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UOIKaJ98pDxA\" img_width=\"639\" img_height=\"339\" alt=\"所謂復古未來主義\" inline=\"0\"\u003E\u003Cp\u003EBALENCIAGA 2019 春夏的廣告視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另一方面來說,復古未來主義本身便是架空的風格體系,它似乎是一個個與時代無關的標本,失去了即時感,但事實上這種先後承續的關係能夠幫助觀者理解設計師背後的深意——同樣是以衫發聲,他們可能傳達的並非是一種文化現象的反饋,而是蘊藏其後的一種樂觀的態度:在接納看似過往荒誕的同時,我們應該選擇以達觀和開闊的心態活在當下,期許未來。\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XbMUEDfrsQkE\" img_width=\"700\" img_height=\"481\" alt=\"所謂復古未來主義\" inline=\"0\"\u003E\u003Cp\u003Eby Bruce McCall\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這一期 TED 《布魯斯·麥考爾的山寨懷舊》演講中,Bruce McCall 將圖上的交通工具稱爲“家裝(土製)火箭推進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過,無論是誕生於三十年代還是八十年代,“復古未來主義”都是關乎身處於過去時代的人們對未來的描繪,帶着當時的時代特徵和想象主義的結合。

"\u003Cp\u003E原標題:人人都愛復古未來主義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古早時期的人們早就已經無數次幻想“未來”是如何模樣,如今未來已至,我們卻選擇沉浸在“復古未來”的懷舊情結中。\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UOHfbCxXo9VX\" img_width=\"558\" img_height=\"327\" alt=\"所謂復古未來主義\" inline=\"0\"\u003E\u003Cp\u003E1969年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登月成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人類對於未來的渴望,讓這種欲求成爲了推動着人類進步發展的動力,如同1969年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成爲了第一個踏上月球的宇航員,意味着人類對於未來的可能性有了更多的掌控性,所以自那時起,無論是在時裝、影像還是音樂的領域裏,我們抱着一種對待未來的期許和想象,儘可能地塑造着自己心目中的“未來”場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放眼至當下,2019 這一數字彷彿已經不再是存在於年幼時僅存於想象中的“未來”,它不是大友克洋執導的《阿基拉》(1988)鏡頭裏的“新東京”——2019年東京沒有發生大爆炸,也沒有在2012年迎來世界末日,我們平淡且安靜地迎來了2019年。\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XbMTRE3L5cOY\" img_width=\"700\" img_height=\"467\" alt=\"所謂復古未來主義\"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大友克洋執導的《阿基拉》(1988)\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三十一年前,由大友克洋執導的《阿基拉》(AKIRA)在日本東京上映,電影講述的是1988年日本東京在發生了一次驚天動地的大爆炸後,在三十一年後的今天也就是2019年,浩劫過後的“新東京”爲背景發生的故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我們一如既往或讚美或批評諸多設計師所帶來的新一季的系列以來,也依舊熱於擁抱它們所帶來的各種靈感與熱情,以便讓我們能夠抽絲剝繭,尋找出其背後的蛛絲馬跡。有趣的是,我們從中提煉出相關的內容時,似乎找尋到了曾於我們與之同行時刻的回憶——復古未來主義。\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XbMTtI6hrOY7\" img_width=\"700\" img_height=\"408\" alt=\"所謂復古未來主義\"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復古未來主義(Retrofuturism),顧名思義,將其拆解,是由“復古”與“未來主義”相結合的。根據《牛津詞典》解讀,該詞語最初出現在1983年《紐約時報》發佈的 Bloomingdales 百貨公司的珠寶廣告中,直譯而來是關於早年間關於未來的想象出發所創作的一種藝術風格。不過,其來源也有另一種說法。在插畫藝術家 Bruce McCall 爲 TED所做的演講“什麼是復古未來主義”中,他提到:“復古未來主義誕生於三十年, 因爲大蕭條太淒涼了,任何東西只要能把大家從現在帶進未來就行,科技就是這樣的東西 ”。\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XbMUEDfrsQkE\" img_width=\"700\" img_height=\"481\" alt=\"所謂復古未來主義\" inline=\"0\"\u003E\u003Cp\u003Eby Bruce McCall\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這一期 TED 《布魯斯·麥考爾的山寨懷舊》演講中,Bruce McCall 將圖上的交通工具稱爲“家裝(土製)火箭推進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過,無論是誕生於三十年代還是八十年代,“復古未來主義”都是關乎身處於過去時代的人們對未來的描繪,帶着當時的時代特徵和想象主義的結合。