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南方油城”的蛻變:一手生態,一手發展

金羊網訊 記者林潤棟報道:9月29日,“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網絡主題活動廣東行採訪團來到茂名,探訪這座被稱爲“南方油城”的城市,是如何讓老礦場煥發新春,讓貧困村實現蛻變,以及在摘掉“生態環境差”、“貧困”等帽子的實踐與探索。

“我們把寶藏留給子孫,把綠水青山還給人民”

碧綠的湖面,成羣的魚兒,翠綠的樹木……很難想象,這樣的一個地方,以前竟然是滿目瘡痍的廢棄採礦場。位於茂名市區西北角的露天礦生態公園,其前身是茂名石化金塘露天礦採礦場。在那個我國石油能源緊缺的年代,金塘露天礦採礦場累計開採油頁岩約1.02億噸,生產頁岩原油292萬噸,爲我國經濟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但隨着國內油田的逐漸發現和國家的對外開放,成本較高、污染較大的油頁岩開發逐步停止。但礦場所排棄的表土、提煉石油後所剩的巖渣堆以及形成的一個約6平方公里礦坑湖,卻猶如城市的一塊巨大的“疤痕”,“採礦場嚴重的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姑娘們都不願意嫁到這裏來了。”茂名市露天礦生態公園管理處主任林誠說,當時當地的居民的健康、生活已經受到露天礦採礦場極大的影響。

老礦區蛻變成環境優美的露天礦生態公園 金羊網記者 曾育文 攝

對此,當地政府決心改變。 “對於茂名這樣一個不算發達地方,放棄價值幾千億的採礦生產,得下多大的決心。”林誠表示,在許多人的懷疑聲音中,當地政府秉持着釘釘子的精神,一步一步徹底改變了礦場的面貌:引高州水庫、鑑江、礦湖、小東江水入湖,徹底改變礦湖水質;在露天礦區造林種樹約8000多畝,改變了礦區的生態環境;將原廢棄廠房改造成礦產遺址博物館展,使之成爲傳承茂名礦業文化和油城精神的平臺;在礦區改造修建9條主、支線道路,解決了周邊村民出行難的問題,盤活露天礦生生態、觀光資源。

如今,露天礦生態公園已成爲茂名及周邊城市市民生態旅遊、觀光、休閒的好去處,對整個城市的生態也是一個質的提升。“以前讓當地小夥娶不到媳婦的礦場,現在已經成了新人拍結婚照的聖地。我們把寶藏留給了子孫,把綠水青山還給了人民。”林誠說道。

“幸福就是想買的東西能買了”

位於茂名市金塘鎮的牙象村,曾經是一個貧困村。由於缺乏產業,當地大量的勞動力流失,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同時產生留守兒童等社會問題問題。爲了讓牙象村民脫貧致富,牙象村黨支部彙集民智,借力露天礦生態公園建設,謀劃出了一條發展休閒觀光農業的路子。

牙象村創業示範基地出廠的水果受到遊客歡迎 金羊網記者 曾育文 攝

據介紹,當地累計投入過千萬元,實現村村通自來水,村中主要道路全部硬底化等工作,同時在村中及周邊植樹1.5萬多棵,營造風景林,形成四季常青的村居生態環境。此外,當地還通過土地流轉等方式的,建成了“五位一體”現代農業示範基地——食爲天農業科普園,僅今年春節期間,就吸引了十萬多遊客前來觀賞採摘。“我們種的番石榴,都不需要拿到市場上去賣。”牙象村委會副主任譚汝香告訴記者,當地種植的水果均採用有機肥,水果健康無污染,受到了周邊許多市民的喜愛,紛紛前來果園採摘購買。而當地鄉村旅遊產業的發展,也吸引了勞動力的迴流,僅食爲天農業科普園的建設,就解決當地70多名村民的就業人問題,留守兒童的數量也從之前的216人降至76人。

當地村民陳亞凡表示,以前生活困苦,想買點東西卻沒錢買,而如今,幸福就是想買的東西能買了。

“一定要讓他們讀書,希望在年輕人身上 ”

位於茂名市西南部車田村,地處城郊結合地帶,2011年以前,當地村民的人均年收入爲2800元,是茂名地區名副其實的貧困村。在外經商多年的村民柯木坤看到家鄉的這種情況,毅然回到家鄉,並擔任車田村委會黨支部書記,決心改變家鄉的落後的面貌。

柯木坤首要解決的問題,便是如何增加村民收入的問題。柯木坤在村裏建成了20000多平方米儲運倉庫,實現村集體年租金收入200多萬元。同時,通過招商引資發展新項目,引入13家企業,實現年總產值9000多萬元,還解決村內剩餘勞動力300餘人就業等問題。如今,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增至12000元,車田村也由經濟落後村躍升爲茂名地區名副其實的“富裕村”。

車田村福慧幼兒園 金羊網記者 曾育文 攝

在車田村內,記者還見到了一幢被用作幼兒園的小洋樓。原來,這是柯木坤原本的住宅,柯木坤將其改建成了幼兒園。 “我們這一輩人讀過書的人太少,喫過沒文化的虧。現在一定要讓孩子們讀上書,讀好書,希望在年輕人身上。” 柯木坤說,車田村非常重視教育,對於當地戶籍的學生,實行從幼兒園到初中全免費,並且高中、大學均有生活費用補貼。

在青山綠水間,在村民的笑臉上,我們瞥見了茂名這座“油城”的蛻變與發展。

編輯: 寶厷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