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爲把話講得太絕對而給自己造成窘迫的例子,在現實中隨處可見。但這樣做的結果,就像把杯子倒滿了水一樣,再也滴不進一滴水,否則就會溢出來;也像把氣球充滿了氣,再充就要爆炸了。

不說絕對的話,自己纔有餘地

劉剛和同一個辦公室的李強之間產生了一點摩擦,很不愉快。其實同事間有點分歧是難免的,互相寬容點也就過去了。但是,劉剛一怒之下,對同事李強說:“從今以後,我們之間一刀兩斷,彼此毫無瓜葛!”

不說絕對的話,自己纔有餘地

這句話說完不到三個月,李強成了劉剛的上司。劉剛因爲之前講了過重的話,所以很尷尬,只好辭職另謀他就。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不管做什麼,都不要太絕對,要留有餘地。同樣,說話也是如此。在談話時,即使是你絕對有把握的事,也不要把話說得過於絕對,絕對的話語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從而會對你的話進行挑剔。與其給別人一個挑剔的藉口,不如把話說得委婉一點。比如,有人要約你,你不想去。可以說“哎呀,真對不起,我週末有事”或“等以後有機會吧”,不要說“我不想去”或“不行”。這樣可以讓對方免於難堪,給對方一個臺階下。否則,得罪了人,也害了自己。不把話說得絕對,你還可以在更爲廣闊的空間與對方周旋。這如同在戰場上一樣,留有餘地就可進可退,無論在何時都會立於不敗之地。說話也同樣如此,如果你不懂得給自己留點兒餘地,而是把話說得很滿,這對你並沒有什麼好處。比如沒把握的事情要答應人家,可以說“我試試看吧”或“我儘量幫你”,不要說“包在我身上”“一定能辦妥”。這樣你如果盡力了但是又沒辦好,你自己也有退路。畢竟你沒有向人保證你能成功。特別是和領導相處的時候,上司將此事交給你去辦,你不假思索地拍着胸脯、高昂着頭回答說:“絕對沒問題,就請你放心吧,這些工作我在三天之內肯定搞定。”然而,過了三天,領導並沒有見到他想要的結果,肯定會去問你進度如何,這時你如果不好意思地說:“沒有你想象中的那麼簡單!”那麼事後,雖然領導給你延長了完成任務的時間,但他內心一定會對你產生不好的印象,認爲你言而無信,不值得信賴。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你是個足夠細心的人,你就會發現,很多成功人士在回答他人的詢問時,都非常偏愛用這些字眼,諸如:可能、大概、儘量、也許、考慮、研究、評估、徵詢各方意見等,很顯然,這些字眼都不能表達肯定的意思,但能給自己留有餘地。否則一下子把話說死了,結果事與願違,那會很尷尬的。即使對方再討厭,你也不要口出惡言,更不要說出“情斷義絕”、“誓不兩立”之類的過激的話,除非有深仇大恨。不管誰對誰錯,最好都是閉口不言,以便他日狹路相逢還有個說話的“面子”。不說過於絕對的話,這樣做其實並不是僅僅爲別人考慮、對別人有益的,更是爲自己考慮、對自己有益的。這是對雙方都有好處的。俗話說:“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就像前面的故事一樣,劉剛和李強剛開始是同事,三個月後,李強就成了劉剛的上司。所以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能用不了“十年”就可能發生此消彼長的變化,人們相互間更是“低頭不見抬頭見”。如果把話說得太絕對,將來一旦發生了不利於自己的變化,就難有迴旋的餘地了。因此,我們一定要謹記:說話不說絕對的話,給掌控留有可供周旋的餘地,才能在人們相互之間收放自如,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不說絕對的話,自己纔有餘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