而所謂的“復古”正是來源於當下的我們在對過去懷戀時所附着的時代濾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復古未來主義的範疇事實上極爲廣泛,它包括了賽博朋克,蒸汽朋克,柴油朋克(Dieselpunk),原子朋克(Atompunk)和Raygun哥特,每一種風格都帶着特有的時代感。它是出現於20世紀30年代以後的科幻小說和電影中,並且在九十年代至千禧年時期達到了巔峯,譬如先前我曾描述的Y2K 美學便是復古未來主義的在千禧年期間最爲鮮明的代表,但同時它也裹挾着六十年代關於未來主義的概念闡述。\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UOICxHNXfKRH\" img_width=\"400\" img_height=\"225\" alt=\"所謂復古未來主義\" inline=\"0\"\u003E\u003Cp\u003E2000年MV《Out of YourMind》(ft. Victoria Beckham)\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有意思的是,如今的時尚界又選擇回溯過去,擁抱這種表現形式。探究其原因,其一,在瞬息萬變的當下,激進的多樣性、包容性、以及頗爲敏感的“政治正確”——這些種種要素都在不斷拉近時尚設計與社會影響之間的聯繫,令兩者都無法割裂存在。而且,有鑑於無意中對文化和社會現象差之毫釐謬之千里的表述方式,以及被嚴重濫用的言論自由,此類令品牌引火燒身的事例時有發生。所以,儘管在時裝設計的表述中有不少是關乎當下社會問題、現象的反饋,另外一方面選擇逃離平淡的現實,以架空的想象風格引用至時尚,着重於創造夢想和幻覺的技巧,尤其在時局複雜、擾攘不斷的當下,話語權被社交媒體所大量把控的大背景之下,也不失一種良方。因而,復古未來主義再次成爲時尚界的靈感來源,也屬意料之中。\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UOIEzFzZRFF3\" img_width=\"640\" img_height=\"351\" alt=\"所謂復古未來主義\" inline=\"0\"\u003E\u003Cp\u003ELOUIS VUITTON 2020 早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Louis Vuitton 2020早春發佈會選址於紐約環球航空公司飛行中心.Nicolas Ghesquière一直以來就是一位典型的未來主義的擁護者,他熱愛簡潔線條的設計,也鍾情令人心馳神往的未來主義風格,所以當結合了有機建築風格與未來主義的紐約環球航空公司飛行中心作爲秀場時,恰巧也是他的個人風格的契合之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二,設計師們希望能夠通過這些構築於想象架空風格上的設計,能夠向外界表達一種美好的願景。譬如在這次的短片中,我們截取了九十年代至千禧年之間的秀場剪影、 GUCCI 2017秋冬廣告大片、MARINE SERRE 2019春夏概念視頻、BALENCIAGA 2019 春夏的廣告視頻、PRADA 於前不久推出的企劃《人類幾乎》和2020春夏男裝系列、及至LOUIS VUITTON 2020 早春系列中 ,它們無一不圍繞着復古未來主義而進行。然而與過去所不同的是,它們表現出的都是立足於現在思考過去的一種表達方式,除了喚醒人們過往的記憶、重溫寄託美好願景時的體會外,也爲當下的年輕一代提供一種他們未曾見過的視角,由先於他們成長的歷史年代中提煉出令他們有共鳴感的內容,畢竟“太陽底下無新事”,透過年代的差異性所帶來的新鮮感,從而爲當下一代塑造了一個全新的文化視角。\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UOIITG32CmEB\" img_width=\"639\" img_height=\"351\" alt=\"所謂復古未來主義\" inline=\"0\"\u003E\u003Cp\u003EPRADA 2020 春夏男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將復古未來主義作爲最近幾季主基調的 Miuccia Prada 在本季中試圖傳達一種達觀的態度——我們只需旁觀注視,就像站在河流中央,感受河水涓涓流淌,隨着生命的細微感覺,將所謂的感受化爲哲思。\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UOIKaJ98pDxA\" img_width=\"639\" img_height=\"339\" alt=\"所謂復古未來主義\" inline=\"0\"\u003E\u003Cp\u003EBALENCIAGA 2019 春夏的廣告視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另一方面來說,復古未來主義本身便是架空的風格體系,它似乎是一個個與時代無關的標本,失去了即時感,但事實上這種先後承續的關係能夠幫助觀者理解設計師背後的深意——同樣是以衫發聲,他們可能傳達的並非是一種文化現象的反饋,而是蘊藏其後的一種樂觀的態度:在接納看似過往荒誕的同時,我們應該選擇以達觀和開闊的心態活在當下,期許未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另外,爲了佐證復古未來主義所帶來的“不合時宜”感,我們在短片裏還特意加入了《傻瓜大鬧科學城》、《回到未來》、《太空英雌芭芭麗娜》、《功之怒》和《電子世界爭霸戰》的電影片段。來自於不同年代的這些電影呈現出了非常天馬行空的視覺風格,譬如《功之怒》中故意做成劣質科技感的畫面和相當六十年代復古感的設計造型,都能夠令人一眼識別出復古未來主義所帶來的強烈的荒誕感。\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UOIOD84UAlzO\" img_width=\"640\" img_height=\"351\" alt=\"所謂復古未來主義\" inline=\"0\"\u003E\u003Cp\u003E電影《功之怒》\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UOJGC1GUKTQR\" img_width=\"320\" img_height=\"165\" alt=\"所謂復古未來主義\" inline=\"0\"\u003E\u003Cp\u003E電影《傻瓜大鬧科學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伍迪·艾倫(Woody Allen)執導的1973年科幻喜劇電影《傻瓜大鬧科學城》(Sleeper)。