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網]

說起爆米花這種小喫,它與我國的“春龍節”有關。農曆二月初二,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春龍節”。據史載,此節令最早源自古代的“春社”,南宋時期達到極致,元、明後漸衰。古人往往又把對豐收的期望與天神糾纏在一起,形成祭祀與慶祝民俗,彰顯出節令氣氛。在老北京民間,農曆二月初二這一天被傳說是“龍抬頭之日”,寓意着春回大地,萬物開始復甦。

農曆二月二習俗有哪些 二月二是節日嗎有什麼含義?

爆米花

“二月二龍抬頭”的形成,除了中國先民對龍的崇拜之外,實際上還與自然天象及地理環境密切相關。我國北方地區乾旱少雨,地表水資源短缺。由於龍在我國古代文化中被視爲地位顯赫的神,是祥瑞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因此,人們祈雨的心理便折射到日常信仰當中,逐漸形成了“二月二,龍抬頭”的美好願望,迷信龍王爺能夠賜福人間,新年能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二月二,老北京人在喫食上也有不少講:如喫薄餅卷豆芽菜或醬肘肉、盒子菜意爲迎春,喫餃子爲喫龍耳,喫麪條爲喫龍鬚,喫米飯爲喫龍子,其都有吉利和迎春之意。在舊京許多的小喫中,最讓孩子們感興趣的食品就是香甜可口的爆米花了。

據民間傳說,武則天做了女皇帝,玉皇大帝非常惱怒,命龍王不得降雨。但龍王不忍乾旱給百姓帶來災難,便偷偷爲人間降了甘露。玉帝大怒將龍王壓于山下受刑,下旨只有待到“金豆開花”時龍王才能得救。後來,到了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便把黃澄澄的苞米豆崩成“花”,使龍王得了救,重掌風雨。以前北京常有一些走街串巷、挑着崩爆米花專用工具的從事此營生者。一斤玉米粒裝到從業者的鐵製容器裏,經過柴火加熱後,便可崩出一臉盆潔白又綿軟的大米花。這種香甜可口的小喫,它的香味飄在很多人的童年記憶裏。

賣豌豆黃的

豌豆黃是北京的一種傳統小喫,也是春季頗受人們歡迎的應時佳品。

記得兒時,每逢春天,街巷中常可見到賣碗豆黃的小販。他們推着獨輪車,車上放着厚布遮蓋的砂瞽子,裏面盛着豌豆黃。他們邊走邊吆喝;“買豌豆黃來,大塊的給!”小販根據顧客買的多少來決定售賣方式:買的多就上秤約,買的少則用小長刀切成塊出售。

民間版本的豌豆黃只需把白豌豆去皮後加水煮爛,再放入適量白糖和石膏水攪勻放入大砂瞽子裏冷卻成砣,待賣時摳出來切成塊出售就行了。這種豌豆黃喫到嘴裏雖然也很利口,但其風味比起當時供應宮廷的就有些遜色了——宮廷用的是上等白豌豆,要經過精選剔出癟豆和雜質、過蘿、清洗沉澱悶爛,加入白糖、桂花攪勻,冷卻成砣再切塊喫。這種小喫色味俱佳、口感細膩、入口即化,屬於上乘的御膳食品。據說,當年慈禧太后特別喜歡喫豌豆黃,對其細軟香甜讚不絕口。民間的豌豆黃因價錢便宜,也就成了平民及小孩解饞的食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