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都区新民场镇的生菜喜获丰收,村民正在采摘

【开栏语】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既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也是新农村新风貌的美好愿景。

又是一年丰收季,当秋风吹过田野,稻花飘香硕果累累,广袤的成都平原上,田间地头也因丰收的喜悦而忙碌起来。让人大开眼界的劳动高招、从未见过的丰收神器、秋收者的幸福喜悦……为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文化传统,设立了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通过举办一系列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活动,树立鲜明的文化符号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人们以节为媒,寄托农耕乡愁,释放情感、传承文化、寻找归属,从而享受农耕文化的熏陶。

五谷丰登庆秋收,即日起,本报记者将兵分多路,深入成都大美乡村,将笔触与镜头对准丰收一线,报端联合新媒体,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融媒体传播手段,聚焦新农村的丰收故事,分享秋收者的幸福与喜悦,展现成都乡村振兴的发展成果。

几辆货运车整整齐齐地停在郫都区新民场镇兴旺村村民李业松家的生菜地前,农户在田间热火朝天地忙活着,简单交涉后,一袋又一袋新鲜的生菜便坐上了开往成都的货车,进入各大商场,最终成为我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昨日下午5点过,李业松的生菜地迎来了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刻,李业松粗糙的双手不停打包装袋,沟壑纵横的脸上满是藏不住的喜悦,“今年是个丰收年,产量质量都很好,价位也卖得好,我们要把最新鲜的生菜端上市民的餐桌!”

订单排队来

坚持种出绿色健康蔬菜

“现在正值生菜的丰收时节,我们每天都会接到很多成都周边菜贩子的订货电话,订单排队来,第二天现摘现拉走,完全保证了生菜的质量和口感!”李业松告诉记者,自家种了近50亩生菜,由于丰收量大,还雇佣了不少村中的村民。“我们每天午饭后就到田里来,有的负责收割、有的负责称重装袋,要一直忙活到下午六七点。”送走了拉生菜的货车后,李业松也没有一刻得闲,开始整理起菜地的遮阳布和散落的菜叶,安排起了明日的工作。

打包的时候先将收割好的生菜填满口袋的四个角落,然后再统一朝向放入,最后用大的填空塞边,这样的放法既好看又能保证生菜在运输过程中的受损程度最小……一说起蔬菜,李业松的话匣子就打开了。按他的话来说,种了一辈子地,每年最开心的时候就是丰收的时候,看着从地里收割上来的新鲜生菜,心里美滋滋的。

“以前我是种植番茄的。番茄是典型的季节性蔬菜,并且面临害虫多、产量低等问题,为了种出绿色健康的蔬菜很多农药都不适用,这也导致收入一直上不来的问题。后来村中农户联合成立了合作社,引入了生菜种植,一年可种5至6茬,对栽培技术要求相对较低,收成更高,这让我看到了希望。”李业松介绍,近年来,自家生菜的产量和收成一直不错,1亩田全年可带来约3万元的收入。

为了保证生菜品质优良,李业松在种植时只选用无残留农药,在装袋的过程中还会将形状、品质低劣的生菜剔除,只留下卖相好、品质优的生菜,长期以来,便建立起了良好的口碑,生意也渐渐好了起来,许多菜贩子都会在丰收季前提前预定需要的数量,每天来拉货的车也是一辆接一辆。“把最新鲜、品质最好的蔬菜送到人们的餐桌上,是我一直以来坚持做的事情。”李业松笑着说道。

成立蔬菜合作社

擦亮“新民场生菜”地标招牌

“在生菜种植形成规模以后,村民不再盲目种植,也不用再担心蔬菜卖不出去,现在村中每年可提供大量优质生菜,既能鼓了村民钱袋子又能满了市民菜篮子。”兴旺村村支书刘金明介绍。走在兴旺村的道路上,目光所及之处是几十亩连片的生菜地郁郁葱葱地向前铺开,宛如一张没有尽头的翡翠地毯。在各家的生菜田里,一幅幅丰收画面正在接连上演,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

今年1月,“新民场生菜”成为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这也是全国生菜类首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招牌已打出,然而,如何擦亮“新民场生菜”招牌呢?

“以前的村民总是面临盲目种植、收成差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后来村中包含李业松在内的40多家农户联合成立了郫都区兴旺蔬菜合作社,把种植蔬菜的居民聚集起来,经过大量实践调研,确定出最适合种植的蔬菜品种。”兴旺村将目光聚焦到合作社身上,刘金明向记者介绍道,现在村中大力发展生菜产业得益于几年前村中合作社的成立,目前,合作社成员已经增加到了160余户,除了为农户更新种植模式、选择无残留农药等,合作社还会定期请到农业专家,实地提供专业种植技能培训,解决一系列问题。

来源:成都日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