這部拍攝於七十年代的科幻電影,描繪的是伍迪·艾倫對兩百年後人類社會的瘋狂想象:包裹於先進科技下的人類文明毀於機械,而人類卻樂此不疲——是導演對彼時社會的強烈諷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意大利畫家 Umberto Boccioni 在發表的《未來主義繪畫宣言》中聲稱:“我們要反抗陳腐過時的傳統繪畫、雕塑和古董,反抗一切在時光流逝中骯髒和腐朽的事物。我們要有勇於反抗一切的精神。” 不過,對我們來說當今最迫切的問題是,弄明白我們究竟應該反抗什麼?以及持守什麼?後現代哲學家 Jean Baudrilland 將我們這個時代稱作是“真實的沙漠”,“世界在自身表象的重壓下基本消失了”——也許是危言聳聽,但我們可以從中找到前面兩問的答案:在鉅變、分裂和危機的動盪時期,我們需要面向真實,立身端正,唯有這樣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過去的未來之聲\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同於很多早期電影就已經開始對復古未來主義這一命題展開描繪,流行音樂中的復古未來主義要來得更晚一點,在合成器被無意中發明出來之後,越來越多的音樂人開始用當下的元素去描繪他們心目中的未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具代表性的應該就是德國電子樂隊 Kraftwerk,他們從一出道開始就十分大方的展現着自己的德國血統:理性、工業化又帶有一些機械感。他們最出名的專輯《The Man-Machine》更是將這種理性展現的淋漓盡致,彷彿來到一個科技無限發達的未來都市。\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XbNcl3of9gMy\" img_width=\"700\" img_height=\"701\" alt=\"所謂復古未來主義\"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另外一位十分突出的代表,便是美國音樂人 Laurie Anderson。被中國樂迷稱呼爲“音樂界的居里夫人”的 Laurie Anderson 一直用她先鋒的音樂態度去展現音樂和多媒體結合的各種可能。早在80年代的著名專輯《Big Science》 中,Laurie 就已經開始將人聲實驗、多媒體探索這些現在看起來依然當下的音樂議題放入了專輯,在保持前衛性的同時,又不喪失趣味性。\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XbNd6EqEQc8M\" img_width=\"700\" img_height=\"693\" alt=\"所謂復古未來主義\" inline=\"0\"\u003E\u003Cp\u003E90年代的時候地下電子音樂蓬勃發展,同時也將流行音樂中的復古未來主義帶到了另一個方向上:對賽博世界的探索、千禧年前後的末世情結以及包羅萬象風馳電掣的世界展現,都成爲了這個時期鮮明的主題。高能舞曲\u002F另類舞曲成爲了很多音樂人將地下電子融入主流並展現對未來探索的一個方式。在開始對自然這樣一個宏大議題進行探索之前,冰島歌姬 Bjork 也曾在90年代早期用另類舞曲描繪未來,離開 The Sugarcubes 之後發行的個人專輯《Debut》和《Post》都是很好的例子。\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XbNdRITFmjO4\" img_width=\"700\" img_height=\"700\" alt=\"所謂復古未來主義\" inline=\"0\"\u003E\u003Cp\u003EMadonna 的高評價專輯《Ray of Light》也是她初爲人母之後的一次改變之作,與製作人一同把很多另類電子、世界音樂融入進了整張專輯的製作當中,尤其是同名單曲,更是將世間萬物濃縮進了音樂當中。\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UOJJNDdlPb26\" img_width=\"600\" img_height=\"600\" alt=\"所謂復古未來主義\" inline=\"0\"\u003E\u003Cp\u003E韓國歌手李貞賢在90年代末的專輯《Let’s Go To My Star 》不僅僅是韓國流行音樂史上最爲出色的專輯之一,其中還探討了人工智能、探索太空、機器人等主題。儘管聽上去年代感十足,但不可否認,李貞賢的這張專輯的出色程度不輸給同期的歐美大牌。\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UOK1IITvikCE\" img_width=\"600\" img_height=\"600\" alt=\"所謂復古未來主義\" inline=\"0\"\u003E\u003Cp\u003E現在流行音樂當中的復古未來主義更多還是回到了過去,在諸如銀河護衛隊、火星救援、頭號玩家等“勁歌金曲”類型的電影影響下,New Order、 Donna Summer、 ABBA等音樂人的過去作品又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另外一方面,也有音樂人在當下認真的做着“過去的音樂”:日裔英國女歌手 Rina Sawayama 從 90年代末的日本流行音樂當中汲取靈感,結合她自己所鍾愛的賽博朋克等元素,再融入諸如社交媒體、性取向等當下議題,成功創造了一個復古未來主義的世界觀。澳大利亞電子組合 The Avalanches 花了十六年、採樣了大量的聲音在16年推出的專輯《Wildflower》,就像是一個時空隧道,連接了不同年代的聲音,又和諧統一地綻放出來。\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UOK1bCc8YvRv\" img_width=\"500\" img_height=\"500\" alt=\"所謂復古未來主義\"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圖片來源於WALKSLOWLY)\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483414777010637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