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衡是程朱理学的传承者,他牢记儒家的教诲,笃志力行,时时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教育和影响他人许衡从严要求自己,他少年时义不吃路边无主梨的故事不仅记载于《元史》,而且流传甚广,在焦作城乡更是妇孺皆知-----

梨园的主人不在没主儿,我的心咋能没主儿呢!

1219年夏天,南宋、蒙古和金三国的部队逐鹿中原,河南人民又一次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一天中午,骄阳似火。许衡跟着逃难的人群,来到河阳(今孟州)黄河滩一个梨树林里休息,又饥又渴的人们立刻蜂拥而上,抢着摘梨充饥解渴。只有十一岁的少年许衡独自坐在树下专心致志地读书。几个好心的大叔、大婶把梨塞到他手里,说:“傻孩子,快吃个梨解解渴吧。”许衡把梨放到梨树下,认真地说:“我想吃。但是,我不能吃。”

梨园的主人不在没主儿,我的心咋能没主儿呢!

一位大叔似乎明白了什么,笑微微地抚摸着他的小脑瓜你看,两天没吃东西了。天又热得要命……你就吃个吧。反正,这兵荒马乱的,梨园的主人也不在……小许衡瞪着亮晶晶的大眼睛,一字一句地说:“梨园的主人不在,梨没主儿。我的心咋能没主儿呢!”这个故事比流传千年的“孔融让梨”更令人感动。

梨园的主人不在没主儿,我的心咋能没主儿呢!

1250年春天,姚枢奉忽必烈的征召赴京参政,出发之前,特意邀请许衡到太极书院执教,并将自己的住宅“斋”赠送给他。许衡拒绝了,只答应代为看管。秋天到了,院里院外的梨儿黄了,枣儿红了,有些水果熟透了落在地上,许家的大人小孩和仆人全都熟视无睹。远远近近的人们都为许衡的治家严明和教子有方所叹服。一时间,各地来拜师求学的人纷至沓来,太极书院俨然成了北中国名闻遐迩的学府。

梨园的主人不在没主儿,我的心咋能没主儿呢!

许衡一生热爱教育事业。在他的人生历程中,他先后执教于山东、河北大名、陕西和河南卫辉等地区,桃李满天下。在京任职期间,他多次上疏建议在全国各地兴办学校,受到了忽必烈的赞赏和支持。1271年(南宋咸淳七年,蒙古至元八年),许衡被忽必烈任命为集贤殿大学士兼国子监祭酒,主管全国教育工作。许衡高兴地说:“这是我最乐意干的事啊!”

梨园的主人不在没主儿,我的心咋能没主儿呢!

在许衡的主持下,一系列尊师重教的政策先后出台,例如,增加国学生员的廪膳;学业有成、占籍为儒者可免除杂役;对地方学校、乡学,拨给学田,助其发展;设立巡视督察制度,以检查教育质量;对学业有成者量才使用,给予官职等。同时,还明确规定官宦子弟必须入学接受教育。

梨园的主人不在没主儿,我的心咋能没主儿呢!

这些政策促进了元王朝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京城和全国各地兴办的“官学”遍地开花。据记载,到1288年(元至元二十年),全国各地的学校已经达到了24400所。教育的振兴,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社会风气也为之一新。

献身教育事业的许衡是程朱理学忠实的实践者。他在朝为官,刚正不阿,“不为利回”,“不为势屈”。任中书平章政事,总领六部尚书的阿合马大权独揽、飞扬跋扈,还想安插自己的儿子忽辛任枢密院佥事掌管兵权。对此,满朝文武噤若寒蝉,只有许衡执意反对。阿合马父子恼羞成怒,一天夜里气势汹汹地跑到许衡家里,当面责问:“你凭什么说我要造反?有什么证据?”受到了许衡的痛斥。阿合马父子因为常常报复。许衡凛然不屈,断然以辞职表示抗议。

梨园的主人不在没主儿,我的心咋能没主儿呢!

在许衡严格的家教和影响下,其子孙也都文韬武略,满腹经纶,竭尽全力报效国家。其子许师敬,孙许从宣、许从宗,曾孙许绍祖三代四人,五次官居中书省吏部、户部、礼部、工部尚书,其中许师敬三居仁宗、泰定帝朝的相位,这在中国官吏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