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朋友女兒妍妍今年8歲,本是天真爛漫的年紀,她卻患上了抑鬱症。

妍妍對醫生說:“我覺得我對不起爸媽。”

朋友和老公的感情一直不好,他倆每次吵架後,朋友就忍不住遷怒女兒:“要不是因爲你,我們早就離婚了。”

妍妍覺得都是自己的錯,沒有她,爸媽就不會這樣天天吵架了,她很內疚。

同時她也很矛盾,覺得爸媽在乎自己,還愛着自己,爲了自己甚至願意犧牲他們的自由,心裏很感動。

但更多的是壓力,父母是爲了自己纔沒有放棄這個家,她小心翼翼地對待這來之不易的家庭關係,努力做好,讓自己變得優秀,免得讓父母失望。

不負父母的期望,妍妍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但這學期,成績逐漸下滑了,上學期的期末考試跌入了二十幾名。

暑假期間,爸爸媽媽總是用譴責的語氣追問:“怎麼可以倒退成這樣,考這麼差,我們這樣都是爲了你,你這樣的成績對得起誰啊!”

妍妍感到內疚自責,變得敏感多疑,特別沒有安全感,大部分時間都把自己關在屋裏,經常偷偷的掉眼淚。

在內疚情感的作用下,孩子害怕失去父母的愛而違心去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難免對父母心存怨恨,可又無法通過宣泄氣憤和挫敗感而獲得解脫。

因此,大部分孩子會壓抑這些不快的感受,久而久之會以被壓抑的形式浮現出來,如抑鬱、焦慮等。

心理學家說:“無意識的內疚感能量級幾近死亡,對人的生命力有着毀滅性的打擊,無數人因羞愧和內疚而自殘、自殺。”

被內疚感控制的討好行爲,不是真正內心需求,堅持的很累。

2

兒童心理專家做過這樣一項研究:在有各種玩具的實驗室裏,實驗者告訴孩子們看住籠子裏的倉鼠,不要讓倉鼠跑掉。

在實驗者離開的25分鐘內,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把眼睛從倉鼠籠子上移開了一會兒。

當他們轉過臉的時候,籠子裏的倉鼠不見了。然後觀察孩子的反應,結果證明,4歲孩子開始有了內疚感的萌芽,5~6歲是孩子內疚感發展的時期。

這項研究表明,在面對過失的時候4歲以上的孩子,做錯事後或認爲自己有錯的時候,就能體驗到內疚感。

所以,父母就想利用孩子的內疚感。

他們認爲,孩子既然有了內疚感,說明他知道自己錯了,便會按他們希望方式的去做,大部分時候會得到滿意結果。

因此嚐到甜頭的父母會有意無意地給孩子製造一些內疚感,讓孩子向他們期望的方向發展。

可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孩子爲了消除內疚,經常會做一些自己不想做但能迎合父母的事情,而被內疚感而控制,漸漸的失去了自己。

知乎網友硯谷墨清說:“製造內疚感是一種非常普遍的教育模式,其原因就是爲了獲得控制感。”

3

孩子之所以常有內疚感,也可能是因爲媽媽自己也經常有內疚感。

媽媽經常內疚,是會影響孩子的。

比如給不了孩子更好的條件,不能經常陪伴孩子時,就覺得對不起孩子;

孩子get不到父母的情緒,不禁心疼體諒父母,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從而生出愧疚。

父母用自己的內疚感滋長了孩子的內疚感,並利用了孩子的內疚感達到了控制的目的。

“你的成績不好讓爸媽傷透了心”,家長把自己不愉快的感受歸咎於孩子。

向孩子傳達,他們的快樂或不快樂是孩子的行爲造成的,孩子看到父母的痛苦,孩子可能會感到內疚,並因此調整行爲來迎合他們。

遺憾的是,這種調整隻是爲了避免內疚,而非出自對學習的熱愛。

心理學上有個“南風效應”。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

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爲了抵禦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

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覺得春暖上身,始而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南風獲得了勝利。

中國父母的 “內疚控制”“情感綁架”之類的北風式的教育方法,是無法培養孩子自覺向上,積極樂觀的心態。

尹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說過:

在習慣養成中,如果經常讓孩子有不自由感和內疚感,他就會在這方面形成壞習慣;

相反,如果總是製造孩子的主動性和成就感,他就會在這方面形成一個好的習慣。

因此,請不要人爲地給孩子製造內疚感,尤其是本來不屬於他的內疚感。

即使他有了過失,也請允許他在做出彌補的行爲之後,讓內疚感從此結清賬目。

這樣才能讓他成爲他自己,也才能重新建立健康的親子關係。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