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cZLHB68kNvCp\" img_width=\"600\" img_height=\"400\" alt=\"脫貧硬骨頭怎麼“啃”聽聽基層代表怎麼說\"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太陽山清泉林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志巧 新華網 肖寒 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是16年開始種植黃花菜的,當時跟幾個合作商東拼西湊了160多萬,一次性就種植了800畝。\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cZLIo2Zeol3I\" img_width=\"600\" img_height=\"383\" alt=\"脫貧硬骨頭怎麼“啃”聽聽基層代表怎麼說\" inline=\"0\"\u003E\u003Cp\u003E海原縣扶貧開發辦公室主任 穆華 新華網 肖寒 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近年來,海原縣政府深入貫徹落實《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村扶貧開發條例》,把農村扶貧規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紮實推進、細化扶貧任務。

"\u003Cp\u003E新華網銀川7月19日電 \u003Cstrong\u003E題:脫貧硬骨頭怎麼“啃” 聽聽基層代表怎麼說\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新華網 肖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寧夏,尤其是南部山區,由於降水稀少、地形複雜等因素,一直是我國扶貧工作的重點關注地區之一。1983年以來,尤其是這幾年來,在國家的支持和幫助下,寧夏深耕扶貧工作,幫助大部分貧困人羣成功拔了“窮根”。但在成績背後,脫貧攻堅仍有很長的道路需要摸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未來如何深入落實好扶貧工作?又該如何繼續鞏固扶貧成果,防止返貧現象發生?近日,新華網走進寧夏回族自治區,通過採訪多位基層扶貧代表,分享脫貧“實戰”經驗,打好脫貧攻堅這場“硬仗中的硬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鹽池縣曾記畔村:金融養殖兩手抓 村民生活有盼頭\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鹽池縣位於陝甘寧蒙四省(區)交界帶,地處毛烏素沙漠南緣,既是革命老區,也是寧夏中部乾旱地帶上的國家級貧困縣。曾記畔村,就坐落在鹽池北部。這個總面積不到50平方公里,總人口2000多人的村子,長期以來都深受缺水困擾。\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cZLFb2fmvG0n\" img_width=\"600\" img_height=\"400\" alt=\"脫貧硬骨頭怎麼“啃”聽聽基層代表怎麼說\" inline=\"0\"\u003E\u003Cp\u003E鹽池縣曾記畔村村支部書記朱玉國 新華網 肖寒 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喫水沒有源,走路很艱難,三年兩頭旱,口袋沒有錢。”用曾記畔村村支書朱玉國的話說,過去的曾記畔村,農民的生活條件非常惡劣,貧困就像一座大山一樣,壓得村民喘不過氣來。爲了摘掉貧困的帽子,多年來,朱玉國帶領村黨支部發揮引領和帶動作用,以村助互助資金爲平臺,借力金融扶貧小額信貸支撐,大力發展灘羊養殖、小雜糧種植等特色產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4年,曾記畔村創新“項目捆綁”模式,將“雙到”戶人均2000元的扶持資金注入到互助社,互助社爲每戶貧困戶給予1萬元的借款。通過“千村信貸”“項目捆綁”等金融創新提高了貧困戶入社率,解決了貧困戶貸款難、貸款貴問題,貧困戶依靠產業增收的基礎進一步得到夯實。\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cZLGKBrEPxQP\" img_width=\"600\" img_height=\"400\" alt=\"脫貧硬骨頭怎麼“啃”聽聽基層代表怎麼說\" inline=\"0\"\u003E\u003Cp\u003E魯永勝家養殖的灘羊(7月4日拍攝)。新華網 肖寒 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除金融扶貧外,灘羊養殖業也是曾記畔村的支柱產業之一。鹽池灘羊一直以“肉質細嫩、味道鮮美”著稱,是鹽池縣的“三寶”之首。2014年,村民魯永勝依靠金融扶貧政策獲得了5萬元的貸款,購買了100只灘羊,到今年,他已養殖了300多隻羊,年收入也從2014年的一千多元增至十幾萬元。“從原來住的土坯房到現在住上磚瓦房,真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魯永勝激動地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朱玉國說,截至目前,全村共有400多戶進行灘羊養殖,養育的灘羊絕大多數都會通過當地“灘羊協會”進行售賣,村民不用再爲銷路發愁。“通過金融扶貧和灘羊養殖方式,曾記畔村居民正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羣衆富裕的康莊大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吳忠市紅寺堡區:“金色”田野上 鋪展扶貧新畫卷\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紅寺堡地處寧夏中部乾旱帶核心區,光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且硒元素含量高,是種植特色優質農產品的優質地區。