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三)仗义执言的汲黯和与人为善的郑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汲黯和郑庄,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两位河南老乡,一个是濮阳人,一个是周口淮阳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后来因为一件事,汲黯彻底激怒了汉武帝。

"\u003Cp\u003E李离是晋国晋文公的司法部长,舍身取义的壮举更是惊天动地。说的是,一次李离误听人言,错判处死了一个无辜者。知道真相后,李离就把自己关进监狱并判自己死刑。像这类错判无辜造成冤狱的事情,自古至今似乎屡见不鲜,事后追责的做法也是千差万别,像李离这种主动担责的应该少之又少。晋文公看到执法如山的大臣来真的了,也主动给臣子铺台阶下:“官分大小,领导责任和直接责任的处罚有轻有重,这个案子是下级官吏没搞清情况犯下的错,你没犯罪,写个检讨或者给个行政处分就行了。”同样自律严谨的李离却没有领国王的情,他说:“我身为司法部门长官,平时并没有把官位让给下属,我领受的高薪也没分给下属,现在出事了,是我误听人言下令错杀了人,却找替罪羊,把罪责推到下属身上,这种做法我可没听说过。”晋文公再次谆谆开导:“发现错案,你这当领导的自以为有罪,是不是我这最高领导也有罪呢?”李离说:“司法工作本身也有法律监督,错判无辜者什么刑自己就该受什么刑,错判死刑自己也该领受死刑。因为大王相信我不会判错案才让我当这个司法最高长官,现在我判错案杀错了人,论罪就该处死,还有啥好说的。”于是,李离拔剑自刎而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三)仗义执言的汲黯和与人为善的郑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汲黯和郑庄,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两位河南老乡,一个是濮阳人,一个是周口淮阳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两个人都是名门之后,汲黯的先祖曾是战国时期卫国国君宠信的大臣,他家几代人都从政,汲黯的从政起点是经他爹保举被汉景帝任命为太子骑警;郑庄的先辈曾做过西楚霸王项羽的将领,后来归顺汉王刘邦又因直呼项羽名讳而被驱逐,郑庄的发迹是从成功解救身陷危难的梁孝王手下将领张羽有了名望,进而被汉景帝任命为太子随从,与汲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两个人都信奉黄老学说,都一度做过相当于九卿的高官,似乎都不善于官场投机取巧,都有仕途半道被罢官的经历,都是清正廉洁、品行高尚的官员,身后都没有给后人留下多余的钱财,而且身后留下的好名声都福荫子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重点说汲黯。汉武帝初立时,汲黯被派到南方视察东越一带越人内部争斗事件和河内郡失火事件。回来复命,他对两个事件都轻描淡写地一提而过,倒是把自己假传圣旨救济灾荒的事进行如实禀报,说视察途中看到河南因连年旱灾水灾造成群众饥寒交迫的惨状,他就擅自用朝廷符节命令河南郡开仓放粮救济灾民,请求皇帝惩处罪过。汉武帝不但没降罪,反而提拔他做荥阳县令。汲黯觉得小小县令不是他的志向,干脆托病回了濮阳老家。汉武帝听说后,召回汲黯让他做中大夫。汲黯在朝中直言相谏、不留情面,很快又被调整到东海郡做太守。让朝廷没想到的是,一年多时间,汲黯采取清静无为的办法进行管理,东海郡被他治理得井井有条,广受一方赞誉。汉武帝听说后,又把汲黯召回朝廷,提拔他为相当于九卿之位的主爵都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汲黯在朝中不懂得趋炎附势,常常仗义执言、爱憎分明、率性而为,有时连皇帝老子的面子也不顾。比如对太后的弟弟、当朝丞相武安侯田蚡,其他高官显贵都是行跪拜之礼,主爵都尉汲黯只是拱手作揖为礼。一次,汉武帝向满朝文武描绘招揽天下文学、儒学大家而用之的蓝图,不识时务的汲黯当场泼冷水:“陛下内心欲望太多,表面上又要做出施行仁义的样子,哪能做到像尧舜治理天下的成就呢?”