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right\"\u003E □ 董亭君 (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史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北魏孝文帝(471-499年在位)遷都洛陽後,繼續推進“漢化”政策,鞏固三長制、均田制等改革成果,以漢語爲“正音”,以漢服代替鮮卑服,改鮮卑姓爲漢姓,鼓勵鮮卑族與漢族聯姻。然而,改革並非一帆風順,吸收漢文化的過程促進了南北民族融合,也引發了許多爭議,因“永平樂議”引發的激辯,差點將元匡(?-525)這位忠介骨鯁的老臣置於死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 漢化與禮樂\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北魏建國之初,鮮卑貴族“樂操土風”,對儒家禮樂不感興趣。道武帝拓跋珪(386-409年在位)擊敗後燕後,曾得到一套珍貴的晉國古樂器,卻“不知採用,皆委棄之”。“樂操土風”的結果是貴族不守禮法,競爲豪奢,“宮室園圃,侔于禁苑,僮僕六千,\u003Cspan\u003E伎女\u003C\u002Fspan\u003E五百”,出則儀衛塞路,歸則日夜歌吹,一頓飯花掉幾萬錢,完全無視國法民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孝文帝即位後,積極加強政治體制建設,努力提升禮樂的地位。他指定“頗體音律”的中書監高閭(?-502)“草創古樂”。高閭年事已高,推薦擅長古律的漢族音樂教師公孫崇任給事中,參與“修理金石八音之具”。高閭去世後,公孫崇以太樂令的身份“續修遺事,十有餘載”,終於在景明四年(503)取得突破性進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這一年,山西幷州出土了王莽時代的銅權,重四鈞,即一石。宣武帝元恪(499-515年在位)命將銅權交給公孫崇,讓他作爲考訂音律的準衡。公孫崇原本是以歷代《禮樂志》作爲考訂依據的,其結論與依據銅權計算的結果完全一致,於是二十四枚鐘磬樂制終告完成,標誌着北魏學習儒家文化邁出了一大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 豺狼當道\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不料,公孫崇的工作成果,遭到了太常卿劉芳(453-513)的猛烈攻擊。這位人稱“劉石經”的保守派代表,怒斥公孫崇所奏“\u003Cspan\u003E體制差\u003C\u002Fspan\u003E舛,不合古義”,要求將其取締。公孫崇出身低微,無力與之對抗,又缺乏政治經驗,只得同意重議樂制。他哪裏知道,劉芳要求重訂樂制,話說得冠冕堂皇,其真正目的是奪取更大的朝政話語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劉芳背後的人是當時權勢熏天的尚書令高肇(?-515)。他的妹妹高照容是孝文帝貴人、宣武帝生母。前妻死後,高肇又娶了高平公主爲妻,成了宣武帝的舅舅兼姑父,親上加親,很快成爲把持朝政的權臣。永平元年,他甚至公然毒死了孝文帝的弟弟、宣武帝的叔叔彭城王元勰(473-508),僅因其政績聲譽良好而“有震主之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當時朝中能與高肇抗衡的,唯有“性耿介,有氣節”的度支尚書元匡。孝文帝慧眼識才,知道他是一名骨鯁之臣,特意賜名“匡”,希望他能“儀形社稷,匡輔朕躬”。他與同僚高道穆約定,執法應採取“罰一人,當取千萬人懼,豺狼當道,不問狐狸”的策略,實現“使天下知法”的使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宣武帝即位之初,元匡就展現出“硬骨頭”本色。一次,宣武帝賜元匡陪乘,又讓自己寵幸的近臣茹皓上車。元匡當着宣武帝的面,就將茹皓趕下車去,令後者羞憤不已。爲了彈劾權臣高肇,元匡更是傾盡全力,“先自造棺,置於廳事,意欲輿棺詣闕,論肇罪惡,自殺切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 骨鯁之臣\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宣武帝一朝,北魏南伐蕭梁,北擊柔然,疆域大有拓展,內政卻日漸腐敗,兩名輔政親王元禧(?-501)、元詳(?-504)先後因叛逆貪腐而被處死,外戚高肇專橫跋扈、把持朝政,與宣武帝鬆鬆垮垮的執政風格都不無關係。若非有元匡這樣的骨鯁之臣,真不知道北魏政權會早滅亡多少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可惜的是,元匡對高肇的彈劾並沒有成功,其“輿棺詣闕,論肇罪惡”反而被認爲觸犯了法律。保守的御史們攻擊元匡,說他指責高肇“詐託先詔,將指鹿化馬,徙日移天,即是魏之趙高”的話,構成了“誣毀宰相、訕謗明時”之罪。宣武帝將元匡交給廷尉定罪,廷尉畏懼高肇權勢,將元匡論以死罪。由於元匡符合宗室“八議”條件,宣武帝將其恕死,降爲光祿大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魏孝明帝(515-528年在位)即位後,元匡重新得以用,並擔任御史中尉,又對於忠、高聰等官員的不法行爲進行彈劾。其後,他又與另一名輔政親王元澄(467-519)較上了勁,爲此甚至搬出了當年彈劾高肇時打造的那口棺材。由於職位、血統均不如元澄,他的彈劾再次遭到失敗,並被判處死刑,“詔付八座議,特加原宥,削爵除官”。去世後,他被諡爲“文貞”並追複本爵,功業氣節都得到了後世認可。\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480253923511552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