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这40年中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多个前所未有的奇迹,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强大活力和“生命力”。40年间,中国经济从急速追赶,到融入世界经济,再到影响世界格局,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新决策,1979年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后来的十几年里,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变成了高楼林立的沿海大都市。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改革开放不仅惠及了沿海地区,也深入到了内地。在世纪之交之际,国家又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从此重庆、成都、西安等西部城市开启了新的篇章。

重庆不仅是“雾都”之城,现在还有“桥都”之称,在主城就有十四座大桥横跨两江。随着改革的推进,一座座桥梁将山水之城连接起来;一条条高速公路延向四面八方;一条条高铁将城市之间的距离缩短;上天入地的轻轨、灯火通明的洪崖洞更是让重庆成为了举世闻名的“网红之城”……而这些“殊荣”都源于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着这座城市不断变迁。

江北嘴财经/摄

多项指标“领跑”全国

改革开放之初,沿海率先发展战略使东部地区一马当先,保持领先地位。进入2000年后,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发展差距不断缩小。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区域发展总体协调平稳。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00至2017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从17276亿元增加到170955亿元,占全国比重由17.5%提高到20.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4948元增加到45522元,从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2.3%提高到76.3%。2012年以来,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8.9%,高出全国增速1.8个百分点,使得西部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主要指标增速连续多年“领跑”全国,经济社会平稳向好势头得到了巩固,对全国发展经济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改变了长期以来区域经济发展中东部地区“唱主角”的传统格局。据统计,今年上半年,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为7.4%,高于全国增速0.6个百分点。

此外,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补西部短板重大工程密集启动。其中,铁路总公司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持续加大中西部铁路建设。今年1—8月,中西部地区累计完成铁路基建投资2310亿元,占全国铁路基建投资的68.1%。2018年中西部地区计划安排新开工项目16项,其中12个项目已批复可研。目前,西部地区铁路运营里程达到5.4万公里,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兰渝铁路等一批重要交通干线相继投入运营,高速铁路里程达7618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万公里;民用运输机场数量达114个,占全国半壁江山。

西部承载改革开放下一个40年?

改革开放的下一个40年,西部或许是最好的风口,也是中国目前为数不多的,尚待开发的处女地。“把西部这盘棋走活了,西部地区经济升级了,我国实现经济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将更加扎实。”近期,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的西部大开发专题发布会上,西部开发司巡视员肖渭明如是说。

江北嘴财经观察到,目前中西部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推动有效投资补短板,不仅有助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也可以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不平衡首先表现在东部发达了西部还相对落后上,不充分则表现在东部小康了西部还没有完全实现上。而“一带一路”倡议将打造“一体两翼”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关注东部开放的同时,将西部内陆地区直接纳入对外开放的最前沿,提升西部地区开放水平。

十九大报告还指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一带一路”缘起中国内陆地区,为西部大开发战略注入更多资源和资本。

开发西部,打通陆上丝绸之路,构建起整个欧亚大陆互联互通的巨大桥梁。或许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不论是对西部大开发还是对整个中国经济来说,都是重要的几年。西部能否承载起改革开放下一个40年,也将在随后的几年中得到充分的证明。

江北嘴财经/摄

中国第四极梦想!

近年来,以西安为代表的关中城市群和以重庆、成都为代表的成渝城市群,在中国西部地区经济版图上逐渐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核心区域,在高铁连通之前,一直处于相对割裂、各自发展的状态,城市之间的主要交通方式包括航空、铁路、高速公路,但这三种交通方式所耗费的时间与经济成本,被认为是各城市间的“隐形隔阂”。

随着西部大开发步入“十三五”时期,西部地区转型升级进入关键阶段。2017年12月6日,中国首条穿越秦岭的的高速铁路客运专线“西成高铁”实现全线开通运营,原本西安、成都两市间动辄十四五个小时的用时被缩短至约四个小时。西成高铁连接起中国西部地区两大城市群——关中城市群与成渝城市群,西北与西南的阻隔屏障被打通,丝绸之路经济带与长江沿江经济带交汇融合,进而催生出以重庆、成都、西安三市为龙头城市的“西三角”区域。

业内专家预计,随着西成高铁开通后,陕南和关中、西北和西南之间的经济联系将更加紧密,关中城市群与成渝城市群将携手并进,进而让“西三角经济区”价值凸显,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后,中国第四大经济增长极。

同时,在西成高铁的快速联结下,三地相关产业基于生产链、技术链、价值链、信息链的分工合作将成为可能。同时,西成高铁大幅消解了地理空间阻隔,重庆、成都、西安三个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核心板块,不仅在自贸区建设、国际货运列车、跨境电商、出口加工等方面具有展开务实合作的空间,还可在文化、科技、教育、市政等多个方面,以更立体的维度提升两地对外开放格局。未来,“西三角经济区”将出现一波产业融合大潮。

