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校外培训”再度成为代表委员讨论的热词,纷纷建言献计促使校外培训降温。

“居家型补课是对国务院、教育部治理培训机构的一种阳奉阴违的应对,必须尽快治理。”全国人大代表、重庆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今年带来了《关于相关职能部门加快落实治理校外培训机构的建议》。

3月8日,刘希娅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以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整治校外培训机构初见成效,但在治理中也出现了在职教师居家补课等新乱象。“校外培训乱象还需要持续加大力度整治。尤其是在职公办教师、学校暗箱与补习机构合作,控制招生环节,或公办教师有偿家教,破坏教育生态,这些问题不可忽视。”

对于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周洪宇告诉南都记者,应通过发布权威报告来驱逐“劣币”,而不能让“劣币”驱逐“良币”。他认为,在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中,政府的角色是督导,评价工作最好交给第三方。

2018年,南都记者分别在广西南宁和湖北武汉调查发现校外培训机构诸多乱象。教育部数据显示,截至当年底,全国共摸排校外培训机构40.1万所,存在问题机构27.3万所,已完成整改27.0万所,完成整改率98.9%。

代表建言规范校外培训:重视治理中的新乱象,用权威报告驱逐劣币校外培训乱象频发

“家长的口袋空了,学生的负担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乱了。”在2018年的全国两会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亮剑“校外培训热”。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对准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成为教育领域的重点任务。

2018年2月,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要求治理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有安全隐患、无证无照、"应试"倾向、超纲教学”等6类突出问题。

然而,高压之下的校外培训并未“降温”。

2018年7月,南都记者对南宁市多家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进行调查发现,仍旧乱象层出:奥数培训生意依旧火爆,各种学科培训中的“抢学拔高”、“强化应试”等现象突出,不少培训机构主打在职教师授课,还存在居民楼内办班无证无照、不到20平米住6人等现象。

一个月后,国务院办公厅于2018年8月22日下发《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为校外培训发展再上“紧箍咒”。此次对办学硬件设施、师资、分支机构审批方面提出更加规范的要求,规定同一培训时段内生均面积不低于3平方米、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晚上8点半、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等。

在国家大力整治校外培训机构的背景下,南都记者于2018年9月再对武汉市多家校外培训机构进行走访调查,发现违规培训仍然存在:“衔接班”提前教学,小学五年级便可上初一课程,培训班晚上补习超11点,有学生留堂6小时,还存在在职老师更名授课、居民楼办班无证无照的乱象。

代表建言规范校外培训:重视治理中的新乱象,用权威报告驱逐劣币全国人大代表、重庆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刘希娅持续关注校外培训。她表示,2018以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一起印发了多份整治校外培训机构的文件,全国各地区摸底排查、规范整顿,初见成效。但许多关键性、根本性问题并未得到解决,且治理过程中出现了部分新的乱象。

通过走访调研,刘希娅发现,培训机构与学校招生挂钩方式从“地上”转为“地下”,居家型补课发展迅猛,具有隐蔽性;前期清查中合格的补习机构虽硬件达标,但在教育理念、教学策略方面依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培训机构参与小升初招生录取现象,未得到根本改观;缺乏对培训机构环境师资条件设置的具体要求。

各地开启专项整治行动

教育部今年1月汇总的各地数据显示,北京、天津、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等20多个省区市存在问题的机构已基本完成整改。为防止数据造假,教育部要求26个省份进行交叉核对,并派多个工作组分赴多地进行“回头看”。

自四部门联合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后,各地各部门举措不断。广东、北京、河北、安徽、江苏、海南、湖南、福建、山东、安徽、河南等地均已发布相关政策。

其中,北京建立完善了全市校外培训机构服务管理平台,提出教育机构办学场所的建筑面积应大于300平方米(不含300平方米),给教育机构的办学场所设下了硬性门槛。

代表建言规范校外培训:重视治理中的新乱象,用权威报告驱逐劣币

广东省由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民政厅、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共同制订了《民办培训机构的设置标准》,申请举办培训机构场所的建筑面积应不少于二百平方米,其中培训用房建筑面积不少于三分之二。

江苏提出,青少年宫、线上教育机构、社区教育机构、学生托管服务机构等13种机构,未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不得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学科培训,进一步加强了校外培训机构的准入管理。

河北进一步规范细化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管理,并将面向中小学生举办的学科培训、艺术培训、体育培训、科技普及等各类形式的非学历文化教育培训机构,统称为“校外培训机构”,这意味着素质教育类的培训机构也被纳入规范范围。

在租房办培训机构租赁期限方面,各地的规定也有所不同,从3年到4年均有。

教育部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摸排校外培训机构40.1万所,存在问题机构27.3万所,已完成整改27.0万所,完成整改率98.9%。

在1月通报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改基本完成的同时,教育部新闻办微信公众号还通报了六个省份的整改经验。河北省的组织督察组进行督查指导;山西省重点抓好了数据报送及数据核对工作;江西省畅通举报渠道并及时更新数据;山东省健全了工作台账制度;四川省加强上报数据的审核和前后对比对;贵州省建立了月例会制度,每月组织校外培训机构业务培训。

建议细化培训机构行业标准

持续关注校外培训治理的刘希娅告诉南都记者,居家补课大部分资质不符合要求,培训场所具有极大安全隐患和隐蔽性,难以发现和治理,且从事居家型补课的主要为在职教师,严重违反师德师风要求,必须尽快治理。

她建议,联合民政、公安等部门,加大对居家型培训机构的排查清理取缔。“居家补课现象不但违背了上级治理培训机构的要求,而且助长了学校教师有偿补课、课内不讲课后讲等严重违反师德师风的行为,严重破坏教育公平,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要严肃查处,一经发现参与居家补课的在职学校教师,应立即给予开除处分,同时工商部门对参与组织居家补课的培训机构取缔其培训资格。”

刘希娅还建议,加强对培训机构培训内容、方式、时间的监管,如发现培训机构进行超纲教学等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的现象,工商部门要吊销其营业执照,取消办学资格;如果发现培训机构与各中学升学考试挂钩,教育主管部门对相应学校负责人进行免职等处理。

刘希娅提出,可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细化培训机构行业标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联合消防、城管等部门,对本地区中小学课外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硬件要求进一步细化明确。参考对公办学校采光标准、师生配比、休息场地等方面的要求,制定明确的培训机构硬件标准,确保学生身心健康。

2018年,周洪宇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曾建议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建立红黑榜。今年他告诉南都记者,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中,应通过发布权威报告来驱逐“劣币”,而不能让“劣币”驱逐“良币”。他认为,在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中,政府的角色是督导,评价工作最好交给第三方。

采写:南都记者 刘苗 张雅婷 唐孜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