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一鍵關注

文/Windy Liu

在生活中,我們總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選擇題。

你是計劃本科畢業直接工作,還是準備留校繼續讀研?

你是願意留在大城市裏打拼,還是打算退居小城鎮裏享受安逸?

你是選擇呆在熟悉的職場裏奮鬥,還是敢於走出來自己創業?

不一樣的選擇造就了每個人不一樣的人生,那如何在生活中做出最優的決策呢?

01

當一種選擇比另一種明顯要好的時候,面對這種簡單的二選一,我們輕而易舉就能做出判斷,根本無需決策。

而一個抉擇之所以艱難,就是因爲一種選擇在這方面較好,而另一種選擇在那方面更好,兩者各有千秋讓人無法定奪。

就像你可以輕鬆地決定今天喫米飯還是喫麪條,但卻很難決定到底是繼續一份有些厭倦的工作,還是追求自己感興趣的愛好。

所以,決策,是面對優劣相當不容易判斷的多個選項,從中做出正確的選擇。

在日常的生活中,大部分人做決策的機會並不多,無非就是選擇什麼專業,做什麼樣的工作,跟誰結婚,跳不跳槽等等。

即使是這些少量的決策機會,很多人也只是隨波逐流,不具有決策意識,反而異常草率地做出選擇。

就像之前和一位朋友聊天,她說起自己對現在的婚姻生活並不滿意,認爲幾年前結婚的決定有些倉促,因爲那時候年近30,周圍人都結婚了,當時焦慮而無知的她根本沒有辦法做出一個明晰的選擇。

決策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爲它最終會讓我們做出一個決定生活走向,改變人生命運的選擇。

兩千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三個學生向他求教:我怎樣才能找到理想的人生伴侶呢?

蘇格拉底沒有直接回答他們,而是把他們帶到了一片麥田,說:“你們走進麥田,只許前進,不許回頭,途中摘下一支,只能摘下一支,最大的麥穗。”

第一個學生進入麥田,沒走幾步就看見了一支又大又漂亮的麥穗,於是很高興地摘了下來。可是,當他繼續往前走,發現前面有許多比他摘的那隻大得多,結果他很後悔自己下手早了,只好遺憾地走完了全程。

第二個學生吸取了教訓,每當他要摘的時候,總是提醒自己,後面還有更好的。可是,不知不覺他就走到了終點,手上卻一支麥穗也沒有。他也很後悔,沒有把握住機會,總覺得有更大的在後面,結果錯過了全世界。

第三個學生吸取了前面兩者的教訓,當他走到三分之一的時候,只觀察不下手,在心中把麥穗分爲大,中,小三類;再走三分之一的時候,他還是隻觀察不下手,驗證前面的判斷是否正確;等走到最後一段,他摘下了遇到的第一支屬於大類中的麥穗。這可能不是最大的一支,但他卻心滿意足地走完了全程。

第一個學生的決策很隨意,第二個學生非常糾結,毫無決策可言,而只有第三位學生擁有決策意識,系統地分析了當下的情況,最後做出了滿意的選擇。

很多人的問題,不僅僅是不懂如何去做決策,更嚴重的是不重視自己的選擇權,對決策毫無頭緒。

比起不加思索地隨意選擇,具有決策意識的人,往往能夠在生活中做出更好的選擇。

02

意識到自己需要做出選擇,並且慎重對待,這是做出更優決策的第一步。

當我們認識到自己擁有人生決策的主動權,那我們該如何在生活做選擇呢?

斯坦福大學商學院教授奇普·希斯和杜克大學CASE中心的研究員丹·希斯,他們在《決斷》這本書中提出了一種科學的決策方法,主要分爲以下四個步驟:

(1)看看有哪些選項

在需要做出決策的時候,我們往往只會看到眼下的選項,卻很少去關注那些看不見的選項,所以我們常常憑直覺行事,缺乏理性的分析。

就像有人厭倦了自己的工作,然後認爲只有兩個選項,要麼不開心地留下來,要麼瀟灑地離開公司。他從來不曾想過其實是有第三個選項,就是給自己設定一個新的職場目標,創造性地改變工作方式,從而讓自己重拾工作熱情。

而蘇格拉底的前兩個學生,他們都只盯着當前看到的麥穗,卻從來不站在一個全局去考量自己有哪些麥穗可以選擇。

而只有第三個學生,是通過觀察來看看自己到底有什麼樣的麥穗可以選擇,並且把麥穗分成了大,中,小三類。

(2)在現實中檢驗你的想法

很多人在決策的時候,容易犯的錯誤是「確認偏誤」,就是你會先入爲主地喜歡某個選項,然後就可能不顧事實堅持這個選擇。

當我們瞭解了自己當前的選擇,並且有了初步選擇的想法,那就要在現實中去獲得反饋,從而對自己的看法有一個客觀的評估——你可以向很多人尋求意見,也可以小步試錯觀察結果。

