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大珠峯登山隊隊員 莊方東。——北大珠峯登山隊隊員 莊方東。

原標題:98800步,這些北大學子都曾走過……

編者按

從運動小白

到登頂珠峯

需要經歷的是什麼?

從400米比賽都跑不完

到站上8844.43米的世界之巔

走過多少個98800步

又留下多少數字記憶?

北大山鷹社

這羣來自北大的年輕人

用“永遠向上”的經歷告訴你答案

用拼搏的毅力和勇氣

將不可能變爲可能

北大珠峯登山隊登頂珠峯(來源:北京大學珠峯登山隊)

每一步都算數

登珠峯十萬步,每一步都算數。

—— 北大珠峯登山隊隊員 魏偉

在2018年10月26日的北大珠峯登山隊報告會上,登山隊隊員魏偉回想自己登頂珠峯的經歷時,堅定地說出:每一步都算數。

正是一步又一步堅定不移的向上,才換來了從未名湖畔到世界之巔的壯舉。魏偉是北大登山隊中的唯一一位女隊員,也是全隊第一位登頂的隊員。

同樣是在這個報告會上,北大珠峯登山隊隊員莊方東提到了98800這個數字。在講述登山隊的體能訓練時,莊方東用幾個數字描述他們的登頂歷程。

26萬千卡,98800步,882層。

——北大珠峯登山隊隊員 莊方東

那時的他一定不會想到,當自己畢業之時再次講起這個故事,會引來衆多網友的關注和議論。

向上爬比向前跑要難太多了

走近莊方東,瞭解這位北大學子的“存鷹之心”(來源:北大團委)

9年前我剛到北大時還是個運動“小白”,400米的跑步比賽勉強撐到了300米,吐了很久纔起來。

吐完之後就覺得,我也太弱了!

於是,我拼命鍛鍊,現在我可以站在這裏自豪地說:我登上了“世界屋脊”珠穆朗瑪峯。

登頂後,我哭了好幾分鐘,不是因爲見證了隊友在世界最高處的浪漫求婚而感動流淚,而是感慨向上爬真是比向前跑要難太多了。

——莊方東 在北京大學2019年研究生畢業典禮上的發言

在畢業典禮現場,莊方東的經歷感動了所有人,他的發言內容也傳到了網上,感染着更多人。不過這一次,關於微信運動步數上限的表達卻引來了網友的關注和討論。

昨天,莊方東本人也接受了媒體採訪,他解釋說,在登山圈中,不僅是他自己,很多很多人都走出過這個步數。

我們最先發現這個數字其實也是無意中的。因爲珠峯登頂都是半夜出發,然後走一整天,走到(當天)天黑或者是第二天凌晨可能才能到達下面的營地,對體能要求非常高。

所以我們就採用類似的模式,我們在京郊拉練,晚上喫完飯坐車大概三個小時到山腳,然後開始爬,一爬就是一天。然後到那一次訓練就發現,我們隊員的微信運動步數都是一樣的,就是98800步,也就是到了微信運動的上限。所以在那次之後,我們才知道這個數字。

我當時寫這個稿子的時候,因爲我們是半夜出發嘛,我們登山隊對這個“半天”的理解是到第二天中午12點,12個小時走10萬步,在我們這個圈子裏其實還是比較常見的。

——莊方東 接受媒體採訪

在成功登頂珠峯的北大博士這個稱號之外,莊方東還有着更多的身份。他是國家一級運動員、國家運動健將。

如今,博士畢業的莊方東成了一名北京大學博雅博士後,繼續攀登科研之峯。

珠峯的征途和研究生的學習都已落下帷幕,可8844米不會是我們到達的最高處,對北大人來說,攀登不是完成時,更不是過去式,而是正在進行時。

博士期間我的課題圍繞有機半導體材料展開,這是一種在國防、民用等領域都體現出巨大研究和應用價值的材料。

然而研究得越深、瞭解得越多,就越能感受到一些國家的專利封鎖導致我們的研究出現“卡脖子”的被動局面,我切身體會過缺氧的感受,我不想我的祖國在這一領域上承受缺氧的痛苦。

我申請了北大博雅博士後,繼續攀登科研之峯,進一步優化我們已有的材料;我和志同道合的同伴一起創業,希望發展出具有中國標識的有機半導體材料,在這個領域爲祖國做出一點微薄的貢獻。

——莊方東 在北京大學2019年研究生畢業典禮上的發言

北大精神,永在巔峯

存鷹之心於高遠

取鷹之志而凌雲

習鷹之性以涉險

融鷹之神在山巔

——北大山鷹社社訓

北京時間2018年5月15日10時23分,北京大學珠峯登山隊成功登頂世界第一高峯——珠穆朗瑪峯。

登頂隊員在頂峯展示了國旗、校旗和山鷹社的社旗,同時在珠峯頂峯宣誓了口號:“北大精神,永在巔峯”、“團結起來、振興中華”……

山鷹,高山巔峯之雄鷹。兩年的辛苦訓練,跨越二十餘年的校友支持,三十年來的雪山逐夢。珠峯代表巔峯,也代表着北大人一往無前、追求卓越的精神。這些登山隊員的名字值得我們銘記。

從未名湖畔到珠峯之巔有多遠?

