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人驾驶环卫车来了!

由北京环卫集团环卫装备有限公司与百度Apollo等推出的7款无人驾驶环卫车辆设备9月28日在北京亮相。今后,北京的部分广场、高铁和机场、街区、展馆等将出现无人驾驶环卫车的身影。

从北京环卫集团了解到,此次发布的无人驾驶系列产品共7款,其中,室外作业产品4款、室内作业产品3款。主要功能包括吸扫作业、洗地作业、垃圾收集、垃圾转运四大类,覆盖了传统清扫保洁作业的全流程。

北京环卫集团环卫装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薛振东介绍,产品拥有“眼睛”和“大脑”,集人工智能、机器视觉、图像识别、精准定位等技术于一体。“眼睛”即传感器,分别位于车顶和车身,能360度感知周边物体;“大脑”即深度学习算法控制技术,能根据实时感知的环境信息,结合高精度地图,制定最优的路径规划,完成道路清扫保洁、垃圾清运转运任务。

据了解,室外无人驾驶环卫车辆将主要用于广场、公园、产业园区、街区、生活小区、高铁和机场。室内作业环卫车辆主要应用于商场、高铁和机场、各类场馆和展馆。无人驾驶物流车还可以通过与手机APP相连,实现定时定点垃圾收运,还可以通过招手即停等形式,更加智能、便捷地实现垃圾收集、转运。

——新华网

2

世界最高公铁桥沪通长江大桥主塔成功封顶

▲9月28日拍摄的沪通长江大桥北侧主塔施工现场。 新华社发(许丛军 摄)

9月28日,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毕,330米的世界最高公铁桥主塔——沪通长江大桥北侧主塔成功封顶,标志着由中铁大桥院设计、中铁大桥局承建的沪通长江大桥工程取得关键进展。

沪通长江公铁两用大桥全长11072米,主跨1092米,为国内最大跨度斜拉桥,也是世界上首座跨度超千米的公铁两用斜拉桥。大桥为沪通铁路全线的控制性工程,为沪通铁路、通苏嘉城际铁路、锡通高速公路共同的过江通道,设计为上层6车道高速公路,下层4线铁路。

中铁大桥局副总工程师、沪通长江大桥项目部总工程师李军堂介绍,国内大部分桥梁主塔高度都在260米以下,300米以上极少见,而本次完成施工的大桥北侧主塔整体高达330米,相当于110层高楼。

以沪通大桥为咽喉的沪通铁路建成后,不仅将使江苏南通融入上海一小时城市圈,还将连接起鲁东、苏北与上海、苏南、浙东地区间的沿海铁路,贯通中国东部最便捷的铁路运输通道。

——新华社

3

8450米 西北油田创亚洲深井纪录

▲图为顺北油气田一隅。范明摄(人民视觉)

近日从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顺北新区传来消息,部署在塔里木盆地顺北区块的蓬1井顺利完钻,完钻井深8450米,一举刷新了2017年该公司顺北评2H井创造的亚洲大陆斜深最深井纪录,创亚洲垂深和亚洲大陆斜深两项钻井最深纪录。

这是西北油田第三次成功钻出亚洲第一深井,也标志着该油田已经掌握了世界领先的超深井钻井技术。这为西北油田能源保障向超深领域挺进提供了有力支撑。

塔里木盆地蕴含油气资源量高达380亿吨油当量,是我国剩余油气资源量最大的盆地。位于塔里木北部区域的西北油田,地质构造特殊复杂,油田埋藏超深,原油黏度高。于2016年发现的顺北油气田,其目的层平均深度超过7300米,最深达8600米,是目前世界上埋深最大的油田,开采难度非常大。

1978年,西北油田从青藏高原挥师塔里木,踏上拓荒创业路。40年来,西北油田在油气勘探的空白区域相继获得一系列重大成就,树起了沙参二井突破、塔河油田发现、顺北油气田发现等3个重要里程碑,累计生产原油突破1亿吨。

