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9aaaca789d9c4d288aa9ed063ffe05be\" img_width=\"300\" img_height=\"400\" alt=\"诗意地耕耘在教育大地上——我眼中的李吉林老师\"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朱永新按:这是2014年李吉林老师邀请我去南通参加她的教育思想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万万没有想到,五年之后,敬爱的李老师已经离开了我们,离开了热爱的教育与孩子们。我想,天堂里也应该有她钟爱的事业和孩子们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0年,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诗人教育家李吉林》。我在文章中说,不仅情境教育是一首诗,李吉林老师本人也是一首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李老师带领的情境教育是我们新教育的榜样。情境教育已经研究了35年,已经成长为风华正茂的青年才俊。而我们的新教育实验研究才13年,只是一个翩翩少年郎,与李老师的情境教育研究还差一大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同样的,李老师也是我的榜样。诗人是不老的。作为诗人的李吉林老师,自然也是不老的。一晃三年,我的头上添了许多白发,而李吉林老师依然年轻,她的笑容仍然如孩童那样天真灿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对诗意地耕耘着情境教育已经35年的李吉林老师,我概括为五句话:李老师是苏派教育的旗帜,是教育大家的典范,是教育实验的奇迹,是终身学习的楷模,是新教育人的良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一,李老师是苏派教育的旗帜。不仅南通,整个江苏从古至今就是教育的重镇,远的不说,从宋代开始胡瑗“苏湖教学法”,开创了分科教学的先河,到了明代“泰州学派”的王艮,注重口传心授,到了清代的顾炎武、金石之用的思想,影响了江苏乃至中国的教育,到近现代张謇在师范教育、特殊教育等中国开拓性的领域,陶行知叶圣陶,当代斯霞老师爱的教育、邱秀华的尝试教育。这些都在苏派教育上做了许多文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南学的清简,太湖水的灵动,石头城的厚实和苏州园林的精致,“清简、灵动、精致、厚实”这四个词,应该说的确是整个苏派教育思想的重要特征,这个特征在李老师身上体现得非常清晰。既清新简约,又充满灵气,同时打磨得精细雅致,而且基础厚实,在李老师的情境教学思想里面,在她的教学实践中,非常深刻地体现了这个特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二,李老师是教育大家的典范。什么叫“大家”?我觉得真正的教育大家第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他是儿童。不仅看上去儿童,事实上本身就是儿童。所以李老师尽管已经过了70岁,但是你看她绝不是古稀之年的心态,她自己也说我就是个“长大的儿童”。所以只有拥有一颗儿童的心,她根本不需要去选择和孩子交往的方式,因为她一个眼神、她一个姿态、她一句话语,都是儿童的方式。蒙台梭利讲“儿童是成人之父”,这句话有着非常深刻的道理。所以我觉得真正的教育家,她是拥有一颗童心的,她是天真的、灵动的。这也是教育的一个很高的境界。这是学不会的。这是教育家长期的修炼,甚至有时候是与生俱来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家的第二个特征是真正的大家总是扎根于田野,生长于田野,关注着田野的人。所以无论是像李老师一样从教师里走出来,还是像陶行知先生从书房里走出来,他从哪里走出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具有这种情怀,是不是真正的关注田野,是不是对田野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我觉得这是大家的品质。我们有一些从教师里走出来的人,事实上并没有田野的情感。我看过太多的特级教师,评上了特级教师就再也不教书了,评上了特级教师就再也不理孩子了,评上了特级教师就忙着写自己的著作、发表自己的高论了,那不可能成为大家。我也看到很多的学者,写了太多的著作,但是他也不关注田野了,只关注他去领奖、拿项目,那也不是大家。所以真正的大家,他是拥有田野的精神、田野的情怀的。他不仅仅目光始终关注着田野,他的身子也始终扎在田野,所以我觉得这是大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家的第三个特征是大家要有思想。他必须有自己的观点,有教育的理论,有自己的教学模式,把自己的经验能够上升到理论,上升到可以推广、可以复制、可以学习的境界和水平。李老师也做到了。她从教学里探索,一步步成长,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情境教育的理论。这就是教育大家的风范。所以真正的大家不容易。前一段时间我看中国教育学会的秘书长发的一条微博,他说要加速培养教育家。我说,教育家不能加速培养,加速培养不出来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三,李老师是教育实验的奇迹。中国的教育实验从二三十年代正式开始。那时就有一批教育家开始进行他们的教育探索。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总有这样一批知识分子开始走向田头、地间。像黄元培先生到昆山的徐公桥,进行他的职业教育实验;陶行知先生到晓庄进行他的新教育实验;梁漱溟先生到山东的镇坪去进行他的乡村教育实验。很遗憾的是,他们的实验都没有很长。因为那个时候不像我们今天这么幸福。那时社会动荡不安,中国现代的这些教育改革都由于动乱没有延续下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么现在的和平年代,我们的实验就能够正常做下去吗?我们中国教育实验有多少是超过十年的?有多少是超过二十年的?有多少是超过三十年的?其实屈指可数。