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bf6d5355da7b4013ba9cc8d3f6f7524d\" img_width=\"500\" img_height=\"357\" alt=\"張伯苓:從私塾先生到南開中學校長\"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h1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執教嚴、王家館\u003C\u002Fh1\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1898年創立的嚴氏家館,顧名思義,主要是以教育嚴氏子弟爲主,創辦之初,規模很小,一共只有6個學生,其中智崇、智怡、智庸、智鍾、智惺等5人都是嚴範孫的子侄輩,另外一位就是故人子弟陶孟和。\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de81d089577d4305bde0fba93f86b816\" img_width=\"500\" img_height=\"346\" alt=\"張伯苓:從私塾先生到南開中學校長\"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左爲嚴修,右爲張伯苓\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由於張伯苓在嚴氏家館的教學方式受到社會好評,天津“八大家”之一的鹽商“益德王”王奎章出面聘請張伯苓爲王氏家館的學生教授英文、數學等自然科學知識,張伯苓欣然接受聘任。

"\u003C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張伯苓在教育實踐中得益於嚴範孫之處頗多,包括物質、資金和精神等諸多方面。毫不誇張地說,沒有嚴範孫的大力支持和熱情鼓勵,張伯苓是無法成就他的教育事業的。\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bf6d5355da7b4013ba9cc8d3f6f7524d\" img_width=\"500\" img_height=\"357\" alt=\"張伯苓:從私塾先生到南開中學校長\"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h1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執教嚴、王家館\u003C\u002Fh1\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1898年創立的嚴氏家館,顧名思義,主要是以教育嚴氏子弟爲主,創辦之初,規模很小,一共只有6個學生,其中智崇、智怡、智庸、智鍾、智惺等5人都是嚴範孫的子侄輩,另外一位就是故人子弟陶孟和。當時,嚴範孫聘請了兩位家館教師,一位是負責教授傳統經文典籍的陶衝明,而張伯苓則主要負責講授英文、算學、物理、化學等西方科學知識。考慮到學生們初識西學,張伯苓一開始選用的教材或者教授的內容都比較淺顯。英文用的教材是《科學讀本》(Scientific Reader)的小冊子,語法另教;數學教幾何、代數、三角,一直教到立體幾何爲止;物理則包括力學、光學、電磁學等內容。在授課過程中,張伯苓儘量按照自己親身體驗的新式教育方式組織教學,一反往日家塾教學的刻板與教條,不再讓學生們坐在座位上搖頭晃腦地死記硬背,而是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加以吸收和理解。事實證明,張伯苓以循循善誘之方式將這些來自西方的科學知識傳授給學生的做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de81d089577d4305bde0fba93f86b816\" img_width=\"500\" img_height=\"346\" alt=\"張伯苓:從私塾先生到南開中學校長\"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左爲嚴修,右爲張伯苓\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由於張伯苓在嚴氏家館的教學方式受到社會好評,天津“八大家”之一的鹽商“益德王”王奎章出面聘請張伯苓爲王氏家館的學生教授英文、數學等自然科學知識,張伯苓欣然接受聘任。從此,他上午在嚴氏家館授課,下午到王氏家館解惑,來往奔波,雖然忙碌,卻也樂在其中。兩個家館的學生因爲擁有同一位老師——張伯苓而變得關係非同一般。更爲重要的是兩個家館聯繫得更爲緊密了,可以說是呈現出跨家館的“家庭學校”的雛形。\u003C\u002Fp\u003E\u003Ch1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東渡日本\u003C\u002Fh1\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義和團運動之後,清朝政府力行新政,在教育方面提出“興學育才實爲當務之急”的主張,通令各省大力舉辦新式學堂。在直隸地區,由於地方當局和社會力量的努力,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直隸地區新式教育的飛速發展,爲嚴、王兩家的家館教育提升品質也帶來了新的契機。兩家家館雖然在張伯苓的主持下日益發展,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明顯的問題,如教材、課程、書籍等都無法再滿足學生們的求知慾,甚至連很多簡單的物理、化學實驗都因爲缺乏必要的設備而難以進行。在這種情況下,張伯苓將目光投向了中國的近鄰日本,想去日本借鑑一些辦學的經驗。\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光緒三十年(1904年)夏天,剛剛就任的嚴範孫和張伯苓一起,來到日本,花了2個多月的時間,實地考察了一些日本學校,如東京御茶水橋高等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校、高等工業學校、大冢町高等師範學校、弘文外塾、小石川幼稚園等10餘處,觀摩算術、理科、日語、寫字、遊戲、體操及教育學等課堂教學20多節,聽文部省官員專題介紹10次,比較深入地瞭解了日本文部省的機構設置,教育管理制度和體制,徵稅法,各種學校的行政管理,教科書的編纂,課程安排、教員檢定,學生入學年齡等涉及新式教育創立和發展的各種重要問題。8月,嚴範孫和張伯苓滿載着在日本購買的科學儀器和書籍,回到天津。\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通過這次考察和訪問,張伯苓對日本的認識和了解逐步加深,感觸頗深,認定“欲救中國,須從教育入手。”\u003C\u002Fp\u003E\u003Ch1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艱難跋涉的南開中學\u003C\u002Fh1\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afd25fd2cf314b01b9d315c8e390d4b1\" img_width=\"500\" img_height=\"300\" alt=\"張伯苓:從私塾先生到南開中學校長\"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南開中學早期建築東樓\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光緒三十年九月初九(1904年10月17日),在張伯苓等人的共同努力下,一所私立中學堂在嚴家的偏院正式成立。在嚴範孫、王奎章等人的支持和張伯苓的親自主持下,私立中學堂很快就上了軌道,各方面逐步完善起來。1904年年底,按照嚴範孫的意見,張伯苓將學校更名爲私立敬業中學堂,1905年底,按照政府的規定,學校名稱必須表明它的資金來源和性質,所以“私立敬業中學堂”遂又更名爲“私立第一中學堂”。宣統三年(1911年),直隸提學使傅增湘飭令把天津客籍學堂和長蘆中學堂併入私立第一中學堂。因此,原本撥給這兩所學堂的經費也一併撥過來。由於接受了公款,所以私立第一中學堂改名爲公立南開中學堂。\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爲了滿足學生的需要,張伯苓還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謀求發展。1915年,應中學畢業生之請求,張伯苓增設英語專科—班。次年,他又在南開設立高等師範班,擬以兩年爲期。這些嘗試,都是爲了給有志留學或從事教育工作的青年提供更好的深造機會,但是由於辦學經費不足,難以維持,因此,英語專科及高等師範班成立不久,就半途而輟。張伯苓由此深感辦教育的艱難,受此挫折,仍然沒有動搖其關注學生前途和命運之心。\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1917年,張伯苓以爲教育救國,急不容緩,既然中學已經建立起來,就要創辦大學。之前雖曾兩次試辦過專門科和高等師範班,但因遇到重重困難而沒有成功,但他下決心,要更進一步地研究如何創辦大學教育的事情。爲此,他啓程去美國,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班,潛心學習和研究大學教學。\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1918年冬天,張伯苓回國之後,開始籌備大學部。關於學校的性質,張伯苓考慮再三,決定還是採取私立形式。(侯 傑 秦 方)\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526037544239155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