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關村創業大街主街上,本市首家創業博物館開館了。中國首家民營科技企業的“四通打字機”、上世紀80年代的聯想漢卡、“90後”可能都沒見過的3.5寸軟盤……數百件老物件講述着中關村創新發展和科技發展的歷程。

中關村創業大街資料圖 新華社供圖攝:鞠煥宗

昨天,記者來到中關村創業大街,與創業大街的現代氛圍不同,走進博物館正門,一種年代感撲面而來。腳下印着藍色“STONE”字樣,這是創辦於1984年的中國首家民營科技企業四通集團的標識;抬頭向上,房頂掛着寫有“瀛海威時空”字樣的燈箱,這是中國第一家互聯網公司;向前看,有兩扇木門,左邊黃色的門是金山軟件1988年創業之初的門,右邊紅色的門是聯想創業之初小傳達室的門。推開這兩扇門,便是推開了中關村的發展歷史,創業的氣息也隨之撲面而來。

博物館按照陳列品不同分爲電腦區、手機區、遊戲出版物區等多個區域。在電腦區,一臺1987年上市的四通2403打字機格外搶眼,這也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臺略顯笨重的機器其實並不是電腦,只能算是一臺“準電腦”,能處理文字,還能直接打印,最重要的是能直接打印漢字,在中國辦公自動化方面貢獻卓越。“自從有了四通打字機,文字工作方便多了,當時整個北京的科技產值也不過幾個億的規模,四通的產值就佔了一半。”工作人員介紹。

在四通打字機旁邊的,是博物館的另一臺鎮館之寶——1985年出產的長城0520計算機,這也是中國第一臺能輸入中文的計算機。工作人員介紹,“它讓我國在計算機領域,第一次擁有同國際領先技術同等的話語權,不過當時的售價在兩萬元左右,得有介紹信的機構才能買”。

博物館裏的數百件老物件,每一個背後都有創業故事。史玉柱創建巨人集團出品“漢卡”時,1989年他拿着僅有的4000元爲研發的“M-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統軟件”打廣告,那次“孤注一擲”造就了他後來的成功。而聯想出品的“漢卡”,大小跟手掌差不多,30年前市場價格在1300元左右,利潤在700元左右,而同期一臺電冰箱的價格也不過千餘元。

博物館裏還有很多充滿“回憶殺”的物件,比如3.5寸軟盤、蘋果電腦、小霸王學習機、手機、BP機和商務通等。在博物館的一角,有一座用6800多張3.5寸軟盤堆成的小山,工作人員介紹,這6800多張軟盤的存儲量總和約有8G,總重達115公斤。“很多70後、80後初學電腦的時候都用軟盤,現在恐怕很少有90後知道這玩意兒了。現如今,一個同樣存儲量爲8G的U盤只重5克。”

“沒有一件科技產品會永生,但中關村人一直在努力創造,這是中關村創業者最可貴的精神。”在中關村科技圈摸爬滾打20年的暴風集團創始人馮鑫如是說。

據瞭解,創業博物館由中關村創業者蘇菂發起,蘇菂是中國第一家創業咖啡館車庫咖啡的創始人。“希望通過展品,讓參觀者瞭解中國的創業者對IT領域發展做出的貢獻。”蘇菂說。據悉,博物館國慶期間1日到6日均不閉館,免費對公衆開放。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葉曉彥

編輯:TF2018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