在和平年代,能够长期静心坚守于教育改革和实验的,也不多见。我发起的新教育迄今做了13年,有人就说你们不简单,坚持了那么久。可李老师从78年开始投身教育改革,一直坚守到今天,坚持35年,当然更不容易。李老师不仅仅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批教育改革、教育实验的弄潮儿,她也是不断地能够超越自己,不断地能够战胜自己的一个典范。35年来,她一直围绕着“儿童快乐高效学习全面发展”这个主旋律,坚持改革创新,谱写了“为儿童学好母语——探索情境教学”,“为儿童学好各科——拓展情境教育”,“为更多的孩子获益——构建情境课程”的三部曲。35年来,她从来没有停止过她的探索的步伐,不断地在超越自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么,这35年来,李老师又是如何坚持她的情境教育实验的呢?这里我要讲一个细节,是我看到一个网友写的故事,特别感动。她说,2009年的8月22号本来预定是看李老师的录像课,但李老师没有让大家看录像,说她亲自来讲。原定讲40分钟,但李老师从3点半一直讲到4点50,讲了整整80分钟,讲到忘情的地方离了话筒,到黑板上演示她的授课的过程。网友说:“这位老人,看上去哪像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分明就是一位精力旺盛的学者。”而且为了给他们演示上好情境教育课,使课堂变得简便易行、讲求实效,李老师在课堂里给大家哼起了自编的“萤火虫”儿歌,给他们画起了大海,给他们剪起了白帆,给他们折起了纸船。下面的年青教师都很惊讶于李老师的才思敏捷。李老师说:“不要以为情境教育有多复杂,它的背景应该就是粗略的。”所有的年青老师都很难相信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我觉得从这个细节,从对课堂这样的专注、热爱,从对教育这样的情怀、追寻,是情境教育能够不断拓展、不断受到一线老师赞扬、得到相关学者肯定,同时也是它富有生命力的重要原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四,李老师是终身学习的楷模。李老师特别善于学习。我记得90年代末我到苏州做副市长的时候,我曾经想挖李老师到苏州去工作,跟她专门谈把情境教育研究所搬到苏州,李老师当时就说:“我很乐意来向你学习。”虽然因为种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李老师对家乡的留恋,“挖人”没有成功,但李老师的谦逊好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在各种场合遇到,李老师也不止一次地说:“如果年轻一些,我就做你的学生去了。”这么一位教育大家,这么一位受到一线老师们敬爱的教育家,不断地放下自己的身段,不断地去学习,不仅她的言行让人感动,她的精神更应该成为我们的楷模。而且不止是我,包括我见到的很多学者,比如朱小蔓老师、顾明远老师,都一致认为李老师非常谦恭,非常尊重有学问的人,非常善于学习,随时把自己看成学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李老师事实上一直是在学习,我想,情境教育本身也是一个学习的结果。无论是从外语情景教学得到的启示,还是中国古代关于情境的学说,李老师始终在孜孜不倦地学着。但她不是把别人的学说拿来简单地翻用,而是本身就在进行一种新的创造。所以她能够从情境教学起步,一直到情境教育实验的研究,再到情境教育理论的构建,包括最近她还在从学习科学的角度来重新发现、重新解释、继续探索情境教育,比如最新的一期《教育研究》杂志中,我看到她新写的一篇从学习科学的角度来开展情境教育的文章。这样的不断学习,导致了她在不断超越自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后,李老师是我们新教育人的良师。李老师跟新教育有着不解之缘。2003年,我们新教育实验第一次开课题会,曾经邀请李老师参加。她临时生病没有去成,但写了一封很长的信,祝贺新教育的开题。2010年7月,我们在河北石家庄召开新教育实验第10届研讨会,李老师也答应参加,后来虽然因故没有来成,但她专门拍摄了视频,托人带到会场播放,为大会做了致辞,现场20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新教育老师,通过视频感受到了教育家的激情和风采。李老师在视频里说道:“新教育鲜明地提出了幸福完整,是击中当代教育的时弊。事实已经暴露得很充分,教育的不完整酿造了受教育者的不幸和悲剧,正是教育的不完整成为国家一直想推进的素质教育的极大阻碍。因此,我禁不住要鼓呼赞美新教育,她是解放学生,解放老师的教育,是真正的新教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知道,李老师是在鼓励我们去开拓一条中国素质教育的新路。应该说李老师不仅鼓励我们,而且她一直在参与我们的一些工作,比如一起编写新教育的一些儿童读本,一起为推动儿童的阅读进行着努力。在新教育走过的13年历程中,李老师不仅仅对新教育热切关注,而且热心参与,情境教育和新教育也一起成为了中国教育的风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然和情境教育相比,新教育还是小弟弟。一个是13岁的少年,一个是35岁的青年,新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相信,到新教育35年的时候,李老师还很年青;到新教育35年的时候,一定要努力超过今天的情境教育。因为,长江后浪推前浪,应该成为时代发展的规律,人类进步的必然,如果我们没能超越,那只能说明我们接下来的二十几年的路没有走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我更加希望,情境教育也好,新教育也好,不是35年,而是350年,不断自我创新,是一个百年不倒的老店。我希望,所有成功的教育实验的成果、思想、智慧,能够滋养着我们的孩子,滋润着我们的教育,使教育能够真正强大,让我们中国人真正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让我们和李老师一起,和所有教育人一起,为了那一天而共同努力。\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550385167322369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