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老手艺正在消失。

老式的移动木摊,简易的大字招牌,走街串巷的吆喝声……时光如流水一般,带走很多东西,那些记忆里农耕文明的符号,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大多已消失在光阴里。

但你若静心驻足,便可发现,在天地间敞亮的舞台上,仍散落着一个个坚毅的身影,仰仗手艺,厮守家乡,从钢筋水泥里透出光来。

守艺人,赤岸镇蒋坑人唐樟德便是其中一个。

在街角静坐的时光里,总有来往的人对他说:“你既然打同样式的锡壶,为什么不铸个模,直接一灌就成型了,何必这样敲敲打打半天,也未必磨出个自己称心如意的作品。”

“老手艺人的人生很慢,慢到做好一件事,不知不觉便花了快一辈子的时间。”唐樟德说,这也是一代代老师傅传承给他的。

千锤百炼方能锻造一件佳品

手艺人,千锤百炼锻造时光礼

对于唐樟德这样的老锡匠来说,穷其一生,锻造着一件件“心血结晶”,是他们在时光浮沉中最自得其乐的一件事。

“盛水水清甜,盛酒酒香醇,储茶味不变,插花花长久。”在过去的寻常百姓家,锡器是一种常见的使用器具,除了拥有良好的存储功用性,锡金属良好的延展性和加工性能,也给手工艺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挥空间,因此融实用性、收藏价值于一体的锡制工艺品曾一度广受欢迎。

在过去,锡器的制作大部分是由走街串巷的锡器匠人完成的,俗称“小炉匠”。一般是两个人,一个师傅一个徒弟,一人挑一个扁担,里边放着炭炉、风扇、锤子等制作锡器的工具。“跟着师傅学艺的过程就是个走南闯北的过程,锡器匠人的生意都是靠着口耳相传积累起来的,有了一身硬本领,走哪都不怕。”

锡的熔点很低,一个炭炉和一个小铁锅就可以将锡熔化成液体再使用简单的工具将其浇注成薄片,进而进行接下来的工艺加工。唐樟德说,当时带出门的工具往往就是一个小锤子,千锤百炼的过程全靠它。

陪伴唐樟德几十年的打锡老工具

“以前锡器匠人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不同的器具对锡薄片的厚度要求不同,而随身携带的器具只有一块硬木板,如何解决,几根粗细不同的绳子便能解决。”谈及手艺人在经年累月中累计起的智慧,这位老工匠卖起了关子。

将硬木板放在地上,把一头垫高,铺上两三层草纸,放平整。然后,在上面用绳子围成相连的几个模型,模型下头大上头小,便于锡液灌满。上方留一个小口,用来倒入锡液。将另一块已经贴好草纸的硬木板,轻轻盖在上面,还要注意上端留着灌锡液的入口。接着,用勺子趁热舀起锡液,对准模型入口慢慢注入,灌满为止,放置不动,让其自然冷却。“绳子的粗细不同,灌进去的锡液深浅就不同,锡薄的厚度自然就各异了。”

一件锡器的打造,需经过熔锡、凝锡、剪坯、打磨、抛光等等若干工序,耗时长,工艺繁杂。任何一件锡制品,从开始制作到成品“出世”,都要花上一定的时间。就拿一个锡茶壶来说,锡薄制好后方可构设器皿图形,壶底、壶身、壶颈、壶盖……一件器皿由多片图形构成,没有图样设计,尺寸比例便按世代相传的经验为依据,这是老师傅的拿手绝活,勾勒图案,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模板制好后进行焊接,要求焊接得平整,然后一锤一锤地循环锤炼,固定造型。再度进行整体焊接,成为主体器皿。其后是车光,车光是将做好的器皿固定在车轴上,脚踏轮带,手执刀片,来回转动抛光,使其光亮耀目。“现在用机械力代替了脚踏力,省了不少时间和力气,说起打锡几十年的工具变化,也仅有这一点。”唐樟德说。

造型精美的锡制香炉

守艺人,老艺人的匠心回归

由锡块炼成锡水,由锡水变成锡薄,由锡薄造成锡模,由锡模制成锡器。打锡是一门颇有学问的工艺,它由熔锡直至制成锡器成品需要经过错综复杂20余道工序,稍有不慎便需要进行回炉重造。“锡可以反复进行利用,不论是滴落在地上的或是打造得不如人意的,都可以重新放回锅炉里,重新炼成锡水,再来一遍。”

唐樟德说,自己曾有一段时间因为现实的经济所迫,离开了打锡行业。

“但是这份事业就像锡可以反复使用的特质一样,以一颗博大的胸怀拥抱着来来往往的人们,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我也得以重新回到这个工作台,再次出发。”

两年前,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唐樟德在古镇老街的巷尾处,开了一家打锡铺,将尘封在家多年的老伙计都一股脑地搬到这里,做起了每天专注在方寸之地的打锡匠。

栩栩如生的锡制仙鹤烛台

“让我感动的是,有些年轻时的客人,经过多方打听,又重新到老街上找到了我,带着他们的儿子、女儿,前来定制新锡器。”唐樟德说,每每见到这些故人,总觉得自己又回到了跟师傅挑着担子到处打锡的日子。“一代代在坚守的不仅仅是手艺人,更多的是每个人心底的那份情结。”

如今,在唐樟德的打锡铺内,不仅仅有茶壶、茶罐、酒壶这锡器老三件,还有金钩壶、八角茶壶、宝鹤壶、双鹤烛台、双喜烛台、锡塔等等器具,这些锡器雕龙刻凤,制作精致。一对仙鹤烛台,只要微微摇动,或在旁拍拍手,“仙鹤”就会徐徐展翅,翩翩起舞,让人赞叹不已。

“逛古玩市场,拜访全国各地的老师傅,我一直在用各种方法让自己脑子里的储备更加丰富。”这些年来,唐樟德努力将本地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更多地融入锡器中。精美的锡器多配有图文,如烛台有雕刻或镂空的“福禄寿喜”等文字,锡器上常见图案有龙凤、仙鹤、喜鹊、兰花、水仙、牡丹等等,散发着浓郁的人文气息。

问及现在对打锡事业最大的顾虑,唐樟德无奈地说:“后继无人是最大的困境。”打锡的学艺过程艰辛,一切“笨功”“土方法”都需要学习者在师傅身边耳濡目染扎实练习,从熔锡、剪坯等基础功练起,经常一蹲下去就是几个小时,没有坚韧的意志,往往难以坚持。

作者 :张静恬 楼浩平

(内容来源:华川古县醉美赤岸)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