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最愛喫的海鮮1/3是假的 這就是套路

  華人(專題)喜愛喫海鮮,所以很多超市的生鮮櫃檯,總有華裔(專題)的身影。

  很多我們華人超市更是擺滿了琳琅滿目的海鮮類產品。

  但是3月7日,海洋環境保護組織卻公佈了一個令人目瞪口呆的結果。

  

  

  一半魚都是假海鮮

  

  在全美24州餐廳、小型市場與雜貨商店收集449個樣本,或者按照商家來分,每三間就有一間出售至少一種沒有正確貼標的海鮮商品。

  而最常見的鯛魚(snapper)和鱸魚(sea bass)的錯標率更是幾乎一半都是錯的。

  市面上有42%的鯛魚名不副實。

  

  鱸魚更是55%都是錯的!

  

  海鮮市場如此混亂,消費者心理肯定有個大大的問號?我買回家的到底是什麼魚?

  商家以次充好,騙的就是你

  首先,有些錯誤是制度上的。

  美國進口海鮮約佔90%,一旦這些漁獲越境後,就很少被續查,會一路直達消費者餐桌。

  但是,更多地原因卻是因爲後期商家或餐館老闆有意而爲之。

  有一家倡議團體“海洋環境保護組織”(Oceana)一直希望消費者不要再上當受騙。

  花着高價買魚,但其實卻拿到了較便宜的替代品。

  該組織一位成員洛維爾解釋說,海鮮詐騙可發生在供應鏈任何時間,一條魚被換成另外一條魚,因爲有些人就是想用高價售出低價魚。

  以“魚目混珠”的手法多掙錢。

  這種情況很容易發生,因爲魚類被加工之後,切割或油炸之後,比如成了魚塊,魚丸之類,一般消費者是無法辨別的。

  以下幾種魚類是最容易被超市或餐館誤導的:

  比如華人熟悉的野生三文魚,很可能是飼養的大西洋三文魚;

  華人喜歡而且價格很貴的鱸魚其實可能是很普通的鰱魚;

  實際上很一般的鯖魚(Escolar)會被奸商當做白色金槍魚(white tuna)來賣:

  

  另外,或是在他們填寫鮭魚訂單時,發現沒有足夠鮭魚,可能就以其他魚類代替。

  這種行爲不僅欺騙了消費者,一些稀有脆弱魚類品種也被過度捕撈,並且被錯貼標籤。

  有些假魚喫了會出事

  目前一些餐館現在開始只使用當地魚貨。

  在紐約(專題)市下東城小型壽司店Mayanoki裏,找不到熱門但物種受到威脅的藍鰭鮪魚(blufin tuna);只能用當地魚種藍魚(blue runner)製作壽司,取代常見的鮪魚和鮭魚,無須擔心魚貨詐騙問題,也沒有犧牲美食質量。

  但是由於大部分餐廳仍供應進口海鮮,海洋環境保護組織認爲,政府需要追查海產品物種來源,追蹤漁業或養殖場直到整個供應鏈。

  消費者特別要注意,魚類以次充好或名不副實,只是讓消費者多掏點錢,出點血。

  如果有些魚類是珍稀物種或是臨危物種而故意混淆視聽,那麼消費者喫了也會有些後悔。

  更糟糕的情況是,有些海產品及魚類本身是有健康風險的,體內富含有害化學成分對人類身體有害,但有可能被貼上無害魚類的標籤。

  結果讓消費者上當受騙。

  最好的例子就是鯖魚(Escolar;下圖右),這種魚富含汞或其它化學元素,但往往被標註爲金槍魚(下圖左)或鯧魚出售。

  

  包括羅非魚和方頭魚在內的13種魚肉被標識爲紅鯛(diao)魚,但是方頭魚由於含汞量高,已被監管局認定爲不適宜孕婦、哺乳期婦女和兒童食用。

  蛇鯖魚或者油甘魚因含有毒素,有可能引起嚴重腹瀉,但也被冒牌銷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