被迫打碎,深陷無法深度思考的危機。該版塊的藝術家及其作品,不禁讓我們思考——我們是否已經進入消費娛樂文化爲我們自身所創造的牢籠?我們的生活是否已被機器所重塑、被媒介所俘獲?我們在不斷地點擊、翻閱、觀看,沉迷其中、無法自拔,我們唯恐落伍、可欲望是否真的得以滿足?抑或只是時間的消耗與獲勝的幻覺?也許,焦躁與喧鬧之後是無盡的空虛與失落,信息流的狂潮亦無法緩解知識的焦慮,更無法填補精神的貧瘠與蠻荒。

  參展藝術家(按姓氏音序排列)

  奶嘴樂園:程然、韓旭、何利平、梁半、沈凌昊、史昊鵬、雙飛藝術中心、徐子薇、袁松、張權、張永基、趙寶琛。

  版塊部分參展作品

  

  "原始的嚮往,再造的崇高"

  

  當下資本所重新建構的信仰問題,在宋振熙策劃的“神祇重裝”中以荒誕和沉重的方式顯現出來。該版塊藝術家作品多爲沉浸式影像藝術,也有描繪娛樂、景觀、古典、神話無信仰時代圖景的傳統架上作品,形態迥異的綜合媒介共同營造出無人之境的神祇崇高感,旨在通過對原始文化的回溯與審美標準的系統重裝,找到解決當下問題的路徑。

  衆神衰落,真實與虛擬混沌難辨,而每一位藝術家的作品或將成爲獻給人類的新神“裝備”,從而對抗權威的力量與技術恐懼、倫理崩塌的現實。

  神祇重裝:龔旭、古師承、卡娜、梁玥、林欣、劉影、邵文歡、施政、田曉磊、王霄、徐跋騁、張釗瀛、周褐褐、朱璽。

  

  版塊部分參展作品

  

  

  

  "根性的拓延,全球化人性空間的重建"

  

  “鄉”是故土、家園,但在今天,她卻並非是土地的延展,而是根性、起源的繼續。眼下,智能技術的應用提升了系統獨立運*行的能力,市場正在重新構建自己的文本,並取代由神話和理想組成的公共劇本。根性化的藝術必然超越時間和傳統的邏輯序列,具備融合的特性,如同一種敏感的充氣材料,容納人類的不同行爲。如同利奧塔所說:“適應現代主義的變化,也就是適應一個全球化的人性空間的重建。”

  策展人蘇磊組織“鄉關何處”版塊的藝術家們將知覺作爲材料,在個體和文本系統之間探索接口的實踐,並努力成爲主體性變革的先驅和當代的文化標本。站在聯結過去、當下與未來的當口,藝術家基於根性的直接書寫將我們拉到一個無法迴避的命題:模糊炙熱的文化熵環境下,我們如何技術地、文化地在一個網狀的系統中共存?如何以同根性的態度應對處於巨大變動中的科技、經濟的和人文的世界?

  正如總策展人在展覽前言中所述:

  明天,人類將變爲硬盤還是涅槃?歡迎來到永生市。

  

  鄉關何處:布克哈德馮哈德Burkhard von Harder、胡任乂、龍星如&周姜衫、路嘉儀、秦鈴森、任澤宇、蘇珊安克 Suzanne Anker、萬朵雲、萬夏、王業豐、夏航、許毅博、楊鑫、於瑜、張慧、張佳星、張詩浩(擦主席)

  版塊部分參展作品

  展覽名稱:天津青年藝術周 永生市Immortal City——常青藤計劃2018年度展覽

  展覽時間:2018年9月15日-9月24日

  展覽地點:天津濱海文化中心濱海美術館

  出品人:姜大方

  總策展:康劍飛、盛葳

  策展人:王麟、宋振熙、蘇磊

  藝術顧問:何秉華

  展覽監製:張東霞、李迎旭、常穎

  設計總監:王天寧

  執行總監:張予津

  展覽執行:郝瀚、薛蓮、秦弼萱、孫勝宇、康衛寬、吳尚、李景敏、王咪、劉鵬

  視覺設計:李諾

  媒體宣傳:晁菲、葛成瑤

  

  奶嘴樂園:

  神祇重裝:

  鄉關何處: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