來看北大珠峯登山隊隊員的答案!

一個的普通學生,如何一步步的登上珠峯,實現了他不平凡的的雪山夢和天涯夢——26萬千卡,98800步,882層。

——北大珠峯登山隊隊員 莊方東

26萬千卡,這是訓練期間,莊方東運動手錶中記錄的消耗的熱量——這相當於大約450斤米飯或者是1200瓶肥宅快樂水。

如此大的訓練量就要求隊員們必須要“暴飲暴食”。莊方東曾在麥當勞做活動時喫過9大袋薯條,以爲自己再也不會碰薯條的他在兩天後又喫了第二個9大袋。

爲了“好好喫飯”,登山隊還建了一個專門用來督促隊員喫飯的微信羣,打卡一日三餐,隊裏唯一的女生魏偉成爲了重點關照對象。

監督喫飯的微信羣

如果說“暴飲暴食”還算甜蜜的負擔,那訓練時流下的汗水就更多了一份酸與苦。

莊方東戲稱,微信運動數據統計的上限讓他們的步數停留在了98800步——他們曾揹着負重上上下下連爬三遍香山;曾半夜出發、負重20公斤,徒步60公里;也曾參加了88公里的越野賽。

另一個“聳人聽聞”的數字是882層,從王克楨樓地下二層到第二十層,負重20千克、往返42趟、歷時4小時,登山隊常規的爬樓訓練,一次上升的高度是世界最高建築的兩倍多,三年累計爬樓高度相當於十座珠穆朗瑪峯。

珠峯攀登的路上不只有衝鋒與榮光,也有嚴重的高原反應、疲憊的身體狀態和甚至想要放棄的時刻,但正是這些波折,伴隨着歡樂與淚水,構成了這五十多天攀登的故事。登珠峯十萬步,每一步都算數。

——北大珠峯登山隊隊員 魏偉

5200米的珠峯大本營、5800米過渡營地、6500米前進營地、7028米的一號營地、7790米的二號營地、8300米的突擊營地,這些在8844米征程中散落的點被魏偉稱之爲“家”。家的故事關於溫暖,也關於痛苦和掙扎。

6500米的魔鬼營地集聚了最多的高反故事,來到這個營地的第一晚,夏凡夜半放歌,歌聲中還夾雜着沉重的喘息和頭疼的呻吟,身體已經累到無法動彈,卻進行了一場嘴巴的夢遊。

魏偉回憶,自己第一次到6500營地整整四晚沒有睡着,抱着帳篷裏的太陽能電池板數上面的小格子,至今都記得有108個格子,數了不止108遍,卻還是沒能睡着。

在適應的最後階段,登山隊要進行無氧衝擊7500米的挑戰,出發的那天卻剛好撞上了魏偉的生理期。

經過了6小時的艱難跋涉,以爲將要到達的魏偉發現還要爬上一個“L”型的直角冰壁,比體力更先崩潰的是心理。

嚮導對她說“如果放棄,下撤最少要7個小時才能回去,如果再堅持一把,1個小時之後就可以在7028營地喫麪了。”

魏偉看了看身後陡峭的冰壁,繼續慢慢向上蠕動,快天黑時終於到達了7028米營地。從冰天雪地回到營地的溫暖帳篷,迎接她的是隊員們人均一個的擁抱。

風與雪一點一點蠶食着我的體溫,我的手與腳如同垂死的病人般在僵硬與柔軟的邊界掙扎……

——北大珠峯登山隊隊員 郭佳明

攀登珠峯從來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爲了抵達8844米的高度,登山隊進行了三次實戰訓練,從6000m的卓木拉日康峯到珠峯北坳,再到山鷹社十五年來未曾觸及的8000米高度的卓奧友峯,終於做好了最後衝刺的準備。

珠峯北坳是隊員郭佳明遇到的第一次險情。郭佳明和隊友一起從5800m的過渡營地出發前往6500m的前進營地的當天早晨,天氣晴朗舒適,於是他“輕裝上陣”,沒有帶保暖的厚羽絨服。

然而中午天氣情況突變,衣物單薄的郭佳明體內熱量逐漸流失——他遭遇了失溫。人體在失溫的情況下,大腦、心、肺等核心區的器官溫度降低,十分危險。

郭佳明開始出現目光呆滯、手腳僵硬的反應,只能在隊友的幫助下拍打、暖熱,就這樣堅持走回營地。雪山環境下,失溫造成的重感冒成了“不治之症”,咳嗽和鼻涕與他相伴一直到了最後出山。