“西三角”强势崛起

在打通了渝川陕交通瓶颈后,以重庆、成都、西安为支撑点的“西三角经济区”,在沉寂多年后,又重新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

江北嘴财经了解到,“西三角”的概念,最早提出来是在2007年。区域经济学者刘斌夫在其《中国城市走向》中首次提出以重庆、成都和西安为核心,建设联接西南西北版块的经济合作区域,将成为中国西部经济重心和中国西部经济高地。2009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重庆团讨论时首次在官方层面上提出建立以重庆、成都、西安三座特大城市为核心,对中国西部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三角形经济区,并极力推动纳入国家战略。这也是“西三角”首次被大众熟知

10年后的今天,当“西三角”这一概念再度被提及时,三地合作的基础和背景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已渐成主流之势,与10年前相比,“西三角”的发展迎来了多重利好。

经过10年发展,“西三角”三大核心城市重庆、成都、西安的经济总量和经济位次都有了明显提升,对周边区域的影响力、辐射带动力更加明显。以这三地为支撑点而打造的“西三角经济区”,比10年前更有基础和优势。

统计显示,2006年,重庆、成都、西安三地分别完成GDP为3907.23亿元、2750.0亿元和1450.02亿元。同年,重庆、成都、西安在中国城市GDP排名中,分列第7位、第14位和第39位。2017年,重庆、成都和西安分别实现GDP,19500.27亿元、13889.39亿元和7469.85亿元。同年,三地在中国城市GDP排名中,分列第5位、第8位和第19位。其中,重庆的表现尤为抢眼,超过天津跃升为中国经济第五城。从GDP增速不难看出,“西三角”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传统发达区域,“西三角”区域有望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新支柱。

去年4月1日,第三批自由贸易试验区统一挂牌开埠,重庆、四川、陕西三地承担对内体制机制改革、对外开放的试点任务。两江、天府、西咸三个国家级新区亦早有交流、对标动作。西成高铁的通车,连接了作为“一带一路”亚欧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通道的丝路经济带核心区域和长江经济带腹地枢纽区域,“西三角”三地联动推进西部大开发、建设内陆地区的国际开放高地。

图/摄图网

地缘格局巨变

中国以往的物流模式,是中国内陆地区把各种各样原材料、产成品运到中国沿海,再从中国沿海到欧美,或者用飞机运到全世界。在这样的格局里,西部永远是中国的腹地,无法变成枢纽。即便拥有“长江黄金水道”,也只是有了一根通往东部沿海的单向导管。

转折点发生在2011年3月19日,中国首列中欧班列即渝新欧,从重庆出发,经过西安、兰州、新疆阿拉山口后,横跨欧亚大陆,抵达德国杜伊斯堡。契合“一带一路”倡议的中欧班列在改变中国传统物流及外贸格局的同时,也使得中国西部从腹地,一跃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重地。

去年8月29日,重庆联合贵州、广西、甘肃共同推动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的建设。9月25日,渝黔桂新南向铁海联运通道,实现常态化运营。货物从重庆至东盟主要港口运输时间为7—10天,比传统江海联运模式到东盟缩短了10—15天。由此,中新南向通道与渝新欧,将西北与西南、中西亚、欧洲与东南亚、“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连接起来,形成“一带一路”经西部的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

就在中新南向通道常态化运营仅一个月,成都也在11月3日开通了“蓉欧+”东盟国际铁海联运班列即泛东南亚的南下物流通道。重庆、成都先后开通面向东盟的国际物流通道,对于提高中国西部地区的战略地位,使之成为一带一路的桥头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区域一体化,“西三角”未来可期!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通过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成渝城市群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主阵地”和“前沿窗口”,应当在国家大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当好“排头兵”,实现新作为。

作为我国西部国家级特大中心城市,重庆和成都的区位优势突出,战略地位重要,是西部大开发大开放的战略支点,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接点。推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可以成为我国西部大开发大开放的有效载体,是经济新常态下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突破口。

专家表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便是要加快培育具有增长潜力和带动能力的城市群,改变以外部输血为主的发展方式,培育增长极核,最终形成西部发展的内生动力。重庆,成都、西安这三个在西部具有跨省域影响潜力的城市将会实现网络式互联互通,从而大大促进三市之间的交流合作,形成影响和带动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合力。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江北嘴财经认为,“西三角”区域欲真正崛起成为中国经济版图上的第四极,首先,应加强自身经济产业的转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能,练好“内功”;其次,应化被动为主动,突破地域限制,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第三,“众人拾柴火焰高”,应加强抱团联动,从政府层面到市场主体层面,加强在政策、资金、人才、产业、信息、通道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参与,引发各区域间合作的良好“化学反应”,共谋发展。

新时代下,“西三角”三地精诚合作,携手共赢,更高质量的区域一体化,跃然眼前。

不一样的“西三角”,下一个40年,看它们振翅高飞。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