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ZT4eTJBELOsU\" img_width=\"800\" img_height=\"424\" alt=\"滿地撒尿的小狗,與6次被提名諾獎的“胰島素之父”| 醫學史上的7月18日\" inline=\"0\"\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醫 史 銘 文\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胰腺調節血糖功能,頸動脈竇,人工心臟\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來源:醫脈通\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作者:芭比\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醫脈通編輯撰寫,未經授權請勿轉載。\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今 日 封 面 \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揭祕“千年怪病”病因的人\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就像電影界的\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3\"\u003E奧斯卡\u003C\u002Fi\u003E、戛納、威尼斯,醫學中的糖尿病領域也有赫赫有名的“五大獎項”。其中,有一個獎專門發給45歲以下對糖尿病研究做出傑出貢獻的青年才俊,它就是“閔科夫斯基獎”,從1966年至今已進行了53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8年,該獎頒給了致力於研究腸道微生物在代謝性疾病、特別是Ⅱ型糖尿病中作用的瑞典科學家Fredrik B Ckhed教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顧名思義,這個獎項的設立是爲了紀念一個人——在胰島素髮現史上邁出了重要的第一步的\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3\"\u003E奧斯卡\u003C\u002Fi\u003E•閔科夫斯基(Oskar Minkowski)教授。1889年,閔科夫斯基與合作伙伴約瑟夫•馮•梅林摘除了數只小狗的胰腺,之後觀察到小狗患上了糖尿病,從而證明了胰腺與糖尿病之間的關聯性,這個發現爲日後班廷成功提取胰島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ZTHadI6krkbj\" img_width=\"220\" img_height=\"314\" alt=\"滿地撒尿的小狗,與6次被提名諾獎的“胰島素之父”| 醫學史上的7月18日\" inline=\"0\"\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閔科夫斯基 | Wikipedia\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今天,是閔科夫斯基的88週年忌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糖尿病:\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古老的疾病,莫測的病因\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今我們清楚,胰島素在人體血糖調節中至關重要,胰島素分泌失調與糖尿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做“事後諸葛亮”不難,難的是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從衆多器官中推測出與糖尿病發生有關的那一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古埃及莎草紙文獻到中醫的“消渴症”,人類古代文明不乏對糖尿病的記載:口渴、多飲多尿、疲憊、消瘦直至死亡……但這種古老疾病的病因,卻在三千餘年裏一直沒有定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人們絞盡腦汁,也搞不明白這種奇怪的疾病是如何發生的,原因不難推測:罹患糖尿病的人,生前當然不能開膛破肚檢查;去世後,又會出現多個器官的病變,從萎縮的脂肪組織、殘缺的胰腺,到渾濁的晶狀體、糜爛的四肢……誰也不敢確定,孰因孰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聽話的小狗,爲何突然滿地亂撒尿?\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糖尿病病因研究的第一縷曙光,直到1889年纔出現。今天在高考作文素材大全裏,有一篇名爲《跟蹤捲毛狗的人》,裏面寫道:\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ZTHat53TRu4A\" img_width=\"960\" img_height=\"640\" alt=\"滿地撒尿的小狗,與6次被提名諾獎的“胰島素之父”| 醫學史上的7月18日\" inline=\"0\"\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圖 | Pixabay\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889年夏天,在德國斯特拉堡的大街上,一條捲毛狗在路邊的人行道上溜達。每到一棵樹下,那條狗便把後腿抬起,在樹根上撒泡尿,狗一離開,不知從哪飛來一羣蒼蠅,圍着尿飛來飛去。這情景,被一個過路的大鬍子醫生偶然發現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狗尿引來蒼蠅的怪事引起他極大的興趣,他立刻想辦法捉住了那條狗,一檢查,發現那條狗的胰腺壞了,失去了應有的功能。爲了弄清問題,他又將另一條狗的胰腺切除,發現那條狗的尿同樣會引來蒼蠅,這說明這隻失去胰腺的狗的尿中也含有大量糖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個大鬍子醫生,就是閔科夫斯基的搭檔——馮•梅林教授。這段描述自然有演繹的成分,但那年夏天二人發現胰腺與糖尿病關聯性的戲劇性程度,卻並不誇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889年,德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的閔科夫斯基和馮•梅林正在研究動物的消化系統,胃與小腸之間那個只有幾釐米長的器官,引起了二人的興趣,當時的醫學還不明確這個被命名爲“胰腺”的腺體,具體有何生理功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由位置推測功能,閔科夫斯基和馮•梅林猜想,它大概能夠協助消化系統分泌一些必要液體、幫助食物的消化。爲了進一步辨明胰腺功能,二人從幾隻狗身上切除掉胰腺,期望觀察到消化功能的下降。