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王小娟

2018年的9月,註定了是馬來西亞國寶級羽毛球運動員李宗偉最難忘的一個月。

這個月的7日,改編自李宗偉個人自傳的電影《李宗偉:敗者爲王》在中國大陸正式上映,引爆了李宗偉粉絲的情感閘門。

就在短短15天后,北京時間9月22日,馬來西亞羽毛球協會主席發佈聲明表示,李宗偉證實被診斷出"鼻癌早期",正在臺灣治療。

在大家爲李宗偉深感惋惜的同時,也引發了一個熱門話題——爲什麼看起來身強體壯的運動員也會被癌症"光顧"?外界傳言運動員是癌症的"易感體",這種說法準確嗎?

帶着這些問題,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採訪到了中國抗癌協會腫瘤防治科普專業委員會常委、河南省腫瘤醫院內科主任醫師陳小兵,以及河南省體育科學研究所中心實驗室主任袁林,他們對這些問題進行了科學詳盡的解釋。

(小標題)故事背景:這些明星都曾被癌症折磨

說起來患癌的運動員,全球範圍內還真不少。

最出名的,印象最深的,當屬自行車世界冠軍阿姆斯特朗。

阿姆斯特朗罹患睾丸癌,後轉移到肺、大腦。

可他始終沒有放棄自己,在極度痛苦的化療期間仍然堅持參加環法比賽。

現在已經徹底痊癒,堪稱是人類意志力和醫學上的奇蹟。

前NBA球員奧爾頓·福特因爲癌症去世,年僅36歲。

奧爾頓·福特曾在2003-04賽季加盟休斯敦火箭,成爲姚明和弗朗西斯的隊友,還曾經在CBA福建隊效力過。

格蕾特維茨,挪威田徑選手,9次紐約馬拉松賽冠軍,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女子馬拉松銀牌得主,2011年4月19日死於癌症,享年57歲。

1970年,在醫生束手無策的情況下,芝加哥小熊隊的足球明星布萊恩畢克羅死於睪丸癌,享年只有26歲。

加拿大的路跑選手泰瑞法克斯,罹患骨癌被迫切除右腿。

滿20歲生日後不久,泰瑞法克斯因爲癌細胞移轉至肺部過世。

諾沃特娜,打網球的人可能都知道她,獲得溫網冠軍的景象還歷歷在目,因癌症去世,噩耗傳出來年紀纔不過49歲。

2006年,著名的斯諾克檯球運動員、三次獲得斯諾克溫布利大師賽冠軍的英國球手保羅·亨特因癌症去世,年僅28歲。

亨特患的是一種非常罕見的癌症——神經性內分泌腺惡性腫瘤。

另一位很有名的運動員癌症患者,就是我國女籃黃金一代的主力陳鷺芸,2015年她因結腸癌去世,年僅38歲。

(小標題)權威發聲:超高強度運動確易致病

不少人會發出疑問,運動員每天保持着大量的運動,身強體壯,肌肉緊實,八塊腹肌,走起路來虎虎生風,爲什麼還會遭遇癌症的攻擊?

對於這個問題,中國抗癌協會腫瘤防治科普專業委員會常委、河南省腫瘤醫院內科主任醫師陳小兵教授向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做出了科學的解釋:"一句話,就是運動過量,不但不防癌,還會增大患癌的幾率。"

陳小兵說,運動員每天的運動量已經遠遠超出了正常人該有的運動量。

"可以說是嚴重違反了人體的自然規律,不是適量運動,而是過量運動"。

並且,這些運動大多都是一種無氧運動,體內產生了大量的乳酸。

"這些恰恰是促使癌細胞增長的因素"。

陳小兵給記者舉了知名健身教練馬華和知名影星李連杰的例子。

"他們也都屬於這一類人羣,超負荷的運動量並不符合我們的健康規律,即使不患癌症,身體逐漸也會出現各種問題。"

正如阿姆斯特朗的一番自述中所言——

"身爲一個自由車選手,你必須緊踏踏板,以每小時20~40英里的速度,時復一時、日復一日地橫越各大洲。"

"選手們每天消耗6000卡路里及10~12公升的水,爲了補充養分及水分,在比賽進行中,必須邊騎邊喝下大量的水,同時狼吞虎嚥地喫下糖果甜食。"

"在車隊高速行進中,你必須全神貫注,奮力向前衝,絕不能停下來,連上洗手間、穿雨衣的時間都沒有。"

"當你踩着自行車奮力攀爬的時候,一分鐘就如同一個月漫長,彷佛讓人覺得那是人世間最漫長的競賽。"

在陳小兵教授看來,像阿姆斯特朗這種職業選手的運動,其實從根本意義上來說已不能算是"運動",而是讓身體長期忍受極度的高壓力。

"身體過度操練的結果,如果沒有足夠的修復,這種壓力足以讓人生病。"陳小兵說。

(小標題)破解之策:關鍵是做好自我身體修復

如果說高強度的運動會使身體情況變糟,那麼以運動爲生的運動員們,該如何修復承受着高負荷運動量的身體呢?

