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必須指出我們投資中一個普遍存在的錯誤,十年前大家喜歡的是技術分析,當前整個市場的風氣都是價值投資,一個成熟的市場最終投機會變少、投資會理性這個趨勢沒有錯。但是看看身邊絕大多數的“價值投資者”,還只是停留在財務報表的數理統計而已,在他們眼中投資就像慣性一樣。把幾年的財報數據一整合做表,就開始評判企業能否始終能保持着高速的成長,並且妄言預判十年後能翻幾倍,一個個比人家高管CEO還有有信心?投資不是數理統計,預測一下財報業績就行了,而且要分析要企業的整個成長性及業績增長點。

最基礎的第一步:分析一家企業,就必須要先了解這家企業處於生命週期的什麼階段?

一個企業本身發展就存在一種規律,也就是企業生命週期:發展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暫且不說企業到了衰退期會怎麼樣,就算是到了成熟期的時候企業就會出現明顯的業績不穩定。到了成熟期,長期來看業績的上漲因素不在於企業本身的決策了,而在於外圍因素(經濟發展及行業紅利等)。

如何理解?一個成熟期的企業,上下游的供貨商及客戶都是基本上穩定的(營業收入及成本基本穩定),而且整個管理也是非常穩定的,所以光從企業本身來說想要把業績迅速提高30%基本上不是可能的;當然也有特例的手法(瘋狂投廣告、產品給優惠等等),但能不能保證最後的利潤增加就不一定了,可以持續性不會很好。但是經濟及行業宏觀對於這種成熟期的企業影響就非常大。

舉個例子,比如白酒行業,最簡單的就是貴州茅臺,白酒企業能上市就都是已經處於成熟期了,白酒整個供貨管理都是非常穩定的,不可能貴州茅臺突發奇想要去升級產品了,作桃子味水蜜桃味的飛天茅臺了。對於貴州茅臺這種成熟期的高端白酒廠商,最重要的就是宏觀經濟,直接點說就是百姓的消費水平,可以去看茅臺的股價、酒價及銷量,對於經濟走勢是趨於一致的,和政策更是密不可分。這兩年茅臺股價和酒價的上漲是企業本身提高了品質嗎?不,是外界因素。但這種外界因素是不穩定的,可能如果接下來“貿易之爭”升級了,經濟及消費開始“遲滯”了,這種需求自然就會下降。

對於一家成熟期的企業,行業的預期發展是很重要的

當然隨着中國經濟不斷地提速,收入及消費水平雙雙地提升,這些消費型的企業還是不斷地在享受經濟增長的紅利,就算大環境不發生鉅變,消費能力還是會慢慢提升的,就像之前家裏一個空調到三四個空調,原本農村沒有空調到慢慢普及到農村,這都是社會進步、經濟變好、消費升級的必然。

行業的大趨勢很容易判斷的,同樣是家電裏面,電視機龍頭TCL和空調龍頭格力同樣都是處於成熟期中,你會買那個股票呢?隨着手機,電腦的大範圍普及換代,電視機的需求沒有之前那麼明顯的了,所以可以看現在TCL的業績也較爲一般,而且他是無力改變局勢的,除非他們的忽悠能力能達到“把梳子賣給和尚的地步”;但是空調不一樣的,大家的收入以及消費能力已經今非昔比了,買個空調和買個手機一樣價錢還能用十幾年,誰買不起呀?城鄉結合貧富降低,導致曾經沒有空調的鄉村也開始大面積普及空調,這種需求多大?而且大家買空調就喜歡買名牌的,差不多的價錢爲什麼不多個幾百買個安心(這也是當前大家消費的一種普遍心態,早十年前大家都是拼夕夕心態追求絕對便宜,現在講究性價比了,拼夕夕確實讓消費退步了,跑題了)。這就是格力電器這幾年來業績飛速上漲的根本原因,格力又有國企背景,但是對於空調本身的質量這兩年間有很明顯的進步嗎?只是說你需要一個空調,所以買了格力;你看中格力某個產品,所以買了空調;這兩個是有本質的區別的,所以所以格力和茅臺一樣,都是出於成熟期的企業。

拿電視和空調做比喻也是爲了強調一下,同樣兩家成熟期的企業對比,選擇行業很關鍵。

同樣的業績增速之下,判斷企業是成長期還是成熟期,很關鍵!

