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p\u003E 從 2008 年起至今已有 10 多次拜訪敖倫蘇木古城。那些曾經高大的斷壁殘垣,那些曾經人流如織的街巷,那些已是坍塌的殿堂,那些瓦礫中夾雜着彩色的琉璃瓦,在述說着當年古城的屋舍儼然、氣勢宏偉、巍峨壯觀。行走在已成廢墟的古城,遙想當年的繁華和輝煌,不禁黯然神傷……敖倫蘇木古城位於達茂旗百靈廟鎮東北 28 公里處。敖倫蘇木爲蒙古語,意思是“衆多的廟宇”。古城東西長約 1000 米,南北寬約 600米,四面城牆均有城門,四角築有角樓,城牆牆基寬約 3 米,殘高 2 至3 米。城址內發現有建築遺址 17 處,高臺和土包 99 處。城內遺存了大量的建築構件、石碑、石獸以及景教墓石等遺物。中外學者和考古學家考察發現,城內有景教寺院、天主教會堂、喇嘛廟、孔廟等遺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古城的發現具有傳奇色彩。1927 年,由著名探險家斯文赫定率領的中國和瑞士西北科學考察團在達茂旗考察,我國考古專家黃文弼在這座古城內發現了一塊石碑,碑上刻有《王傅德風堂碑記》。通過碑文內容證實,古城就是汪古部首領世居之地—— — 趙王城即敖倫蘇木古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年至 1990 年,日本學者江上波夫曾幾次對敖倫蘇木古城進行考察;1932 年美國學者馬丁對古城進行考察;1996 年敖倫蘇木古城被國務院批准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 年,自治區政協副主席蓋山林組織文物部門,對敖倫蘇木古城附近文物進行了發掘,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這座曾經喧囂已成廢墟的古城爲何能引起如此關注呢?我感覺應該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古城是元帝國時期汪古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曾經在草原上盛極一時。二是古城的主人有一位曾經是草原上叱吒風雲的人物“監國公主”阿剌海別吉。三是古城的消失充滿了神祕色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敖倫蘇木古城始建於元代初期(約 1283 年),是成吉思汗家族的姻親之部—— — 汪古部的首府(對於汪古部已在安答堡子古城一文中詳細記述了),因坐落在艾不蓋河北岸,那時艾不蓋河名叫黑水,因此當時稱爲“黑水新城”。又因汪古部趙王世居住此城,也叫“趙王城”。先後還被稱作“靜安” “德寧”。至於這座古城在明代爲何名,今天的敖倫蘇木之名又起於何時, 就不得而知了。但可以肯定“敖倫蘇木”是蒙古人在這座城內居住之後, 並且修建了衆多的喇麻廟之後的事情了。蓋山林考證認爲,目前在敖倫蘇木古城內所見到的高大建築物廢墟, 均非昔日王府之所在, 而是明代喇嘛廟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這座城是蒙元時期蒙古高原上僅次於元上都的第二大城池,不僅有着高聳雄偉的殿堂,豪華雅緻的宮邸樓閣,還有鱗次櫛比的街衢商店和金碧輝煌的“德風堂”等文化、宗教大廈等建築物,成爲當時汪古部落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同時,它也是溝通西北蒙古高原和內地之間的要衝,由豐州穿越大青山到嶺北行省哈拉和林的驛道,也經過敖倫蘇木城。當地所需要的糧食、茶葉、食鹽、絲綢和瓷器都從內地經由這條交通幹線運來。明代中葉這座古城曾是土默特部阿拉坦汗的避暑夏宮。今日置身古城中央,漠南烽煙若在眼前,從古城的斷壁殘垣中,隱約可見當年汪古部趙王世家的繁盛。\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ebef80660f10488f9e3b0dcae9f9f54f\" img_width=\"554\" img_height=\"369\" alt=\"汪古部首府——達茂敖倫蘇木古城\"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敖倫蘇木古城西城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古城的主人有一位曾經是草原上叱吒風雲的人物“監國公主”阿剌海別吉,整個元朝汪古部們首領都是成吉思汗家族的駙馬,先後有16 位公主嫁給趙王。