對此,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採訪到河南省體育科學研究所中心實驗室主任袁林。

他告訴記者,"運動員是個特殊羣體,他們確實需要高強度的訓練來提升成績,這些強度訓練確實會在體內產生大量的乳酸和代謝廢物。但是,我們要注意的是,運動隊每週會有兩次有氧訓練,可以及時清除掉這些乳酸和代謝廢物。"

至於前些年經常出現的一種言論,就是高水平運動員通常都不長壽。

對此,袁林解釋說,這在前些年確實存在,因爲當時的運動強度大,修復工作卻不夠,營養基礎不夠,都容易導致運動員罹患一些病症。

"但是如今都不存在了,首先我們的運動訓練模式很科學,有強度訓練,有有氧訓練,再加上強大的營養支持。每支運動隊都有專用的營養經費,配有專門的營養師,根據運動員消耗的能量進行科學配餐,此外還有各種高蛋白的營養品、各類維生素、電解質等等,及時補充,對運動員的身體修復起到了強大的作用。"

在袁林近幾年做的一些針對性調查中,並沒有發現在運動隊的某些領域出現某種高發病例或者猝死等。

"可以說,運動員的患癌幾率和這個職業沒有必然聯繫,最大的患癌誘因還是遺傳和外界環境。"

(小標題)普通人的防癌之道:適量運動

和袁林的觀點一致,陳小兵同樣認爲,癌症的發病幾率和家族遺傳、外界環境有着較大的關係。

於是,在這個大背景下,所有人都要明確一個意識,運動可以防癌——"這裏所說的運動是適量運動。"陳小兵強調說。

"運動可以顯著降低癌症的發病風險,但這是針對普通人羣來說的。因爲現在的人們普遍缺乏運動,有的人甚至長期久坐不動,增加運動量,減少坐着不動的時間,可以顯著降低得癌症的可能性。"陳小兵說。

但是對於運動員而言,運動不是鍛鍊身體,運動是職業,是競技,是過度消耗身體。

過量高強度的運動,對身體的傷害非常大。

比如馬拉松運動員,在比賽之後,身體過度疲勞,免疫功能下降,很容易得上呼吸道感染。

"所以,對於運動員來講,做好自我修復,加強營養,保證睡眠,這些都非常重要。"陳小兵告訴記者。

至於普通人,適當增加運動量,肯定能降低癌症風險,爲身體健康帶來好處。

近幾年爲了向全社會推廣防癌抗癌經驗,陳小兵教授總結了重大疾病防控40字決:合理飲食,適量運動,戒菸限酒,心態平衡,充足睡眠,定期體檢,控制感染,疫苗優先,美化環境,綠水青山。

(小標題)新聞鏈接:李宗偉已出院

近日,大馬羽總會長拿督斯里諾薩證實,在臺灣完成鼻咽癌治療的大馬羽球男單一哥李宗偉,已獲准出院,但最快下週纔可回國休養。

李宗偉自今年7月參加印尼羽球公開賽感覺呼吸困難後,便接受檢查,當時羽總宣佈李宗偉呼吸系統問題而退出世界羽球錦標賽以及亞運會,到國外接受治療。

直到上週,羽總才證實李宗偉患初期鼻咽癌,並且在臺灣接受治療。

此前,大馬羽毛球總會祕書拿督黃錦纔對馬來西亞媒體透露,他與兩位馬來西亞國家隊教練一同探望李宗偉時,感到他恢復得不錯,雖然瘦了但是精神和氣色都很好。

對於何時能夠再參加比賽的問題,李宗偉的現任教練葉橙旺、前任教練鄭瑞睦則表示一切要聽從醫生的勸告。

葉橙旺說,"無論如何,即使不願意,大馬羽總所有的人都要有心理準備,不排除他退役的可能性。我們都相信宗偉會重返球場,但是,如果醫生認爲他不適合參賽,那也唯有退役。"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徐華美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