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人總有死的一天,可當我想起我刻的幾千方硯臺可以留傳幾代甚至成百年上千時,就有一種釋然的感覺,”阮煜興說,“唯一的遺憾,就是這幾年身體明顯不行了,早些年屯下的石頭還有幾噸沒有刻,時間不夠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癡迷於洮硯的阮煜興在制硯之餘還編撰出版了《洮石老坑》一書,這本專著共收集硯圖150幅,30餘萬字,爲後人瞭解和研究洮硯留下了珍貴的資料。

"\u003Cp\u003E退休十七年,阮煜興沒有像大多數人那樣滿足於含飴弄孫,頤養天年,而是用一雙巧手刻出了2000方洮硯。在創作過程中,他尊重傳統但不囿於陳規,將文人山水、青銅紋飾等題材應用到洮硯上,可謂自成一家,風格獨具。7月上旬,記者專程採訪了這位“硬核老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阮煜興出身於書香門第,小時候在爺爺的影響下,學會了刻印章,上學和上班時,很多同學和同事的章子都是他刻的。早年間在卓尼工作時,因爲出色的雕刻技藝,受到過很多獎勵。退休後,抱着打發時間的念頭,他嘗試着刻起了洮硯。沒想到,從此一發而不可收。用他自己的話說,“退休後刻硯的這些年,我幹得比上班還起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7年來,阮煜興已經制作了2000方硯臺,其中,既有重量過噸的巨型觀賞龍硯,也有巴掌大小的小型實用硯。雕刻手法上既有傳統的透雕、浮雕,也有自創的刀法。呈現內容既有洮硯傳統的龍和牡丹,更多的是則是文人山水、名人軼事、神話傳說、文學名著甚至偉人文豪的肖像,可以說取材廣泛,無所不包。作品既有氣勢磅礴的巨龍和薄如蟬翼的牡丹,也有充分利用石頭的天然紋理,簡單加工後渾然天成、簡潔又不失雅緻的精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癡迷於洮硯的阮煜興在制硯之餘還編撰出版了《洮石老坑》一書,這本專著共收集硯圖150幅,30餘萬字,爲後人瞭解和研究洮硯留下了珍貴的資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人總有死的一天,可當我想起我刻的幾千方硯臺可以留傳幾代甚至成百年上千時,就有一種釋然的感覺,”阮煜興說,“唯一的遺憾,就是這幾年身體明顯不行了,早些年屯下的石頭還有幾噸沒有刻,時間不夠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文丨甘肅新媒體集團·掌上蘭州首席記者 盧偉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視頻丨甘肅新媒體集團·掌上蘭州記者 王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編輯丨楊倩雲\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493797313511476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