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ebhTACLZ8cMg\" img_width=\"300\" img_height=\"245\" alt=\"萧三:革命一生诗一生\" inline=\"0\"\u003E\u003Cp\u003E解放后,萧三作为新中国从事国际文化交流工作的官员,一次途经苏联去捷克斯洛伐克参加世界和平会议,苏联方面一直以为叶华是萧三夫人,当年为了通过国民党的地盘,也有点假离婚的味道,于是通知叶华与萧三见面,夫妻相见,旧情像火山喷涌而出。\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ebhGR2h15O5c\" img_width=\"500\" img_height=\"350\" alt=\"萧三:革命一生诗一生\" inline=\"0\"\u003E\u003Cp\u003E毛泽东得知萧三有一本专写华盛顿、林肯、彼得大帝等名人的书《世界英雄豪杰传》,十分高兴,前往借阅,萧三出身书香门第,笑嘻嘻地说:“书倒是有一本,但我借书给别人,向来是有点讲究的。

"\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6DRkgwJG7GlVq\" img_width=\"640\" img_height=\"103\" alt=\"萧三:革命一生诗一生\" inline=\"0\"\u003E\u003Cp\u003E与毛泽东同窗,和高尔基共事;为列宁护灵,由胡志明介绍入党;同邓小平办刊,当任弼时的老师;是国际歌的第一位中文译者,以笔名“埃米·萧”写的诗广泛流传国外,肖像曾悬挂在苏联东欧许多普通老百姓家。除了史沫特莱和斯诺,萧三是国内第一个将中国革命宣传到全世界的。他一生极富传奇色彩,胡乔木在《悼萧三同志》一文中说:“他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国际著名诗人,一位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为保卫世界和平促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的政治活动家和国际活动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中央指定他首次首个为毛泽东写传\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ebhG2CPcVZIm\" img_width=\"500\" img_height=\"317\" alt=\"萧三:革命一生诗一生\"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图为1939年毛主席和萧三在延安与红军小战士交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初秋时节,我到了萧三的出生地湘乡市梅桥镇桃坞塘:绵延起伏25里萧家冲,云蒸霞蔚,青山如墨。几经寻访,我见到了了解萧三家里情况的近90高龄的萧俭作老人。萧老回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本家萧三,1896年10月生,原名植蕃,字子暲,排行第三。其父萧岳英,从教于东山学堂。与萧子升(兄)、萧子凤(弟)俗称“萧氏三杰”,兄弟姊妹十人。闹革命后,萧三跟毛,子升跟蒋,子凤著学。娶的洋老婆,蓝眼睛黄头发,“文革”时见过。属破落的地主家庭,家并无根基。民国十六年春夏之交,我父亲和邻居王顶卿老人见过毛主席,毛从韶山来,穿长袍,握雨伞,背布包,到萧三家住了一晚,在凤尾屋水塘洗澡。毛主席和萧三召集当地农会,商量如何打土豪分田地,第二天就到25公里外的衡山白果调查考察湖南农民运动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毛泽东当年23天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宝贵的一天呆在湘乡,住萧三家,缘于何?我于《湘乡县志》、东山学校尘封的校史馆得到了答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东山学校原名东山精舍,东山书院,湖南省私立初级中学,1895年开始课士,废科举,兴新学,开湖南新式教育之先河,是当时的贵族学校。萧三父亲萧岳英思想进步,国学根底雄厚,在东山学堂教物理,深受学生爱戴。萧三受父亲影响,1907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该校。两年后,毛泽东于1909年考入该校。因韶山离湘乡较近,他外婆住湘乡唐家坨,毛泽东以外婆家为籍贯,考进本不收外县学生的东山学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毛泽东考入东山学堂不久,即同萧三及其兄萧子升都成了好友。后毛泽东在延安同斯诺谈话时念及同萧三的这段友谊:“我在东山高小学习时,平常总是穿一身破旧的衣衫,许多阔学生因此看不起我,可是在他们当中有两个是我的好同志,其中一个现在是作家。”毛泽东所说的“作家”指的是萧三。\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ebhGR2h15O5c\" img_width=\"500\" img_height=\"350\" alt=\"萧三:革命一生诗一生\" inline=\"0\"\u003E\u003Cp\u003E毛泽东得知萧三有一本专写华盛顿、林肯、彼得大帝等名人的书《世界英雄豪杰传》,十分高兴,前往借阅,萧三出身书香门第,笑嘻嘻地说:“书倒是有一本,但我借书给别人,向来是有点讲究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小弟愿意领教。”