2002年開始,紅寺堡區嘗試種植黃花菜,先後從全國多個地方引種試種,經過多年的發展,黃花菜已成爲紅寺堡區農作物結構調整、農民增收的優勢特色節水作物。\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cZLHB68kNvCp\" img_width=\"600\" img_height=\"400\" alt=\"脫貧硬骨頭怎麼“啃”聽聽基層代表怎麼說\"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太陽山清泉林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志巧 新華網 肖寒 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是16年開始種植黃花菜的,當時跟幾個合作商東拼西湊了160多萬,一次性就種植了800畝。”說起當時下定決心種植黃花菜的情景,紅寺堡區太陽山清泉林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志巧至今還記憶猶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一年,李志巧流轉紅寺堡太陽山鎮小泉村土地2180畝,爲了響應國家政策,開始嘗試種植黃花菜。但剛開始種植的第一年,由於灌溉、除草經驗不足等因素,不僅沒有一分錢收入,甚至還出現了虧損的狀況。但李志巧並沒放棄希望,摸着石頭過河,最終運用高效節水的技術在2018年實現淨收入40餘萬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李志巧成功的種植也引起了周邊羣衆的關注,很多村民也紛紛加入了種植黃花菜的行列。她介紹,近年來,隨着黃花菜面積和產量增加,其在農作物中的比較效益凸顯。目前常採用寬窄行栽培方式種植黃花菜,畝可栽苗5500株左右,栽後三年進入盛產期,畝產乾菜可達200千克以上。“黃花菜產業已經成爲紅寺堡區廣大農民羣衆脫貧致富路上的‘金色產業’。”李志巧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食爲菜、用爲藥、觀爲花。每每到了收穫的季節,紅寺堡區的大地上總會迎來漫天遍野黃花盛開。作爲當地的“金色”產業,黃花菜正帶領紅寺堡區村民走向脫貧致富之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中衛市海原縣:“母牛銀行”模式助力精準脫貧\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海原縣位於寧夏中南部,六盤山西北麓,隸屬中衛市,是“苦瘠甲天下”西海固的重點區域,六盤山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國定貧困縣,也是寧夏“五縣一片”深度貧困地區之一。\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cZLIo2Zeol3I\" img_width=\"600\" img_height=\"383\" alt=\"脫貧硬骨頭怎麼“啃”聽聽基層代表怎麼說\" inline=\"0\"\u003E\u003Cp\u003E海原縣扶貧開發辦公室主任 穆華 新華網 肖寒 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近年來,海原縣政府深入貫徹落實《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村扶貧開發條例》,把農村扶貧規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紮實推進、細化扶貧任務。其中,“華潤母牛銀行”是海原縣的重要的產業扶貧模式。縣扶貧開發辦公室主任穆華介紹說,海原縣主要以發展草畜爲主,農民種草養牛的基礎較好。在經過政企雙方調研論證後,決定以高端肉牛產業爲重點發展方向,在發揮本土優勢特色同時,藉助華潤品牌優勢和銷售渠道,爲“母牛銀行”模式奠定堅實基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龍頭企業有了,產業選準了,如何讓貧困戶參與養牛和養好牛就成爲脫貧致富的關鍵所在。穆華說,通過企業捐贈形式,海原縣成立了專門的合作社和農業公司,選派專業技術團隊,按照“龍頭企業+合作聯社+養殖合作社+專業村+養殖戶”的思路,頂層搭建了“母牛銀行”的產業扶貧模式。\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cZLad9oXb5ND\" img_width=\"600\" img_height=\"409\" alt=\"脫貧硬骨頭怎麼“啃”聽聽基層代表怎麼說\" inline=\"0\"\u003E\u003Cp\u003E海原華潤農業有限公司養牛基地(7月6日拍攝)。 新華網 肖寒 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在項目啓動初期,貧困戶總認爲賒銷牛價格高,企業在賺錢。穆華說,爲了打消這一顧慮,政企攜手大力宣傳引導,先從養殖基礎條件好的鄉村做起,引領示範。“幾年下來,這一模式就得到了廣大羣衆的普遍認同和歡迎,出現了‘人人講牛、人人養牛、鄉村搶牛’的局面。”穆華表示,“母牛銀行”模式,帶來的不僅是羣衆養殖積極性高,更重要的是羣衆思想觀念、經濟管理觀念、生產方式的轉變和內生動力的提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據瞭解,爲了使產業扶貧得到穩定可持續發展,華潤集團與海原縣堅持近期目標與長遠發展相結合,在今後實施項目的過程中,將更加註重系統性謀劃,着重考慮加快建設高端肉牛六大體系,延長產業鏈,增強可持續性,實現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助力鄉村振興。\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557879428074752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