經常聽說有投資朋友說同樣業績的白馬股和科技股相比之下,爲什麼白馬股的PE那麼低?股價明顯被低估?而科技股幾十的市盈率,股價卻還能那麼堅挺?

很簡單地回答你:白馬股絕大多數都是處在成熟期中,而科技股絕大多數都在成長期中。爲什麼?白馬股多數都是非創新型的產品(消費品之類的),研發投入較少,產品趨於穩定,你今年買的是空調三年後賣的還是差不多的空調,產品處於成熟階段,企業也處於成熟期。科技股就不一樣,最主要的是整個行業都是在成長的,東阿阿膠幾百年後還是那塊褐色的,整個行業沒有迭代更新,但是你科技就不斷就是在創新,一年都能給你推出好幾個不同款式的,科技就是不斷在成長的,而且短期來看沒有飽和點,諾基亞淘汰了,大不了換一個新的產業再次上線。這種就是再成長性,後面會具體講什麼是再成長。

看上圖,我們炒股買的是什麼?一定要買低估嗎?錯!市場公允的不存在低估,這就是當前公認價格,要說泡沫每個股都比賬面價值高,所謂“破淨”也是資產存在水平。我們更多的投資都是在買“預期”,預期股價能漲多少,預期企業成長帶來的股東權益,我們現在就是在泡沫上跳舞找預期。同樣是一個企業,你覺得成長期的股票和成熟期的股票哪個未來的預期更高?所以白馬股PE低,科技股PE高是有原因的,他們處在的平臺就是不一樣的。更別說銀行股,破淨的一大堆,爲什麼?本身銀行就是在極爲成熟期了,現在冒出個支付寶、微信,你覺得銀行今後的日子好過嗎?別看銀行利潤還能飛漲,他玩的更多的是金融創新(專業人士你懂的),爲什麼資管新規對銀行的股價影響那麼大,一旦資本市場出現危機……不能再說了。

所以同樣業績增速的股票,能買成長期的就儘量買成長期的,那麼如何判斷一個企業是在成長期還是成熟期?簡單介紹:看企業是否擴產;企業當前規模及今後他發展的籌劃;主營產品的成長度……大家慢慢摸索,感興趣的留言我會考慮另外在講。

再成長!區分“成長期”和“再成長”

一個企業到了成熟期就面臨逐漸的衰退了嗎?不,像很多好的企業都會再成長。最典型的再成長就是阿里了,之前先是有了淘寶網,直至現在馬雲還是在不斷創新,其中最成功的就是螞蟻金服,再成長可以說是企業的2.0版本,很多好的企業要再成長都比較容易,因爲企業成功一次之後他的資金、人脈、經驗等等一系列的資源都可再利用,再成長起來非常高效。沒有淘寶網,支付寶規模能那麼大?沒有支付寶,螞蟻金服能做得那麼順利?

當前很多企業都在進行着“再成長”或者準備“再成長”,這種投資的機會也是很難得的,就像很多車企造新能源了,股價蹭着熱點就會直線上漲。這種“再成長”成功後,前後的估值沒變,這可能就是市場反應的遲鈍,這就存在機會,當財報開始逐漸浮出水面,股價自然修正。如果“再成長”也有失敗的,董大姐投資的銀隆就是典型例子,但不是格力直接投資的,所以前後產品的關聯度要靠譜,汽車多大的工程,手續流程比手機還要複雜十倍,蛋糕豈是空調企業說搶就能搶得到的?現在格力的“再成長”盯住芯片,但是是空調芯片,相比於汽車靠譜得多,但總是感覺董大姐有點跑得比市場慢半拍。(作者:檀途)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