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E在新疆的最南端,南枕崑崙山,北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有一片美麗又脆弱的土地,它的名字叫策勒。策勒在維吾爾語中意爲紅棗,它有着“金玉之邦,瓜果之鄉”的稱號。說它脆弱,是因爲它被五大風口包圍,典型的內陸荒漠性氣候,年均降水僅35.5毫米,歷史上三次因風沙侵襲導致縣城搬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兩年前,劉風學作爲民航援疆幹部,從甘肅來到策勒。他曾告誡自己,要好好珍惜這有限的時光,不能虛度光陰,踏踏實實地爲這片美麗土地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鐵人熱血 激勵他勇赴邊疆\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劉風學1967年出生於甘肅華亭一個四面環山的小山村,沐浴着淳樸的鄉風和家風,艱苦的農村生活磨練了他喫苦耐勞的品質。2015年,劉風學48歲生日,以前沒有過生日習慣的他,被愛人和女兒瞞着準備了“本命年”生日驚喜。劉風學在開心之餘,忽然意識到,再過12年自己就要退休了。於是他默默告誡自己,要珍惜時間,做一些有意義的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機會悄然到來。2016年9月底,民航西北地區管理局安排劉風學參加了在黑龍江舉辦的紀檢監察干部培訓班。接到民航局選派幹部到新疆掛職的通知時,劉風學正好在參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劉風學深深地被鐵人王進喜“有條件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錚錚誓言和頑強拼搏、不怕犧牲的精神感動着。“當時我沒多想,也沒含糊,就報了名。我想,鐵人王進喜爲了國家利益連命都豁出去了,我們同樣作爲黨員,響應黨的號召到邊疆工作有何不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6年12月1日,時任民航甘肅監管局綜合處處長的劉風學被民航局選派到新疆和田地區策勒縣掛職,任策勒縣委常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初到策勒縣時,這裏給劉風學留下的第一印象,是街上幾乎看不到什麼銀行。“街上銀行數量比較少,說明這裏經濟發展的確還是比較滯後的。”地區偏遠,交通不便;氣候惡劣,乾燥缺水;漢族較少,語言不通。種種困難擺在了他的面前。“語言不通,工作缺思路、少方法,是我掛職初期面臨的突出問題,讓我很是着急。但我有一個好的習慣,就是不知就學,不懂就問,喜歡多寫、多記,多思考。正是這樣,我很快就與周圍幹部羣衆打成一片、融爲一體,情況越來越清楚,思路越來越清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面對困難,劉風學沒有絲毫氣餒,而是鼓起了幹勁兒。爲了迅速瞭解策勒縣,更好地投入到脫貧攻堅工作中,劉風學通過策勒縣委、縣政府下發的關於脫貧攻堅的文件、彙報材料、年鑑等史志材料,學習瞭解一手信息。與此同時,他集中利用近20天的時間,通過實地調研,先後走遍了策勒縣8個鄉鎮和一個街道辦事處,與駐村工作隊員、村兩委班子成員、“四老”人員代表進行座談,全面掌握最真實的情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腳踏實地 \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爲經濟發展打基礎\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按照策勒縣委常委領導班子工作分工,劉風學分管扶貧就業培訓工作,協調對接落實民航局幫扶項目。通過認真學習和走訪調查,劉風學深刻認識到了策勒縣的現狀和問題所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策勒縣作爲深度貧困縣,貧困面廣、線長、點多且散,特別是山區鄉村距離較遠、交通不便、環境惡劣、地形複雜,存在“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問題,脫貧成本高。一些山區鄉,特別是地處山區的恰哈鄉脫貧攻堅難度更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爲破難題、補短板,劉風學開始了日以繼夜的辛勤工作。易地扶貧搬遷是從根本上解決“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脫貧攻堅難題的有效途徑。爲了達到“搬得出、穩得住、有產業、可增收、能脫貧”的要求,劉風學深入各鄉鎮、村調研摸底覈實,確保了易地扶貧搬遷對象符合標準,做到精準到戶到人。2017年,組織易地搬遷389戶、1205人,2018年易地搬遷415戶、1840人。在此基礎上,打造了易地扶貧搬遷樣板規劃區——策勒縣小康新區,下轄兩個新村,其中一個新村已被冠名爲“民航新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橫亙在策勒縣經濟發展之路上的另一個問題,是基礎薄弱。“產業發展水平低,也缺乏穩定的銷售渠道,深加工跟不上,傳統優質的農副產品未能形成促進脫貧攻堅的產業支撐優勢,這就造成了老百姓的獲得感不強。”