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姻大事是一个人的“终身大事”,也是人类自身繁衍的基本保证。河北赵县从古至今,老百姓特别注重婚嫁礼仪。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婚嫁礼仪也不断注入新的文化内涵,“约定俗成”,成为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

婚嫁习俗可以折射出当地的社会风情、经济状况、文化水平等诸多社会因子。赵县地处冀中平原腹地,是我国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深厚的文化渊源,表现在婚嫁习俗上尤为突出,具有我国北方汉民族文化的代表性。

“过大礼” 是男女双方缔结婚约后,男方向女方出聘礼,一为巩固婚约,二是礼仪象征。通常有钱币(数额也不大)和衣料等,往往在过帖后即办理。

在成婚的前一天下午,还要送“食罗”。男家要派人抬四架食罗送往女家。食罗里装斗米、斗面、挂面、猪肉(一般为一刀肉、5斤),还要放一条裙子或一件衣服,是为上轿衣,实际上也是一种礼仪象征和摆场。

女家在这天要待承亲戚,将亲戚们送的贺礼(大都为衣料)与食罗里的礼物合在一起,叫“合礼”,要设宴招待抬食罗的人。一般要留一架空食罗在女家,以备明天女家为出嫁女送喜饭。

这天下午,女家的亲戚走后,要为出嫁女“开脸”,用线将脸上的汗毛绞去。“开脸”是女人结婚的标志。出嫁女“开脸”后,再不能下炕出屋,一直到第二天上轿,双脚不能着地沾土,意思是要成为“新人”,开始新的生活。

这一天的晚上,男家布置好的新房内,要有老公公给“暖房”,也叫“压房”“压被”,可能有两个含义,一是父辈亲手给营造的“安乐窝”,给父辈一次享受的机会;二是“家业相传、代代兴旺”。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