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閱讀“景德鎮南河公安”頭條號。如果您喜歡本文章,還可點擊右上角關注我的頭條號,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薦。

景德鎮陶瓷工藝豐富,品類繁多,論及陶瓷繪畫,歸結起來可以分爲兩大類,即:釉上彩瓷和釉下彩瓷。顧名思義,釉上彩瓷就是在泥胎上釉燒製成瓷後,再繪畫創作,紅店文化就是專指釉上陶瓷繪畫而延伸出來的一系列文化所屬。

景德鎮本土特有陶瓷文化

紅店文化是景德鎮特有的本土陶瓷文化,這裏的人們把畫瓷稱作“畫紅”,畫好的瓷器拿去燒製稱作燒“紅爐”,在白胎上進行彩繪加工並對外售賣的店鋪稱作“紅店”,從事釉上彩瓷繪畫的畫工稱作“紅店佬”。

景德鎮制瓷業分工細緻,相對於其他工種,彩繪畫工對繪畫技藝要求較高,勞動強度比較低,所處的工作環境較好,工資收入也較高。因此,舊時但凡家中條件尚好者,都會讓小孩子去學釉上彩繪,而家中貧寒者則只能從事其他苦髒類的工種。

在景德鎮制瓷業有句老話:“打赤膊的是窯裏佬,打赤腳的是坯坊佬,穿長衫的是紅店佬。”可以窺見當時瓷業工人的勞作場景。“窯裏佬”指的是在窯房燒窯的師傅,燒瓷到1300度的高溫,旁邊添柴、觀火、把樁的師傅常常大汗淋漓,只能脫去上衣。“坯房佬”指的是在坯房裏拉坯成型的師傅,坯房裏都是瓷泥、瓷灰,師傅有時還需用腳踩泥,做事時只好光腳上陣。

而畫瓷的紅店佬則體面許多,他們通常衣着整齊,端坐桌前,手執畫筆,專心繪製。

紅店來源說法不一

關於紅店,歷史中並沒有明確記載。但爲什麼稱作紅店,民間流傳着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朱元璋推翻元蒙統治,建立明朝後,景德鎮一方面延續元代主要陶瓷品種青花、釉裏紅的生產,另一方面。積極研製新品種,並且創燒了漢人較爲喜歡的釉上紅彩瓷器,“紅”爲諸色之首,與開國洪武國號“洪”字諧音,又有着吉祥、富足、喜慶的良好寓意,由此,紅店得名。

另一種說法是,清朝時期,景德鎮瓷業迅速發展,以昌江河東爲中心,民窯逐漸聚集,並藉助發達的水路交通,實現瓷器頻繁的商貿往來。全鎮很多弄堂和街面都分佈着售賣陶瓷的小店,其中,畢家上弄較爲集中。裏面匠人在畫瓷,外面就有客商來選購,生意紅紅火火,這類小店就稱爲“紅店”。

紅店街再續前緣

到了民國,景德鎮窯磚牆砌起的窯戶街巷已經很具規模,彎彎曲曲的巷弄,聚集着千餘家大大小小的各式紅店。大多數紅店,多是由一家人或是家族成員組成,也有師傅帶徒弟的傳承方式。在社會變革,御窯消亡的年代裏,這些蓬勃興起的紅店,是景德鎮瓷業延續發展的支柱。

在此期間,珠山八友等一批民間藝人展示出高超的瓷藝,仿古高手、填彩高手、圖案高手等,個個身懷絕技,可謂“御窯”遺風不減。其中,以淺絳彩瓷、粉彩瓷、紅綠彩瓷爲主。

抗戰時期,社會動盪,百業凋零,僅餘少量的紅店勉強支撐。

1952年,瓷繪名家吳康組織民間陶瓷彩繪畫匠,創建了景德鎮陶瓷美術生產合作社。在此基礎上,1958年金秋時節,景德鎮市政府聯合組建“藝術瓷廠”,以生產釉上陳設藝術瓷爲主,齊聚了王大凡、劉雨岑、曾山東、畢淵明、徐天梅、王錫良等衆多大家,在這個被譽爲“瓷國明珠”的工廠裏,舊社會的“紅店佬”成爲新時代的人民藝術家,紅店文化作爲景德鎮特有而純正的陶瓷血脈得以延續……“中華向號瓷之國、瓷業高峯在此都”就是郭沫若在視察藝術瓷廠時寫下的讚美詩句。

藝術瓷廠改制後,景德鎮市政府爲了保護傳統陶瓷文化,在蓮社北路原藝術瓷廠手繪車間原址上,打造了一條“紅店街”,街區採取拉坯、手繪、填色、燒爐到包裝銷售一條龍的“前店後廠”式。這些青石小路、朱壁飛檐構建的作坊羣落古色古香,是對曾經創造景德鎮輝煌的釉上彩繪業最好的傳續與紀念。

(End)

作者:林文

來源:景德鎮瓷器

轉自:近我藝術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