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一场围绕“如何优化民营经济营商环境”的讨论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着,这是《新京报》举办的两会经济策沙龙之问道民营经济活动。

沙龙吸引了金融机构、经济学者、民营企业代表等六十人到场参加。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刘世锦,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副主任陈清泰,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聂辉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以及来自华夏银行北京市分行、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网商银行的主要负责人作为嘉宾出席活动,并进行了相关发言。

活动现场,与会嘉宾从为民营企业减负、破解融资难题两个议题,探讨了民营企业做大做强过程中,如何不断优化民营经济的营商环境等问题。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刘世锦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副主任陈清泰分别围绕如何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表了主旨演讲,从鼓励所有企业公平竞争的角度给出了各自对于优化民营经济营商环境的独到见解与建议。

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黄新斌副行长出席沙龙,并作了题为“永葆初心、锤炼匠心、秉持诚心,坚定不移助力民营企业壮行”的主题发言。

黄新斌副行长表示,民营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力量,贡献不可磨灭。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是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途径,也是拓展业务新空间,捕捉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重要选择。在北京市分行成长发展的40年里,始终与民营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将服务民营经济、支持民营企业作为国有银行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作为中国银行在首都地区的服务窗口,北京市分行近三年来已为近3000家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各项表内外融资金额累计达1042亿元;民营企业客户遍及纺织、电子、农业、文化、互联网等20多个行业,在分行全部公司客户占比达70%,民营企业已成为北京市分行金融“输血”的重要客户群体。

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战略部署,践行总行党委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工作要求,充分发挥总分一体化发展优势,在优化授信政策、创新产品模式、提升服务质效等方面积极探索,出实招、出新招,通过“三个坚持”助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所谓“三个坚持”就是,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并重。发挥中行贸易金融业务优势,帮助企业解决海外融资难题,已累计为“走出去”民营企业提供贸易融资67亿美元;借助总行“全球中小企业跨境撮合平台”,带领百余家中小企业参与中美、中意、中欧等跨境对接活动,促成40余家中小企业与外方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坚持商行、投行并重。创新多元化服务模式,依托债券承分销、境外发债等商投行一体化服务,为民营企业拓宽直接融资渠道,累计帮助7家民营企业直接融入资金超过150亿元。坚持基础产品和创新服务并重。推出中小企业“信贷工厂”模式,设立SBU服务中心(即中小企业战略业务单元),采取流水线作业、标准化操作、无纸化审批,降低审贷门槛、缩短操作链条、提高审批效率。截至目前,累计为中小企业客户发放授信超过460亿元。创新推出中关村新模式、中银接力通宝等多项产品,打造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精准对接民营企业金融需求,提供融资支持。

为推动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黄新斌副行长也提出了看法:首先要在内部机制上不断完善优化,提升客户体验;其次要在业务方面不断推陈出新,打造爆款产品,依托北京市分行创新打造的“中银金融e链”平台为更多民营企业提供便利;第三要在服务质量上更加精益求精,以完善的客户营销服务体系、高素质专业化的客户经理队伍、健全的考核激励机制让客户感受到北京市分行的贴心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