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福建进入雨季,

野生蘑菇疯长,

又进入野生蘑菇中毒的高发期。

最近,55岁的莆田林奶奶采了野蘑菇,

和10岁的孙子一起吃了,

不料,祖孙双双中毒入院。

近日,省疾控中心发布提醒,近3年,我省累计发生200多起蘑菇中毒事故,导致500多人中毒,数人中毒身亡。形态上,不少有毒蘑菇与可食用蘑菇十分接近,极易被误采误食,因此,市民不要采摘或买卖不熟悉的野生蘑菇。

吃了小半碗 花了10多万救命

“才吃了小半碗蘑菇,竟花了10多万元救命。”昨日,林奶奶还住在协和医院的重症病房,她说,6月16日,刚下过雨,她看到野外的白蘑菇带着雨露,特别漂亮,她想起以前也吃过颜色、外形相似的蘑菇,味道鲜美,就采了一些。回家后,她把蘑菇洗了洗,炒了一碗,和小孙子一起吃。蘑菇很鲜美,她一口气吃了半碗,孙子也吃了一些。

没多久,两个人都开始一阵阵地腹痛、恶心、呕吐,尤其是林奶奶全身乏力,肚痛得厉害,连饭都吃不下。在当地卫生院,医生推断是肠胃炎,但吃了药,症状没缓解,连小便都排不出。次日,祖孙俩又到当地医院,医生推断是毒蘑菇中毒,建议赶紧转诊。

小孙子吃得少,经过4、5次的血液净化治疗,情况逐渐好转,住院10天左右就出院了。林奶奶年纪大,肾脏基础功能比较差,吃的蘑菇又较多,做了多次血液净化治疗。幸好,在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下,目前林奶奶好多了。

林奶奶还住在协和医院的重症病房

迷信偏方 可能加剧中毒

林奶奶很懊悔,她说,家住农村,大家常吃野生菇,她以为毒蘑菇颜色鲜艳,自己采的蘑菇是白色的,杆细长,不像有毒的。这种菇上午只有一元硬币大,晒了太阳后会略大些。

“不少人迷信偏方,可能加剧中毒!”协和医院急诊科项靖楠医生说,鲜艳的蘑菇不一定有毒,长相平凡的也不一定无毒;不要相信“高温烹饪后会让毒素消失”的说法,毒蘑菇的毒素毒性稳定且耐热,一般烹调方法无法破坏;也不要轻信民间“银针试毒”的做法,蘑菇毒素多为生物碱,不能与银器发生化学反应。

我国毒蘑菇有100多种,可引起严重中毒的有10多种,很多蘑菇外形相似,从经验很难判断是否有毒,专业人员有时也需借助显微镜等工具,才能准确辨别。预防中毒,最好不采摘未经确认的野蘑菇,不要在流动商贩处购买不熟悉的蘑菇。

“急性中毒,越快就医越好,超过6个小时,毒素可能被消化。”她指出,目前,大多数蘑菇中毒,尚无特效解毒剂,一旦中毒,要立即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并刺激喉部催吐后,及时就医,越早越好。即使中毒症状较轻,也应及时就诊,并带上吃剩的蘑菇样品。同批食用毒菇的人员,即便没有相应症状,也要前往医院检查。

来源:海峡都市报、福建疾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