汉武帝当场被噎得说不出话,退朝后大骂汲黯“太过分了,这家伙憨头憨脑实在是笨透了!”大臣们也纷纷指责他,但汲黯的理论是:“天子任命三公九卿,就是让我们协助他治国理政的,难道可以一味地阿谀奉承使圣上陷于错误吗?我们已经身居高位了,纵然爱惜身家性命,也不能不尽责而玷污国家的声誉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多亏汉武帝是相对英武开明之君,他也知道汲黯心底无私、磊落坦荡、敢讲实话,称其为“社稷之臣”,因此对汲黯爱恨交织、敬重有加,敬重程度甚至超过对待大将军卫青、丞相公孙弘。但信奉道家黄老学说的汲黯与朝中信奉儒家学说的廷尉张汤、丞相公孙弘总是顶牛,汲黯曾当面骂乱改高祖制定的法令、让百姓遭受痛苦的张汤“一意孤行,你将会落个灭门灭族、断子绝孙的下场”。但随着汉武帝越来越看重以儒家学说治理天下,张汤、公孙弘们也越来越受到赏识,不知变通的汲黯常让他们如芒在背。一次,别有用心的公孙弘建议汉武帝,让刺儿头汲黯改任掌管京师重地皇亲国戚云集、矛盾错综复杂的右内史之职,汲黯在最难干的右内史任上一干就是好几年,竟然无可挑剔,就连大将军卫青都佩服汲黯是有见地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不善协调关系的汲黯官职一直原地不动,眼看着原来比他官小的、甚至他原来的下属,还有最看不起的张汤等,官职都蹭蹭叫往上升,汲黯也发牢骚,甚至对着汉武帝表达不满:“陛下提拔官员如堆积柴火啊,总是后来者居上。”弄得汉武帝背后骂汲黯“这家伙不学习提高,真是越来越不像话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后来因为一件事,汲黯彻底激怒了汉武帝。在汉匈战争处在胶着时期,匈奴浑邪王突然决定率兵投靠汉朝,汉武帝大喜过望,不惜劳民伤财隆重欢迎来降的匈奴将士。汲黯看不下去,直言这是“庇其叶而伤其枝”。汉武帝对此妄议之举终于忍无可忍,几个月后找个借口问罪,免了汲黯的官职,解甲归田。过了几年,汉武帝又想起归隐田园的汲黯,重新起用让其当淮阳太守。汲黯一开始坚决请求不接受,被汉武帝一句“嫌官小吗?很快就会召你回来。淮阳治乱需要借重你的威信”而强行上任。汲黯在淮阳,像当年治理东海郡一样实行无为而治,淮阳很快政通人和。汉武帝感念汲黯的忠诚和贤能,让汲黯享受诸侯国国相级待遇,继续担任淮阳太守,直到去世。之后,朝廷将汲黯的弟弟、儿子、表弟等都提拔为大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再说郑庄。郑庄喜欢结交朋友,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早在汉景帝时期任太子随从时,每到休假日他就会到长安城郊外与朋友相聚,常通宵达旦地玩。他尤其喜欢结交德高望重的前辈,只要听说哪里有高人,都会立即去拜访。汉武帝继位,郑庄逐渐得到提拔,相继担任过鲁国中尉、济南太守、江都国相,一直做到九卿之位的右内史。只是后来,在朝廷重臣田蚡和窦婴的内斗中,由于站位不准,被汉武帝降职,最后任大农令。郑庄为官从不摆官架子,对来客都热情相待。每次上朝,他都会向皇帝称颂天下的贤人、举荐各方人士和自己贤能的属下,而且都说得亲切有味,常常称道被举荐人的德行胜过自己。与各级官员说话,郑庄总是谦虚礼貌,小心翼翼。因此,清正廉洁的郑庄是朝中公认的好人,乃至朝野流传起一句顺口溜:“郑庄郑庄,出门千里,不用带粮。”然而,一生小心翼翼的郑庄因为自己举荐的官员犯事,受到牵连,被免官成为老百姓。最后,汉武帝看在郑庄年纪大、一生清廉勤勉的分上,委任他做了汝南太守,干了数年终老在任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见闻曰:这些2000多年前涌现的个性官员身上,无不闪烁着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初始的光芒。尤其是公仪休、石奢、李离,生活在法治刚启蒙还不健全的古代,竟有那么以身作则、刚烈严谨的从政观念,不能不让人唏嘘感叹。如果他们生活在后来的后来,又当如何呢?而现在的现在,我们又该从这些先人身上汲取什么能量呢?\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505799081204174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