毛泽东谦恭地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的书有三种人不能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知是哪三种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无真才实学者不能借;庸庸小人者不借;三嘛,嘿嘿,我出联而不能对上者不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毛泽东微微一笑说:“小弟不敢自命才高博学,但阅书心切,请仁兄出一联如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萧三见毛泽东这么心切,便道:“我这书里讲的可都是英雄豪杰呀。你听着,上联是这样的:‘目旁是贵,瞆眼不会识贵人’。快对,快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毛泽东略一沉吟,从容答道:“我就冒昧对一联,并将此联赠仁兄。请听:“门内有才,‘闭门岂能纳才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萧三听罢,满脸羞得通红说∶“请恕小弟无礼,贤兄大才,愿为知己,地久天长!”说完,立即拿出书来,双手捧到毛泽东眼前。毛泽东双手接过书,连声道谢,握手大笑。从此,毛泽东与萧三成为了好朋友。他们常在一起散步,游玩,交谈学习心得,评论诗文,畅谈时事,无话不谈,诚挚相待,结下了深厚的同窗之谊。 \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ebhGkCUWy9yh\" img_width=\"407\" img_height=\"523\" alt=\"萧三:革命一生诗一生\" inline=\"0\"\u003E\u003Cp\u003E1911年夏,萧三同二哥子升一起考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毛泽东1913年也考入该校。同窗共砚,交往更加密切,他们常去杨昌济先生家聆听,先生的进步理念影响着他们。1916年夏,萧三从第一师范毕业了,先后分在黄氏族校和一师附小执教。这期间,与毛泽东联系更密切,思想更趋一致。1918年初,毛泽东与蔡和森、萧子升、萧三等在长沙创建“新民学会”,两人接触更加频繁。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萧三参加了示威游行。他还在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创刊号上发表散文诗《节孝坊》,提倡新文化,反对旧礼教。1925年,萧三专程到韶山会见在那里组织农民运动的毛泽东。1927年,萧三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他毅然站在毛泽东正确路线一边,坚决抵制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39年,萧三从莫斯科回到延安,见到了久别的毛泽东、邓小平等老战友。毛泽东邀请萧三到简朴的窑洞书房小坐,塞给他舍不得抽的香烟,开玩笑说:“姓萧的古来文学家很少,你要争气!”萧三不断地作诗写文章,新作问世送给毛泽东,请他指正。毛泽东欣然回信,勉励有加:“大作看了,感觉在战斗,现在需要战斗的作品,现在的生活也全部是战斗,盼望你更多作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42年至1946年,萧三聆听了毛泽东作的《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两篇演讲,出席了中央在延安杨家岭召开的文艺座谈会。萧三联系实际谈了看法,受中央的委托,萧三做了数场关于毛泽东的生平报告。1943年至1949年,由中央指定,萧三写出了《毛泽东同志传略》、《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等介绍毛泽东生平的著作,并翻译成英俄德日捷匈印等多种文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黑眼睛与蓝眼睛的深情凝望\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ebhH23bU4gIF\" img_width=\"491\" img_height=\"666\" alt=\"萧三:革命一生诗一生\" inline=\"0\"\u003E\u003Cp\u003E萧三知识渊博,学贯中西,精通俄英法德数种语言。他和陈乔年根据《国际歌》法文歌词原文,参照俄译词,经多次翻译、演唱、修正,首次把《国际歌》译成中文。他是著名国际诗人,诗人的浪漫,使他的婚姻充满了传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萧三18岁那年,正同毛泽东一起在长沙读书,父母为萧三找了一位名门闺秀,美丽端庄姑娘谭雪君让萧三一见倾心,家里为他俩举办了婚事。后来,萧三去法国勤工俭学,因妻子身孕行动不便,没带去法国。谭雪君不久去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回国后,萧三被李大钊领导的中共北方区委任命为共青团北方区执行委员会书记。工作中,他认识了由海参崴到中国的苏联姑娘瓦萨。此后,萧三由北方区调往上海,同周恩来、赵世炎共同筹划上海工人武装起义。起义失败后,萧三因病送苏联边修养边参加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组织同意萧三和瓦萨结婚并同赴海参崴。后来,两人理性地分手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与瓦萨分手后,萧三并没有回国,遵照中央的指示留苏工作。