當再次回憶這驚險時刻,他的腦海中是西藏嚮導遞來的甜熱茶,和團隊的不拋棄、不放棄的扶持。

攀登珠峯不僅是一個體力活,同時也是一個技術活,而在技術方面尤爲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一套完整、優秀的裝備。

——北大珠峯登山隊隊員 陶炳學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山鷹社攀登珠峯的三大理念之一便是科學攀登,藉助科學的方法最大限度地保障登山隊員的安全。

裝備裝備負責人陶炳學,在攀登前期,蒐羅一衆運動品牌以尋得符合要求的裝備。

如宇航員服一般的連體羽絨服,可以包裹全身,保暖性極強;登山靴的總重量大約是3公斤,體積龐大,遠超普通的徒步鞋,防止高海拔條件下腳趾神經末梢被凍而失去知覺;

除了服裝鞋帽,還有包裹嚴實的巴拉克面罩、不舒服的氧氣面罩和氧氣瓶更爲特殊專業的裝備等等。

環境不會改變,解決之道在於改變自己。對於我們自己來說,做了這件小事,從此不僅能仰望遠方被染上金色的聖潔頂峯,也能坦然欣賞腳下不加修飾的粗獷的大地。

——北大珠峯登山隊隊員 夏凡

登山隊的另一個攀登理念是“綠色攀登”。翻開登山隊的隊記,無論是徒步拉練還是攀登珠峯的過程,環保行動貫穿始終。

山鷹社製作了一批掛在揹包上、可循環使用的環保袋,取名“順手一袋”,以便下山途中撿拾不可降解的垃圾。

珠峯攀登期間,過渡營地至前進營地10km的路程中,位於海拔6100米的各國登山者們經常休息的埡口周圍,有大量遺留的飲料瓶、易拉罐。在登山隊員們清理完畢後,他們用石塊堆砌起一口深度1米的井作爲臨時“垃圾站”。

後來再經過時,來往的登山者們自覺地把垃圾放入“垃圾站”,埡口周圍垃圾數量明顯減少,隊員們將裏的垃圾清理出來帶下山即可。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

——北大珠峯登山隊隊員 李進學

兼任登山隊攝影師的李進學,用他的鏡頭記錄下雪山的神韻。

讓他驚歎的是登頂前兩天,極寒的早晨讓起牀變得痛苦,但當他習慣性地把鏡頭伸出帳篷,從鏡頭中看到日出前色調偏冷、色彩極爲寧靜柔和的天空,這樣的景色,讓他起牀時的痛苦情緒都煙消雲散了。

北大精神,永在巔峯;團結起來,振興中華——這不僅是隊伍的口號,也是北大人代表青年向世界發出的最強音。

——北大珠峯登山隊隊員 趙萬榮

出發衝頂時的最低氣溫是零下27度,凌晨十二點,學生隊的隊長趙萬榮剛從營地出來,就對天氣有了一個直觀感覺:風吹得眼睛完全睜不開,裹着雪粒把上下眼睫毛粘在一起。

一面在忍受惡劣天氣,一面手腳並用去攀登近乎垂直的路線,走到山脊正上方一看,另一側是尼泊爾一側完全垂直的懸崖。

在黑暗中攀登了6小時後,登山隊員也終於迎來了久違的陽光。站在萬山之巔一覽衆山下的時候,那種壯闊景象帶來的震撼是無與倫比的。

2018年5月15日上午10時23分,北京大學珠峯登山隊成功登頂世界第一高峯——珠穆朗瑪峯。他們在頂峯緩緩摘下氧氣面罩,喊響了這次攀登的口號:北大精神,永在巔峯;團結起來,振興中華!

雖不能至

心嚮往之

這是一羣普通人的雪山夢

只要努力

每個人都可以登上

屬於自己的領域的頂峯

北大學子的登頂之路

是什麼樣的北大學子站上了世界之巔!

打call!爲你所不知道的北大登山隊

北大巔峯時刻|我們,在珠峯頂上

世界之巔!|北大登山隊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峯!

“最高”的校慶祝福 | 北大登山隊在珠峯給母校打call!

大本營速報!北大珠峯登山隊在前進營地展開攀登訓練

北大山鷹 | 下一站,珠峯!

視頻 | 8201米!北大登山隊成功登頂卓奧友峯

十一“最高”的生日祝福 | 北京大學登山隊今晨成功登頂卓奧友峯!

來源及圖片:微信公衆號“北大團委”、“北大新青年”、“北京大學”、“BTV新聞”

視頻:北大珠峯登山隊、北大團委、北大電視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