\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ZTHbGDcVxbmN\" img_width=\"832\" img_height=\"380\" alt=\"滿地撒尿的小狗,與6次被提名諾獎的“胰島素之父”| 醫學史上的7月18日\" inline=\"0\"\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閔科夫斯基的“後繼者”班廷與貝斯特 | Wikipedia\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然而切除的後果,遠比“消化不良”激烈得多——切除手術後沒幾天,兩位教授還沒來得及着手試驗,動物飼養員就跑來投訴了:本來挺聽話的小狗,突然開始隨地亂撒尿,搞得犬舍裏一片狼藉,尿液還引來了成羣的蒼蠅,轟都轟不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多尿、成羣蒼蠅?閔科夫斯基腦中靈光一閃——這不正是古老而神祕的“糖尿病”的特徵嗎?他抓住這微弱的靈感,馬上與馮•梅林繼續研究下去,果然經過試驗仍能重現這一關聯。這次偶然的發現,在醫學史上頭一次明確證實了胰腺與糖尿病之間的因果關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弟弟是愛因斯坦的老師,兒子是天文學家\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閔科夫斯基的發現並不是偶然,而是科學思維訓練厚積薄發的結果。\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1\"\u003E185\u003C\u002Fi\u003E8年1月13日,他出生在一個盛產“學霸”的家庭,家中成員都對自然科學頗具天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的親弟弟赫爾曼•閔科夫斯基是一名著名數學家,也是愛因斯坦、格羅斯曼等大師的恩師,曾將數學中的幾何引入相對論研究中,構建出了“閔科夫斯基時空”,爲了紀念他,第12493號小行星便以其命名。\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ZTHbbDLSvYL3\" img_width=\"1024\" img_height=\"533\" alt=\"滿地撒尿的小狗,與6次被提名諾獎的“胰島素之父”| 醫學史上的7月18日\" inline=\"0\"\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本文主人公的弟弟、數學家赫爾曼•閔科夫斯基 | Futura Sciences\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的兒子魯道夫•閔科夫斯基是一位天文學家,發展了行星狀星雲的檢測方法,對氣體星雲尤其是蟹狀星雲、超新星等的研究貢獻巨大,曾當選爲美國科學院院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31年7月18日,\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1\"\u003E73\u003C\u002Fi\u003E歲的閔科夫斯基去世。由於在醫學中、尤其是糖尿病病因中的重要貢獻,閔科夫斯基一生中曾被6次提名諾貝爾獎,雖未斬獲,但他的名字也隨着“閔科夫斯基獎”永遠留在了醫學史上。\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69DImnI2vrrF\" img_width=\"44\" img_height=\"99\" alt=\"滿地撒尿的小狗,與6次被提名諾獎的“胰島素之父”| 醫學史上的7月18日\" inline=\"0\"\u003E\u003Cp\u003E—END—\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評古論今•\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醫學不僅是經驗的也是邏輯的\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們總說醫學是一門“經驗科學”,彷彿見多識廣就足夠了。但在糖尿病的病因辨明這件事上,充分說明了“見得多”也不一定能識別出真相,3000多年的盲目摸索也是徒勞。只有在嚴密邏輯指導下的沉思,才能催生飛躍性的進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由於糖尿病症狀複雜、累及器官衆多,其病因顯得神祕莫測。“相關性”不等於“因果性”——在這個邏輯框架下,閔科夫斯基與馮•梅林通過摘除狗的胰腺,誘發了胰源性糖尿病,嚴密地證明了胰腺功能與糖尿病之間的因果關聯,也充分說明了醫學不僅是經驗的,更是邏輯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與其等着“越老越喫香”,不如從年輕時起,就養成思考的習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7月15日•醫史拾遺\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 第一個植入式左室輔助裝置\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56年前的今天,Baylor大學醫學院休斯頓衛理公會醫院的Domingo Liotta和E.Stanley Crawford醫生植入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植入式左室輔助裝置,患者術後生存了4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 比利時生理學家去世\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51年前的今天,比利時生理學家Corneille Heymans(1892.3.28-1968.7.18)去世,他因發現頸動脈竇和主動脈竇在呼吸調節中的作用,獲得193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參考資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 Oskar Minkowski, Wikipedia.\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糖尿病:過去、現在和未來》,科普中國\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6GLP1qEXbz22W\" img_width=\"43\" img_height=\"11\" alt=\"滿地撒尿的小狗,與6次被提名諾獎的“胰島素之父”| 醫學史上的7月18日\" inline=\"0\"\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495272203183770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