而蘇格拉底的第三個學生,他心中已經有了決策的標準和看法,這時候他沒有急着立馬去實施這個想法,而是繼續走過三分之一的麥田來驗證自己的判斷是否正確。

(3)從長遠來考量你的選擇

生活中的大部分人是短視的,無法從更長遠來考慮問題。

希斯兄弟提出了一個叫「10/10/10法則」的方法,它可以讓我們跳出自身狹隘的視角,以旁觀者的角度來觀察自己。

它會要求你從三個10時間尺度去考慮一個問題:

10分鐘之後,你會對這個選擇作何感想?

10個月之後,你會對這個選擇作何感想?

10年之後,你會對這個選擇作何感想?

一旦你的視角中加入了時間這個維度,你眼前的選擇往往就會更清晰,迷茫糾結的複雜情緒反而少了許多。

就像你喜歡某個人,不知道該不該去表白,內心非常糾結和苦惱。這時候,你可以考慮,如果直接表白,自己十分鐘,十個月和十年之後會怎麼看待這次的決定。

往往當你從十年之後的視角來回看,這次的表白可能根本就不是個事兒。

(4)爲決策錯誤做好準備

這個世界是多變的,任何決策都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正確,我們不是上帝,所以選擇錯誤也很可能發生。

03

有了科學的決策方法,我們就可以客觀理性地分析各種選擇背後的得失利弊。

你認爲安逸平淡對你最重要,還是挑戰折騰對你最重要?

你認爲事業成功對你最重要,還是家庭幸福對你最重要?

你認爲追隨世俗對你最重要,還是堅持自我對你最重要?

這些都沒有正確答案,完全是個人的選擇,但你選擇背後的理由,卻是你能夠實實在在去把握的。

有太多人的價值觀,不是來自於認識自己瞭解自己,而是來自於父母,朋友和社會。所以很多時候,我們看似做出了讓人稱羨的選擇,但內心卻從來不曾得到寧靜。

我們身邊總是會有一些輕輕鬆鬆就做好決定的人,他們可以快速做出判斷,不糾結,不困惑,快刀斬亂麻。

其實,他們是在「價值觀」的世界裏找到了自己的邊界——

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自己想要做什麼,想要成爲什麼樣的人。

04

上週參加了一個作者的新書分享會,她分享了自己在職業發展的經驗。

在職業選擇上,她一開始是毫無頭緒,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也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走,但在隨後幾年的實踐和成長過程中,在不斷地認識自己瞭解自己之後,她爲自己的職業設置了幾個核心價值邊界:

自主權:能夠決定做自己擅長的事情

成長性:能夠在工作中鍛鍊自身能力

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能夠在工作之餘發展自己的興趣

而當她有了這樣的核心價值觀之後,她就可以毫不猶豫地拒絕薪資優厚卻非常忙碌的工作,而選擇能夠兼顧自己興趣的事業。

當我們建立了自己的「價值觀」,往往也就在心裏找到了自己的邊界。

所以,我們要常常捫心自問——

什麼對我來說最重要,什麼對我來說不重要?

我爲什麼要做出這樣的選擇?

這些決策,這些選擇,是我真正想要的嗎?

當你開始問自己這些問題的時候,你其實就開啓了自身「價值觀」的思考。

永遠要把決策的主動權把握在自己手裏,讓自己成爲生活的創造者,而不是時代的隨波逐流者。

記:永遠不會沒得選擇,那些把選擇拱手讓人的人其實是想通過逃避選擇來逃脫責任,因爲只要不是他選的,那麼在他失敗的時候,他會更心安理得地爲自己開脫,進而很快地原諒自己,減輕爲自己負責的痛苦。

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不得不”做的事情,一切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心理學中有一個非常著名的理論,叫做自我決定理論。自我決定理論認爲,人有一個最基本的心理需求,那就是自主性的需求——我們需要對自己的行爲有選擇和決定權,也就是說,我們做一件事情得是因爲自己想做,而不是被迫或者受到強迫而不得不做,如果不是出於自己的意願,而是受到外界壓力不得不做某件事情的時候,我們就會缺乏內在動機,很難從中獲得快樂。

有意思的是,同樣一件事情,如果我們感覺自己不得不做,就會對這件事情產生本能的牴觸情緒,但如果我們認爲是自己選擇去做,我們對這件事情的情感和態度就會完全不一樣,比如說,兩個人閱讀同一本書,自己選擇來閱讀這本書的人,會津津有味地讀;而當做作業來完成的人則會敷衍了事。

所以,最重要的,是你選擇背後的理由。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衆號立場。本公衆號轉載此文僅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或違規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立刻予以刪除。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