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bf6d5355da7b4013ba9cc8d3f6f7524d\" img_width=\"500\" img_height=\"357\" alt=\"张伯苓:从私塾先生到南开中学校长\"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h1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执教严、王家馆\u003C\u002Fh1\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1898年创立的严氏家馆,顾名思义,主要是以教育严氏子弟为主,创办之初,规模很小,一共只有6个学生,其中智崇、智怡、智庸、智钟、智惺等5人都是严范孙的子侄辈,另外一位就是故人子弟陶孟和。\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de81d089577d4305bde0fba93f86b816\" img_width=\"500\" img_height=\"346\" alt=\"张伯苓:从私塾先生到南开中学校长\"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左为严修,右为张伯苓\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由于张伯苓在严氏家馆的教学方式受到社会好评,天津“八大家”之一的盐商“益德王”王奎章出面聘请张伯苓为王氏家馆的学生教授英文、数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张伯苓欣然接受聘任。

"\u003C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张伯苓在教育实践中得益于严范孙之处颇多,包括物质、资金和精神等诸多方面。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严范孙的大力支持和热情鼓励,张伯苓是无法成就他的教育事业的。\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bf6d5355da7b4013ba9cc8d3f6f7524d\" img_width=\"500\" img_height=\"357\" alt=\"张伯苓:从私塾先生到南开中学校长\"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h1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执教严、王家馆\u003C\u002Fh1\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1898年创立的严氏家馆,顾名思义,主要是以教育严氏子弟为主,创办之初,规模很小,一共只有6个学生,其中智崇、智怡、智庸、智钟、智惺等5人都是严范孙的子侄辈,另外一位就是故人子弟陶孟和。当时,严范孙聘请了两位家馆教师,一位是负责教授传统经文典籍的陶冲明,而张伯苓则主要负责讲授英文、算学、物理、化学等西方科学知识。考虑到学生们初识西学,张伯苓一开始选用的教材或者教授的内容都比较浅显。英文用的教材是《科学读本》(Scientific Reader)的小册子,语法另教;数学教几何、代数、三角,一直教到立体几何为止;物理则包括力学、光学、电磁学等内容。在授课过程中,张伯苓尽量按照自己亲身体验的新式教育方式组织教学,一反往日家塾教学的刻板与教条,不再让学生们坐在座位上摇头晃脑地死记硬背,而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加以吸收和理解。事实证明,张伯苓以循循善诱之方式将这些来自西方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做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de81d089577d4305bde0fba93f86b816\" img_width=\"500\" img_height=\"346\" alt=\"张伯苓:从私塾先生到南开中学校长\"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左为严修,右为张伯苓\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由于张伯苓在严氏家馆的教学方式受到社会好评,天津“八大家”之一的盐商“益德王”王奎章出面聘请张伯苓为王氏家馆的学生教授英文、数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张伯苓欣然接受聘任。从此,他上午在严氏家馆授课,下午到王氏家馆解惑,来往奔波,虽然忙碌,却也乐在其中。两个家馆的学生因为拥有同一位老师——张伯苓而变得关系非同一般。更为重要的是两个家馆联系得更为紧密了,可以说是呈现出跨家馆的“家庭学校”的雏形。\u003C\u002Fp\u003E\u003Ch1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东渡日本\u003C\u002Fh1\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义和团运动之后,清朝政府力行新政,在教育方面提出“兴学育才实为当务之急”的主张,通令各省大力举办新式学堂。在直隶地区,由于地方当局和社会力量的努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直隶地区新式教育的飞速发展,为严、王两家的家馆教育提升品质也带来了新的契机。两家家馆虽然在张伯苓的主持下日益发展,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如教材、课程、书籍等都无法再满足学生们的求知欲,甚至连很多简单的物理、化学实验都因为缺乏必要的设备而难以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张伯苓将目光投向了中国的近邻日本,想去日本借鉴一些办学的经验。\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光绪三十年(1904年)夏天,刚刚就任的严范孙和张伯苓一起,来到日本,花了2个多月的时间,实地考察了一些日本学校,如东京御茶水桥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高等工业学校、大冢町高等师范学校、弘文外塾、小石川幼稚园等10余处,观摩算术、理科、日语、写字、游戏、体操及教育学等课堂教学20多节,听文部省官员专题介绍10次,比较深入地了解了日本文部省的机构设置,教育管理制度和体制,征税法,各种学校的行政管理,教科书的编纂,课程安排、教员检定,学生入学年龄等涉及新式教育创立和发展的各种重要问题。8月,严范孙和张伯苓满载着在日本购买的科学仪器和书籍,回到天津。\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通过这次考察和访问,张伯苓对日本的认识和了解逐步加深,感触颇深,认定“欲救中国,须从教育入手。”\u003C\u002Fp\u003E\u003Ch1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艰难跋涉的南开中学\u003C\u002Fh1\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afd25fd2cf314b01b9d315c8e390d4b1\" img_width=\"500\" img_height=\"300\" alt=\"张伯苓:从私塾先生到南开中学校长\"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南开中学早期建筑东楼\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光绪三十年九月初九(1904年10月17日),在张伯苓等人的共同努力下,一所私立中学堂在严家的偏院正式成立。在严范孙、王奎章等人的支持和张伯苓的亲自主持下,私立中学堂很快就上了轨道,各方面逐步完善起来。1904年年底,按照严范孙的意见,张伯苓将学校更名为私立敬业中学堂,1905年底,按照政府的规定,学校名称必须表明它的资金来源和性质,所以“私立敬业中学堂”遂又更名为“私立第一中学堂”。宣统三年(1911年),直隶提学使傅增湘饬令把天津客籍学堂和长芦中学堂并入私立第一中学堂。因此,原本拨给这两所学堂的经费也一并拨过来。由于接受了公款,所以私立第一中学堂改名为公立南开中学堂。\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张伯苓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谋求发展。1915年,应中学毕业生之请求,张伯苓增设英语专科—班。次年,他又在南开设立高等师范班,拟以两年为期。这些尝试,都是为了给有志留学或从事教育工作的青年提供更好的深造机会,但是由于办学经费不足,难以维持,因此,英语专科及高等师范班成立不久,就半途而辍。张伯苓由此深感办教育的艰难,受此挫折,仍然没有动摇其关注学生前途和命运之心。\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1917年,张伯苓以为教育救国,急不容缓,既然中学已经建立起来,就要创办大学。之前虽曾两次试办过专门科和高等师范班,但因遇到重重困难而没有成功,但他下决心,要更进一步地研究如何创办大学教育的事情。为此,他启程去美国,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班,潜心学习和研究大学教学。\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1918年冬天,张伯苓回国之后,开始筹备大学部。关于学校的性质,张伯苓考虑再三,决定还是采取私立形式。(侯 杰 秦 方)\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526037544239155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