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爲更好保護生態資源,該院還會同多家單位聯合制定《關於德化縣建立生態環境資源保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非訴行政執行無縫鏈接機制的貫徹意見》,建立訴調銜接、糾紛排查、信息共享、預防和減少涉生態環境資源保護違法犯罪制度等機制,推動健全生態環境綜合防護體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破壞生態環境案件不能簡單一捕了之、一訴了之,更應當注重恢復性保護,走恢復性司法之路。

"\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福建法治報-海峽法治在線7月18日訊\u003C\u002Fstrong\u003E綠水逶迤、青山環抱,一提到德化縣,人們腦海裏總能徐徐展開一幅美麗的生態畫卷。7月12日,中國氣象服務協會發布2019年“中國天然氧吧”創建活動結果公告,德化縣榮獲“中國天然氧吧”稱號,擦亮了這座生態旅遊宜居城市的“金名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德化爲何如此美麗又“氧”人?這得益於司法力量的守護。近年來,德化縣人民法院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部署,牢固樹立“守護綠水青山、彰顯公平正義”的司法理念,切實履行環境資源審判職責,以司法力量守護綠水青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補種復綠\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司法“吹綠”溪岸\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清晨的溪兩岸,綠柳拂動,白鷺翩翩。然而,就在這番美景之下,不和諧的景象也時有發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7年,被告人陳某爲“走捷徑”、少審批,將廢棄土渣倒入溪流域岸邊,造成當地植被掩埋破壞,非法佔用林地面積達到了15.987畝,破壞了林地資源。案發後,陳某如實供訴了犯罪事實,但是單純地讓被告人承擔刑事責任並不能挽回被毀壞的林木資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破壞生態環境案件不能簡單一捕了之、一訴了之,更應當注重恢復性保護,走恢復性司法之路。”該案承辦法官林金盛感嘆道。爲了更好地保護溪上游生態環境,他要求被告人履行“補種復綠”生態修復責任,在被破壞的林地上種植相應數量的杉木,最大限度地挽回損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據瞭解,該起案件是德化法院首起非法佔用農用地案件。一直以來,該院注重發揮生態司法力量,以恢復性生態司法理念守護德化的綠水青山。其中,“補植復綠”作爲以保護森林資源的一項創新機制,要求實施毀林犯罪的被告人在依法承擔刑事責任的同時,承擔起恢復林地的責任,以挽回其造成的生態破壞損失。同時,將復綠行爲納入被告人的量刑情節予以考慮,以增強對環境資源的恢復性保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爲更好保護生態資源,該院還會同多家單位聯合制定《關於德化縣建立生態環境資源保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非訴行政執行無縫鏈接機制的貫徹意見》,建立訴調銜接、糾紛排查、信息共享、預防和減少涉生態環境資源保護違法犯罪制度等機制,推動健全生態環境綜合防護體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從嚴審判\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司法“撐腰”戴雲山\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德化縣域內森林覆蓋率77.3%,位居全市第一,素有“國家園林縣城”之稱。境內的戴雲山更是一座天然的綠色寶庫,有些地方尚保存着成片的半原始森林,有紅豆樹、東方古柯等國家珍稀林木和樟、楠、櫟、黃山松等珍貴樹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登臨戴雲古寺,聆聽花鳥魚蟲之鳴叫,觀賞山嵐美妙之霧色,如此秀麗的風景離不開司法力量的保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紅豆杉是一種極具開發利用價值的珍稀植物,在高額誘惑下,2015年,葉某夥同其他犯罪分子,攜帶油鋸、斧頭等工具,駕駛摩托車竄到德化縣的“黑石坑”山場,採伐紅豆杉2株,並加工製成原木18節,所幸在搬運時被羣衆發現,公安機關介入後破案。經鑑定,被採伐的“黑樟絲”有2株、計2.3982立方米,其中最大的一棵已經100多年的樹齡。最終,葉某被判有期徒刑三年,並處罰金三萬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該起案件通過巡回法庭的方式進行審理,不僅懲罰了破壞生態環境的犯罪行爲,又增強了公衆的環境守法和環保意識,真正起到了“審理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 “紅豆杉數量越來越少了,真的不能亂砍!”旁聽庭審的村民們感觸很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近年來,該院將公開庭審、集中宣判作爲工作常態,以案說法、以法育人,引導社會公衆增強環境資源保護意識,發揮審判的教育引導功能。五年來,共審結涉生態環境刑事案件40件,嚴厲打擊了破壞生態資源的犯罪行爲,有力地震懾一批違法犯罪分子。自2014年來,德化法院已有三年被評爲福建省“護林聯防工作先進單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訴前解紛\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司法“融入”百姓心\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每個月逢二、七的清晨,是德化美湖鎮的趕圩日,鄉民們都聚到古街,或添置物資、或兜售商品。德化法院法官也利用趕圩的日子早早來爲鄉親們提供法律服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依託設立在鑫陽鐵礦、石龍溪採育場的礦區、林區法官工作室進行訴前調解、普法宣傳,已經成爲法官們的定期規定動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日,林清源法官同往常一樣在集市上普法,李某拿着一份起訴書要求他主持公道。原來,十幾年前,李某和幾個兄弟約定共同開墾林地,種植了一片松樹,由於當時隻手寫草擬了一份約定書,約定各自所佔份額。後來李某的父親過世,李某與其他叔叔伯伯商議林權歸屬問題,但李某的叔叔卻稱其父早已將林權轉讓,並拿走了轉讓款,而李母則稱,林權並沒有轉讓,款項也沒有支付。爲此,雙方矛盾激化,兩家也從此不再來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林法官聯繫李某的叔叔,約他到赤水法庭進行調解。兩家人都認爲自己喫虧,見面後情緒激動,劍拔弩張。林法官首先平復雙方的激動情緒,再耐心瞭解事情的緣由,對爭議的林地進行了實地調查後,確認該林地並未轉讓成功。經過法官的耐心調解,雙方達成調解協議,也解開了他們多年的心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樟樹王數千百年間屹立在美湖邊上守護着這一方水土,法官也以他們的辛勤耕耘守護着一方安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是法官工作室訴前調解糾紛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德化法院以法官工作室爲依託,將其作爲矛盾糾紛化解和普法的前沿陣地,通過現場辦公、與“生態聯絡員”保持電話聯繫,座談等方式,推進生態司法保護常態化。同時,該院以“趕圩普法”作爲發現糾紛、化解矛盾的一項工作機制,把單向普法轉變爲雙向互動,推動剛性法律條文人性化地融入百姓心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今,德化成爲一座宜居、宜遊、宜人之城,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本報記者 葉永堅 通訊員 楊小蓉 黃衍青)\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48245979229066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