1938年,萧三到黑海疗养,与德国姑娘耶娃(后取中文名字叶华)相遇。当时,23岁的叶华是一位出色的摄影师,美丽纯朴,听说苏联人民有着崭新的思想和生活,怀着好奇来到苏联旅行。是时,萧三在苏联称作“埃米·萧”,是赫赫有名的“中国革命的歌手”,“苏维埃中国的诗人”,《国际文学》中文的主编,代表中国文联“左联”在苏联文联工作,与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等著名作家和诗人、社会名流常在一起,交往中,多才多艺、洒脱奔放的萧三赢得了叶华的芳心,叶华也因为这次奇特之旅爱上了萧三,爱上了中国。\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ebhHIDSiNdzb\" img_width=\"400\" img_height=\"447\" alt=\"萧三:革命一生诗一生\"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叶华嫁给萧三后,放弃了德国国籍,加入了苏联国籍。在萧三的帮助指导下,叶华学会了俄语、中文,阅读了许多马列著作。婚后,萧三按照中央和共产国际的指示回国工作,叶华带着孩子回到斯德哥尔摩她哥哥家中。年余后,经中央批准,叶华几经周折来到延安,当学校顾问,做些幼教工作,介绍苏联妇女儿童情况。毛泽东、朱德等曾一起在枣园设宴款待这位洋夫人,毛泽东当面表扬说:“叶华中国化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萧三到延安后,按照毛泽东的指示,负责文化领导工作。一天,来自浙江的甘露找到萧三,带来了妹妹萧昆的介绍信。甘露会声乐,会唱京剧,萧三引荐她到鲁艺学习。在公演的《花木兰》中,甘露扮花木兰演唱全本,她的演技精,扮相好,边区的群众都称她为“花木兰”。甘露的纯情,诗人的才情,21岁的“花木兰”和45岁的萧三在延河边苦苦相恋。甘露、叶华和萧三的情感戏愈演愈烈,无奈之下,还是甘露退让,到边区绥德去养蚕。叶华发现萧三和甘露的恋情后,一气之下,只身带着孩子历经艰险回到苏联。走之前,周恩来为萧三和叶华办了离婚手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叶华走后,甘露又回到了延安,住进了萧三的窑洞,举行了相当隆重的婚宴。当时的中共中央五大书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都参加了,毛泽东送了一条加厚的羊毛毯,对萧三说:“子暲啊,祝你和这个延安养蚕姑娘白头偕老!”\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ebhTACLZ8cMg\" img_width=\"300\" img_height=\"245\" alt=\"萧三:革命一生诗一生\" inline=\"0\"\u003E\u003Cp\u003E解放后,萧三作为新中国从事国际文化交流工作的官员,一次途经苏联去捷克斯洛伐克参加世界和平会议,苏联方面一直以为叶华是萧三夫人,当年为了通过国民党的地盘,也有点假离婚的味道,于是通知叶华与萧三见面,夫妻相见,旧情像火山喷涌而出。萧三当即决定带叶华母子三人回北京。两个女人再相见,甘露先是惊呆,但想到叶华远走苏联,孤儿寡母,不无内疚,善良开朗的甘露答应两家人和睦相处共同生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中国,甘露是萧三的合法妻子;在苏联,却只认叶华是萧三的合法妻子。因萧三经常要带夫人出外,考虑到工作的特殊性,考虑到中苏关系的特殊性,1950年9月由朱德代表组织召集萧三、甘露、叶华,宣布对萧三婚姻的决定,同意萧三与甘露离婚,与叶华结婚,萧三要兼顾好两个家庭。同时,对萧三感情多变过于浪漫的行为,给予口头警告处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自此,叶华与萧三重新开始了共同的人生旅程,风雨同舟,一起在“文革”中度过了七年狱中生活,陪伴萧三直到终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诗人,诗歌可比子弹和刺刀”\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ebhTUHcFJwC9\" img_width=\"410\" img_height=\"500\" alt=\"萧三:革命一生诗一生\" inline=\"0\"\u003E\u003Cp\u003E湘乡市梅桥镇桃坞塘凤尾屋堂,萧三的老家。宅前池塘,宅后有山。翠柏苍松,终年常绿。流水潺潺,不舍昼夜。莺歌婉转,鸠鸣声声。美丽的山麓花园,是凤凰歌唱的地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萧三从小受到家风的熏陶,以民歌为唱本,在父亲的启迪下吟诗作对。东山书院求学时一首《思亲》的诗,其中“更衣犹见折衣痕”之句,老师批道“孝子才人”。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为他后来登上国际文坛,成为国际著名诗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萧三在《我的宣言》中也是如此说:“我的诗诚哉是非常粗浅,只希望读下去,顺口顺眼。不敢说大众化和通俗化,但求其写出来,像人说话。如认为不能登大雅之堂,那我把他们贴在街上。假如是这形式和内容,读起来,听起来,比较好懂,我宁肯被开除诗人之列,将继续这样写这样唱。”萧三这一表白,充分体现了他执著的追求和诗人的高尚气质,以及其诗歌的风格。\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萧三的诗歌创作,多用新诗体裁,又不忘传统形式,两者灵活运用。1940年,萧三和柯仲平、胡乔木、贺敬之、郭小川、艾青、朱子奇等成立“延安诗社”,组织出版《新诗歌》,推举萧三写创刊词。“诗人,起来。现在这时节,不能贪取甜蜜的睡乡。