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亲王“适园”一景:小幽趣处

  在西单繁华热闹的商业区,有一座中式庭院就静静坐落在西单商场旁,不被大多数人所知。但是倒退一百多年,作为大清光绪皇帝的生父醇亲王奕譞的私邸,这里可是众多高官贵胄渴望受邀探访的地方。

  光绪十三年(1887)正值春花烂漫时节,年逾花甲的李鸿章受醇亲王奕譞之召,到醇邸适园游玩。与李中堂同去的还有镇国公奕谟贝子。他们游遍醇亲王私园,并为此吟诗作画。也许是因为这次召游的兴奋,抑或是出于对醇亲王和园林之美的赞赏,李鸿章事后特别作了一首《丁亥春日醇邸召游适园》的诗为记。这座位于西单商场旁的醇王私园,与现在大家熟知的醇亲王府北府(后海北岸)和南府(今中央音乐学院)有何关联呢?解答这个问题还得从头说起。

  同治十三年(1874)十二月,同治皇帝因患天花病死后,慈禧挑选了醇亲王奕譞当时只有四岁的二子载湉为帝,即光绪皇帝。为人谦卑谨慎、善于自保的奕譞作了两件事。第一件就是第一时间上奏两宫太后,称因旧疾复发,请辞一切职务。在得到同意后,醇亲王奕譞又作了另外一件事,就是着手另购一处府邸居住,搬出老府。因为醇亲王奕譞知道,按旧制,光绪皇帝出生地、位于太平湖畔的醇王府(南府)成为“潜龙邸”,一般人不能居住。奕譞便于光绪初年,在位于西单北大街东,灵境胡同南的馓子胡同购置了原是辅国公奇通阿的旧宅,并将其周边宅第也一起买下。经过一番精心修建后,新宅于光绪七年(1881)建成竣工,并命名为“适园”。

  “适园”落成时,奕譞的五兄惇亲王奕誴、六兄恭亲王奕訢被邀来游赏临视,两人分别赋诗一首。此后八年间,“适园”成了醇亲王奕譞实际上的“王府”。直到光绪十五年(1889),也就是慈禧太后最终结束“训政”,光绪皇帝正式亲政那一年,才搬到刚刚新建落成的位于后海的新醇亲王府(北府)。不过在搬到新府后的第二年,即光绪十七年(1891),奕譞就去世了。

  居住在“适园”的几年中,醇亲王奕譞为了表达出自己毫无政治野心,一心颐养天年,逍遥物外的想法,除了起初把园邸上下的景点建筑命名为“退庵”、“陶庐”(取陶渊明隐逸之意)、“枕流”、“鱼乐亭”之外,更是经常邀高朋雅士来园,饮酒作诗作画为乐。也正是如此,“适园”还极富有文人气质。

  适园的主要建筑是颐寿堂,颐寿堂作为正堂,堂额出自奕譞的六兄、恭亲王奕訢手笔,堂内还高悬同治皇帝亲赐的“宣赞七德”匾额。颐寿堂内分上下两层,东西次间分别设有戏台和观戏处,内部装修极为精致。颐寿堂后列东西两楼,亦为假山树木环抱。此外退庵、风月双清楼、罨画轩、抚松草堂、修禊亭、问源亭以及“小幽趣处”等景致,或配以癯(qú)石奇花,或配以小桥流水,加上匾额楹联,整个园林移步易景,宛若天然。既有豪门园林的富丽气势,又有文人园林的雅致幽远,难怪适园有“旧都名园之最”之誉。

  奕譞去世后,奕譞的五子载沣承袭醇亲王爵,其弟载洵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承继瑞郡王奕誌为嗣,承袭贝勒。由于奕誌原来的府邸瑞(端)郡王府在庚子年间被毁,摄政王载沣就将“适园”送给载洵作为府邸,由此“适园”就成了“洵贝勒府”。载洵迁来以后,把适园的“颐寿堂”拆去,改建了一座西式的两层小洋楼。

  民国十二年(1923),梁启超的同学、“海归”博士陈焕章要在北京建一所“孔教大学”,即现在遍布海外的“孔子学院”的前身,载洵便将洵贝勒府的北部卖给陈焕章,改成了“孔教大学”。1928年,北伐军逼近北京,载洵变卖了余下的洵贝勒府以及馓子胡同南侧的马圈和花窖,随溥仪逃往天津避难,一直到1949年3月他在天津病逝。洵贝勒府及马圈和花窖当时的买家是时任东北五十三军军长的万福麟。

  万氏购园后不久的1930年,园子南边由广东籍华侨黄树滉开了一家“厚德商场”。因生意不错,万氏遂把馓子胡同南侧的原来洵贝勒府马圈和花窖腾出,又出钱将其周边的院子迁出,腾出整块空地在“厚德商场”的北边,也开办了一家商场:“福寿商场”。其中紧挨着“厚德商场”北侧的是一座刚刚建成的救世军教堂,万家出面将其拆除,还把原洵贝勒府位于西单北大街的西大墙拆除,建成商场。后来,在“孔教大学”南边照原来样式重新盖了一座救世军教堂。然而商场经营没有几年,就于1937年1月被一场大火全部烧毁。后来,为了安排两个商场的摊贩,只能在万宅的西南角,也就是现在“西单商场”北部的地方,开辟了“临时商场”。

  1949年以后,洵贝勒府北侧原来建孔教大学和救世军教堂的地方,盖了两幢呈“丁”字形的办公楼。这些老建筑一直保留到本世纪初。建筑拆除后,在原址扩建为一幢更现代化的商业大厦。而原来王府西侧临西单北大街的部分又开了一家百货商场——巴黎老佛爷百货商场。如今,虽然“适园”的园林景观已荡然全无,不过其部分建筑及南院墙和东院墙还幸免保存下来,这些高大的院墙和大门似乎还在诉说着百年前的往事。(北京晚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