“監國公主”阿剌海別吉坐鎮敖倫蘇木城,監管着地域遼闊的蒙元帝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阿剌海別吉公主是成吉思汗的三女兒,雖爲女兒身,阿剌海別吉卻一直在幫助父親打理天下,爲蒙古的統一大業付出了青春,甚至幾次婚姻,都帶着濃重的政治色彩。阿剌海別吉一生命運多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15 歲那年,成吉思汗將阿剌海別吉嫁給了 65 歲的汪古部首領阿剌兀思。這門婚事,使得原本敵對的政治勢力化敵爲友、合二爲一了,這是一樁雙贏的政治聯姻,成吉思汗極大地充實了自己的軍事實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汪古部地處陰山的北邊,東邊是蒙古部落的發祥地;南邊,跨過陰山,渡過黃河,覬覦中原,進可攻,退可守;往西,一直可以打到中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阿剌海別吉秉承父意,小小年紀嫁給阿剌兀思,但是,沒過多久,年老的新郎就撒手人寰了。阿剌海別吉再婚,新郎是阿剌兀思的長子,名叫不顏昔班。從年齡看,與阿剌海別吉倒是般配。但是,好景不長,不顏昔班死於內亂。之後,阿剌海別吉與阿剌兀思的侄子鎮國成爲夫妻,可阿剌海別吉還沒來得及與鎮國感受夫妻恩愛,鎮國病逝了。不久再嫁阿剌兀思的兒子孛要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婚姻的不幸和數十年的血雨腥風,歷練出了阿拉海別吉的堅韌與強悍。阿剌海別吉組建了全是女兵的數千人的軍隊,爲鞏固蒙古帝國的大後方,這支有生力量常會上陣廝殺。成吉思汗出征時,將汗國的事務都交給木華黎管理,同時任命阿剌海別吉爲“監國公主”,木華黎所做一切決策、軍國大事,都必須與“監國公主”商議,並經由“監國公主”的許可,方能得以實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身爲監國,阿拉海別吉有着絕對的權力,在阿拉海別吉的治理下,監國涵蓋的廣大地區便很少發生內亂,確保了蒙古大軍戰略大後方的穩定。阿剌海別吉如同一位“鞠躬盡瘁”的國之“輔宰”,輔理蒙古帝國軍政,爲社會的穩定和各民族和諧共處做出了貢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敖倫蘇木城並非長久受到統治者的青睞,元建都北京以後,敖倫蘇木城在政治上便不再得寵了,再後來,這座曾經喧囂的城市突然間悄無聲息地消失了,甚至在歷史文獻中也沒有留下準確的記載,成爲史學界的不解之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一種說法是明王朝將敖倫蘇木城裏的居民驅散了,把這個有可能再次對中原構成威脅的戰略之城徹底地搗毀了。但蓋山林考證認爲,古城毀於清初戰火,蒙古草原上的封建主們爲了擴大各自的勢力範圍, 經常兵戎相見, 混戰不已, 作爲某一封建主盤踞的敖倫蘇木城自然是其他封建領主進攻的主要目標。在混戰中富麗堂皇、歷史悠久的古城就被徹底毀壞了。由於這座古城被毀壞的時間要早於現在居住在這裏的蒙古人, 所以誰也說不清這座城是何人何時何故毀壞的, 只是流傳着一些傳說而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今天的敖倫蘇木古城已是繁華後的廢墟,不見了當年金戈鐵馬、暮鼓晨鐘、元商明旅、奶酒飄香,甚至連數十年居住在達茂的人們也鮮知它的存在和曾經的繁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幾年前一次探訪,適逢幾個日本旅遊者在此,其中一個告訴我,二十多年前,他曾經造訪此地,他送了我一本當年的古城畫冊,我與之對比,古城文物在漸漸消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同時,我也感覺到敖倫蘇木古城與安答堡子古城有許多時間上的重疊難以說清,應該把兩座古城放在一起研究。期待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們把草原上這段波瀾壯闊的故事講得更加精彩,把這兩座古城的歷史文化面目全部揭示出來。\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265343081440923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