莫忘了,千万战士的热血流在中原的沙场上。每个人都应该和他们在一道。你现在不能丢炸弹,动刀枪,——你应该写些诗歌给他们唱:诗人,诗歌可比子弹和刺刀。”\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ebhTl9NbC866\" img_width=\"500\" img_height=\"490\" alt=\"萧三:革命一生诗一生\" inline=\"0\"\u003E\u003Cp\u003E萧三曾经和任弼时等人代表中共莫斯科支部为列宁守灵护灵,他还写诗哀悼。“我们列宁主义者,来自革命的东方,加入百万人的洪流流向工会厅堂。我紧紧地贴在伟人的左脚旁,低头把那亲切的容颜来凝望。我的两行泪水滴在花丛中,最崇敬的人永远活在我心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萧三与同到莫斯科的胡志明多次会晤,他写诗追忆:“忆昔巴黎邂逅时,青年爱国凌云志。谈心话旧赤都日,方寸何曾忘故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写工人:“拿着锤子,钳子,斧头,刀,一面流汗,一面留神……我一锤锤碎了束缚我们的锁链,我一锹掀下了资本家那顶高礼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写农民:“一点点一滴滴的血汗,一朵朵一堆堆的棉花,通通归大地主,资本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萧三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官员,奔波于全国各地,辗转于世界各国,但他无限热爱家乡和关心家乡人民。1953年,他回到湘乡,特意去母校东山学校专程看望了师生,并挥毫题词:“旧地重游,无限留恋,大家努力,作毛主席的好同学,好学生。”后来,根据萧三与其兄长意愿,捐款建立“萧岳英奖学基金会”。湘乡东山学校百周年,耄耋之年的叶华夫人亦欣然赋诗:东山春秋富,湘江水长流;百年育英才,万树桃李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湘乡自古文运昌盛,萧三一生笔耕六十余载,是家乡、中国、乃至全世界知识分子的榜样!全体文艺工作者都要秉承萧三手中的笔,积极投身到火热的生活,为伟大的时代奉献出更多精品力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斯人长逝,睹物思人,一首《长相思》寄托家乡人民对极具传奇色彩的萧三的无限怀念: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em\u003E路遥遥,水迢迢,\u003C\u002Fem\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em\u003E赴法留苏学业超。云霞荡九霄。\u003C\u002Fem\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em\u003E菊花妍,正秋宵,\u003C\u002Fem\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em\u003E一代文豪榜上标。骚人香墨飘。\u003C\u002Fem\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选自《新湘评论》)\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SrpTD65Vik0Di\" img_width=\"631\" img_height=\"125\" alt=\"萧三:革命一生诗一生\" inline=\"0\"\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欢迎转发点赞\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转载请联系授权\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u003Cstrong\u003E本周热文 \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u003Cstrong\u003E毛泽东谈调查研究:\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这是比什么大学还要好的学校”\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u003Cp\u003E龙继红:“让每一个生命绽放独特魅力”\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li\u003E\u003Cp\u003E山沟沟出了个马克思主义史学家\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li\u003E\u003Cp\u003E百年薪火耀新程——纪念《湘江评论》创刊100周年\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li\u003E\u003Ch2\u003E从《湘江评论》到《新湘评论》——纪念《湘江评论》创刊100周年\u003C\u002Fh2\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u003Cp\u003E觉得不错!在看一下呗~\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527866398775758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