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是属于奋斗者的时代。

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这一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用奋斗书写人生芳华的南京中医药大学吴承玉教授。

吴承玉

南京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江苏省重点学科中医诊断学学科和学术带头人,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江苏省教学名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诊断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名誉顾问,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导师,江苏省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导师,2017江苏省十大中华文化人物。

“我们头天晚上从外省赶来,今天一大早就来排队,吴教授的号已经挂满了,能不能再加个号?”

“吴教授,您太神了,上周的药吃完一点都不咳了。我家先生肠胃不好,今天也带过来,您能给调调么?”

如此等等问题,充溢着整个诊室。宽敞的候诊大厅,因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求诊患者显得满满当当,这是周末的玉承堂国医馆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

周末?是的,你没有听错。周末是大多数人休闲放松的时光,却是吴承玉最忙碌的时刻——周五下午、周六全天门诊,周日还要和学生们开展学术研讨、著书立说、指导研究生论文的撰写与临床实践等,这是年逾花甲的吴承玉的周末日程。

吴承玉常常跟学生们说起《临证指南医案•华序》中的名言:“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阐发蕴奥,聿著方书,此其立言也。一艺而三善咸备,医道之有关于世,岂不重且大耶?”

吴承玉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深受祖父吴考槃先生熏陶,禀承吴老“继往圣之绝学,振华夏之医脉”的医道精神,自1977年毕业留校从事中医诊断学的教学、临床、科研工作至今,她一直坚守在讲台之上和病患身边。

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

作为一名教师,吴承玉培养中医栋梁之材认真负责,重视言传,更重视身教,为人师表,以言行垂范,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操守。

因长期承担中医诊断学教学任务,吴承玉对陈旧的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深感枯燥乏味。吴承玉决心改变这种状态,她在全国率先建成中医诊断数字化实验室,首创远程临床实训系统。2016年初,吴承玉创建“玉承堂”中医门诊部,拿出了自己多年的积蓄,花费40余万元构建了与学校仙林校区实验室通过互联网连接的远程临床实训系统工作室。工作室可以提供吴承玉及其团队的临床案例,并支持中医诊断学远程实训教学。通过实时视频传输和典型病案库的建立,这一远程临床实训系统真实再现了临床病史采集、望闻问切综合运用、辨证思维、处方用药的全过程,弥补了学生临床少、实践少的缺憾。两年多来,工作室实训学生已达千余人次。痛心于中医界众多名老中医经验濒临失传的危机,吴承玉还建立了中医传承中心,投入高清录播系统,用影像录制、资料收集的方式传承名老中医的经验精髓以启迪后人。玉承堂作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基地,通过实地与远程示教学生、服务病人的功能,为中医学子及青年教师的临床、教学、科研提供平台,为中医事业传承培养优秀人才。

吴承玉培养了4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对学生,她既在人品上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又在学问上倾囊相授、毫无保留,在生活上更将学生看作自己的孩子,关怀爱护、常加开导。2008年汶川地震,有一名研究生家乡在汶川附近,吴承玉立刻嘱咐他尽快将亲属接至南京,并帮助他安顿老幼,给予经济资助。有学生家人生病,她也尽力帮助他们求医问药,以取得最佳治疗效果。学生与吴承玉相处愉悦,每逢年节,学生们团聚在她身边,师生联欢,其乐融融。吴承玉常说,这是她最快乐的时刻。这种师生感情,也是中医传承繁衍的精神纽带。

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

吴承玉一直勤于临床,为提高临床疗效,她深入研究中医经典,积极挖掘其中的实践价值,兼汇百家之长,并在临床中反复揣摩、整理和思考,总结出大量宝贵的临证思路和实用方药,在疑难病症的诊疗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在诊疗过程中,吴承玉力求细心善待每一位病人,考虑到病人的经济状况,她常选择价格低廉的药物;遇到有病人因费用问题面临停药,吴承玉多次免费送药,资助他们度过难关。有一位老军人在治疗取得良好疗效时流下了感动的热泪,并执意要向吴承玉行一个军礼以表谢意。

长期以来,吴承玉对肿瘤病、风湿病、代谢病、脾胃病、妇科疾病等疑难病证的诊治研究颇深,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她发明研制的新药获国家专利证书,“肺癌新药龙七胶囊研制与产业化”研究获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经费资助,她作为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填补了抗癌复方中药药效研究的空白。“龙七胶囊”2005年获肿瘤治疗药物临床试验批件,目前已完成ⅡA、B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Ⅲ期临床试验。

阐发蕴奥,聿著方书,此其立言也

在长期的教学、科研、临床实践中,吴承玉发现历代医家形成的多种辨证方法各自为政,不尽全面,未能形成完整统一的体系,给临床应用带来较大的困惑。因此,她率领团队在参阅大量中医基础理论文献、整理古今医案文献及临床病案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具有系统性、发展性、特异性和稳定性的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辨证系统,以中医整体观为指导、以五脏系统为病位核心、按病性分类立证、以规范化原则体现出证的基本特性,确定证的诊断标准,实现了辨证规律的源头创新。她的相关研究成果已编入“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与精编教材《中医诊断学》、“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中医学基础》中。她主编《中医藏象学》(第3版)专著,在中文核心期刊以专栏刊登藏象辨证系列论文6篇,在国内外杂志发表相关研究论文百余篇;另有主编专著《中医藏象辨证学》获得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于2018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被誉为“中医诊断学的里程碑式著作”。

多年来,吴承玉以传承、弘扬祖国医学为己任,以救死扶伤、仁术济世为己志,以医道昭彰、天下无病为己愿,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无论是教学还是临床,总是力求尽善尽美。吴承玉这种至勤至谨的精神,影响了身边的每一位同事和学生,树立了在奋斗中绽放风采的新时代巾帼榜样。

供稿 | 基础医学院

审核 | 唐德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