面對策勒縣的發展困境,劉風學看在眼裏,急在心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教育是產業發展的基礎。爲了抓好基礎設施建設,爲了能夠給策勒縣培養更多的人才,2017年8月,劉風學牽頭籌建了策勒縣勞動力市場,成立了策勒縣陽光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和勞務派遣公司,實現了培訓輸出一條龍運行模式。2018年12月,劉風學克服了時間緊、任務重、專業人才匱乏等重重困難,組織建成了可滿足12個專業、2000人脫產培訓的策勒縣農牧民培訓學校。截至目前,已完成6000餘人次的就業技能培訓任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爲不斷提升農牧民整體素質,劉風學充分利用2017年、2018年冬季農閒季節,組織開展了兩次策勒縣歷史上規模空前的“冬季攻勢”農牧民大培訓,先後統籌整合安排培訓資金2600餘萬元,培訓總人數53000餘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爲抓開發,不斷拓寬就業渠道,劉風學先後3次赴北京、天津、山東、四川、遼寧等地,加強與當地政府、企業對接,爲策勒縣開發就業崗位累計達4000個。同時開展招商引資活動,協調組織策勒縣與10家企業成功簽訂框架協議,邀請20家企業來考察,與6家企業確定勞務輸出事宜。其中,與深圳兆華科技有限公司簽訂的投資建廠協議,是目前和田地區引進規模最大,實力、影響力最強的項目,目前已有1000多人就業,未來可增至5000人,有望成爲和田地區最大的手機產業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精準發力 脫貧攻堅顯成效\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受自然條件等諸多因素的制約,策勒縣醫療、衛生、教育等社會事業發展滯後。一些脫貧戶剛過貧困線,底子薄、基礎差,存在返貧的風險。農牧民羣衆人均受教育年限少,存在語言障礙,缺乏一技之長,企業招工難與富餘勞動力就業難的問題並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策勒縣地處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腹地,乾旱少雨,水資源匱乏,人多地少,人均耕地1.2畝,要靠這一點有限的資源脫貧,難度之大可想而知。勞務輸出就業,就成爲策勒縣脫貧攻堅重要的渠道和抓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爲策勒縣脫貧攻堅副總指揮的劉風學,負責全縣勞務輸出就業培訓工作。他先後4次帶隊,對策勒籍務工經商人員進行走訪摸排、宣傳教育,全面協調解決困難問題。最終,順利完成了勞務輸出就業任務,有力地促進了脫貧攻堅工作。2017年,策勒縣勞務輸出61000人次,勞務輸出就業創收2.85億元;2018年勞務輸出62000人次,勞務輸出就業創收3.14億元,創歷史新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通過一系列工作,策勒縣精準扶貧取得了突出成效,完成了2017年5個深度貧困村、1188戶、9974人,以及2018年16個貧困村、2955戶、10311人的貧困人口退出貧困任務。“兩年來,民航局不斷加大對策勒縣脫貧攻堅的幫扶力度,在村級陣地項目建設、文化建設、困難學生資助、教師素質建設和醫療衛生隊伍建設等方面都給予了強有力的支持,作爲民航局選派的掛職幹部,我感到非常驕傲和自豪。”劉風學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爲了鞏固脫貧成果,劉風學組織調研組開展了對2019年計劃退出的45個深度貧困村缺項補項專題調研和2014~2017年度已退出的40個貧困村鞏固提升項目需求專題調研,最終形成《策勒縣2019年擬退出45個深度貧困村缺項補項及項目實施專題調研報告》《策勒縣2014—2017年已退出40個貧困村鞏固提升精準扶貧項目實施專題調研報告》,爲策勒縣委、縣政府2019年科學分析判斷脫貧攻堅形勢、科學決策部署提供了可靠依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兩年多的掛職經歷,時間緊、任務重、標準高、要求嚴、壓力大,劉風學也切實體會到了什麼是“五加二、白加黑”,什麼是“事不過夜”。同時,與家人聚少離多,也讓他時時感到心存愧疚。但是看到策勒縣的生活水平不斷改善,老百姓安居樂業,羣衆基礎不斷鞏固,劉風學深深感到自己再辛苦也值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自己一點一滴的成長進步,都離不開黨組織的關懷教育和培養。我曾默默下定決心,要用自己的辛勤工作來回報父母養育之恩,回報黨和國家的培養,堅定不移履行入黨誓言。這幾年的生活對我所產生的影響,都是滿滿的正能量,讓我對家國情懷有了更深刻、更切身的體會和理解。”回顧兩年扶貧掛職經歷,劉風學這麼總結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家是最小的國,國是最大的家。”如劉風學一般的民航人,在祖國的天南地北,用實際行動踐行着責任、使命與擔當。(《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記者王詩彧)\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529962994191617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