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芬蘭在地理上相距那麼遙遠,芬蘭卻是中國千禧一代最渴望造訪的國度之一,他們更是大方地在社交平臺自稱是“精芬”(即是精神上的芬蘭人)。冰天雪地的芬蘭到底有何特別之處能吸引中國千禧一代的目光?“精神上的芬蘭人”如何戳中他們的心靈、披露內心深處的心事?

芬蘭人等車時習慣與他人保持距離

“精芬”來自漫畫《芬蘭人的噩夢》(Finnish Nightmare),這套漫畫在中國互聯網非常火爆。《芬蘭人的噩夢》的內容非常搞笑,畫風簡潔,主角馬蒂(Matti)近乎是火柴人。他極度害羞,非常內向,譬如說,不會當衆發問,儘管內心充滿疑惑;被人家稱讚時,只想躲到桌子底下,從不習慣淺談(Small Talk),往往以極簡回應了事(譬如:好、對、哈哈之類),希望儘快結束對話。《芬蘭人的噩夢》當中就有一個芬蘭式笑話:“內向的芬蘭人與別人說話時總低頭看着自己的鞋子;外向的芬蘭人與別人說話時總低頭看着對方的鞋子。”

《芬蘭人的噩夢》

簡言之,“精芬”就是有某種程度社交恐懼的人,容易面紅、尷尬。《芬蘭人的噩夢》的作者Karoliina Korhonen是一位芬蘭平面設計師,她從2015年起,開始畫《芬蘭人的噩夢》,分享馬蒂的社交焦慮。

我留意了一下身邊年輕的朋友和同事,發現當中亦有不少“精芬”,他們或許不是全然擁有“精芬”的特徵,待人接物也是大方得體,懂得社交禮儀。

不過,我觀察到一旦條件許可,那些擁有“精芬”特徵的朋友便會退回自己的“舒適圈”(Comfort zone)。

“精芬”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爲說中了中國千禧一代的心底話,亦透露了大環境的轉變影響了年輕一代的生活追求。中國發展迅速,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每年的經濟收益、對外貿易持續增長,簡直是以”光速“向國際發展,經濟高速發展,造就一線城市的誕生。

上海、北京、深圳、廣州等一線城市帶來無數就業機會,亦促使了新一線城市的出現,如成都、重慶、武漢等。人們湧向一線城市、新一線城市尋找工作機會、生活樂趣。千禧一代相對地難以在大城市享有個人空間,久而久之,一有機會,便選擇獨處。

我再仔細想,其實互聯網的流行,也容易讓網民變得不擅於社交。我們習慣透過鍵盤、屏幕溝通,傳遞訊息不再需要和人有正面接觸。又或者,千禧一代疲憊於社交場合的“禮儀”,他們追求一種坦率、真誠、自在的生活。這些正是芬蘭人重視的核心價值。

這一點解釋了爲何《芬蘭人的噩夢》能夠觸動中國千禧一代的神經。要做一個“精芬”並不是問題,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定時回到“舒適圈”,有了個人空間,才能整頓心情,反省自身。重要的是我們還要懂得何時踏出“舒適圈”,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圖片來源網絡

記於2018.9.27

Adrian

轉載自我的微信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