——人民网

4

距今约2.28亿年的中国始喙龟化石首次与公众见面

▲图为“中国始喙龟”27日在三亚首次与公众见面。尹海明 摄

由我国科学家发现的、距今约2.28亿年的有喙龟类“中国始喙龟”化石,近日在海南三亚首次与公众见面。

当天公开的中国始喙龟化石体长超过2米,出现于距今约2.28亿年的三叠纪晚期海相地层中。虽然是目前已知最早有喙的龟类,但其上、下颌的后部仍保留有牙齿,呈现出龟类早期演化过程中“牙齿退化、角质喙产生”的过渡状态。

龟是人们熟悉的动物,但其演化历史却是古生物学中最大的谜题之一。龟类的口中没有牙齿,而是像鸟类一样代之以角质喙。令人不解的是,龟类所有这些与众不同的特征似乎是在大约2亿年以前“突然出现”的。长期以来,古生物学界无法在化石上观察到这些奇妙特征的演化轨迹,尤其缺乏甲壳形成和牙齿消失的化石证据。

2015年,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李淳在筹建中的三亚海洋古生物博物馆藏品中注意到一件疑似原始龟类的化石,随即组织课题组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最终确认这是产自半甲齿龟化石层位之下7.5米处的更加古老的龟类。在此基础上,来自中科院古脊椎所、苏格兰国家博物馆、美国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加拿大自然博物馆的学者们分析了世界不同地区全部重要原始龟类化石材料,确定了始喙龟在龟类早期演化中承上启下的系统位置,弥补了该类群系统发育中的重要空白。相关学术内容在今年8月23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发表。

目前,中国始喙龟化石已确定将永久收藏于三亚海洋古生物博物馆。

——新华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精准医学研究院雷鸣团队揭示了真核生物中tRNA前体5’端的加工成熟机制。9月28日,这项重要研究成果以长文的形式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

雷鸣团队成功解析了酵母内源RNase P 全酶及其与底物pre-tRNA的复合物结构,这个结构揭示了真核生物中RNase P各亚基在空间上原子分辨率的组织形式,各蛋白质亚基紧密交织在一起来稳定住RNA催化亚基的构象。同时研究人员发现RNase P以一种“双锚定(double anchor)”的机制来识别tRNA前体。tRNA的5’端被特异的锚定在催化中心以促使其完成切割反应。

核酶领域专家认为,这一里程碑式的研究工作首次完整的提出了真核生物RNase P催化底物tRNA前体切割成熟的分子机制,为核酶及RNA结构生物学领域的重大突破。目前抗生素耐药性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隐患, RNase P与核糖体作为唯一两类天然存在于所有物种中保守的核酶,是抗生素类药物重要的靶点。因此, RNase P作为新型抗生素的潜在靶点,对这一类古老核酶的结构研究将为后续的新型抗生素设计提供重要的分子基础。

第九人民医院精准医学研究院兰鹏飞助理研究员、雷鸣课题组谭明博士以及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副研究员张跃斌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第九医院精准医学研究院雷鸣和武健研究员以及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李国辉研究员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以及中科院战略性先导项目(B类)资助。

——科学网

6

研究揭示影响眉毛浓密程度的遗传机制

▲全基因组荟萃分析曼哈顿结果展示眉毛浓密度的遗传因素

9月24日,国际学术期刊PLOS Genetics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与健康研究院)计算生物学研究所汪思佳研究组题为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and CRISPR/Cas9-mediated Gene Editing Identify Regulatory Variants Influencing Eyebrow Thickness in Humans 的研究论文。该论文在探索影响眉毛浓密程度的遗传因素方面取得了突破。

人类在进化中,为了更高效地进行排汗散热,褪去了身体上绝大部分的体毛,同时保留了大部分的头面部毛发。头面部毛发在人类适应进化的过程中,产生了多种不同的形态差异,研究影响这些差异的因素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人类适应性进化的过程。然而,眉毛作为头面部毛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的研究却仍然较少。

此外,研究人员还对眉毛浓密度进行了自然选择分析。与传统认为的结论不同,眉毛浓度并没有受到强烈的正向选择,但不排除其受到性选择的可能。

该工作揭示了影响人类眉毛浓密程度的遗传机制,也为之后拓展研究毛发密度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院网站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