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p\u003E在“RISE科技峰会”上,当主持人问及,2020年如果要“下赌注”的话,应该放在哪个行业时,经纬创投合伙万浩基的回答是“人造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人造肉”其实在硅谷早已是一个科技投资热点,随着Beyond Meat的上市并一路上涨,这个行业俨然成为海内外资本追捧的新风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低碳环保健康的“未来食物”,可能会引起一场食物革命。\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df5444c87b2b4068bb33d066cce4c3d7\" img_width=\"580\" img_height=\"330\" alt=\"人造肉,下一个风口?\"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h1\u003E\u003Cstrong\u003E“人造肉”受追捧 提倡环保与健康\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h1\u003E\u003Cp\u003E英国巴克莱银行在5月发布了最新报告预测,未来10年,人造肉有可能拿到肉类市场10%的份额,规模升至1400亿美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目前大众关注的人造肉属于植物肉范畴,是“替代蛋白”大趋势下的一个方向,另外还有细胞培养肉、植物乳蛋、昆虫蛋白等多种方向。目前在市场上比较热门并且得到认可的是植物肉和植物乳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为“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在纳斯达克上市首日便暴涨163%,在短短两个月时间里更是累计上涨了560%,这个涨幅几乎秒杀众多科技股成为增长最快的科技公司,成为个股观察名单上的热门股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Beyond Meat总部位于加州,是素食香肠、纯素鸡肉和Beyond Burger等产品的制造商,产品已经在全食超市和克罗格等美国大型超市销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Beyond Meat官网上显示,自2016年以来,其人造肉汉堡已经售出了数千万份。与传统的牛肉汉堡相比,他们制作的人造肉汉堡能在生产过程中节约99%的水、93%的土地、90%的排放以及46%的能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家公司的背后,有着比尔盖茨、莱昂纳多、Twitter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等多个“明星”投资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5年,比尔·盖茨发布了标题为《The Future Of Food》和《Is There Enough Meat for Everyone?》两篇文章,解释了按照人类食物进程到了2030年,地球将无法满足不断膨胀的人口对肉食的需求。而生产肉类需要大量的土地、粮食和水,对地球环境有着巨大的影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根据英国广播公司的报道,为了满足人类食肉的需求,全球每年要宰杀700亿只动物,饲养这些动物要消耗大量的地球资源和对环境的影响。比如消耗土地、水等地球资源的同时,动物养殖和肉类生产还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资源压力、提倡环保、健康等是“人造肉”产生的一个背景。比尔盖茨说,“所有消耗乳制品、蛋类、家禽、牛肉等动物产品的公司,实际上都可以主要利用植物材料来替代,使之(食物)更廉价,或许更健康,更善待动物,更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人造肉公司除了Beyond Meat,另一家很出名的公司便是李嘉诚投资的Impossible Foods,融资总额达到7.5亿美元。不同于Beyond Meat专注于食品杂货店的消费者,Impossible Foods专注于餐厅和 B2B销售,目前其产品覆盖的餐厅数量已经超过7000家。值得一提的是,Impossible Foods与美国快餐连锁汉堡王(Burger King)合作,推出了人造肉汉堡饱Impossible Whopper。\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动物肌肉中含有丰富的血红素,这是肉类尝起来美味的重要原因。而Impossible Foods不依靠动物获取血红素,而是利用改造酵母并通过发酵来生产类似于大豆血红蛋白的血红素蛋白,让产品更具肉食口感。据介绍,相比生产具有同样血红素蛋白含量的牛肉,Impossible Burger 的生产方式可以节省 75%的水,减少 87%的温室气体排放,需要的养殖土地面积也减少了 95%,并且不含激素、抗生素、胆固醇或人造香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近日,不满足于大陆上的人造牛肉,Impossible Foods 还创造出了一种植物性鱼肉汤,味道喝起来像凤尾鱼,还可以用来做西班牙海鲜饭和凯撒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除了欧美的企业,香港也有“人造肉”企业。Green Monday 是香港绿色生活方式平台,目前已经在香港开设了9家Green Common 绿色生活超市,推出了名为 Omnipork 的植物猪肉产品,计划于今年第三、四季度进入内地市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美国植物蛋品牌Just(中文名皆食得)也在前不久宣布进军中国,这家公司同样也是美国食品科技公司的独角兽公司,李嘉诚同样也是其股东之一。Just主要品类是植物蛋,Just Egg 的蛋白质含量与普通鸡蛋相近,没有胆固醇,热量和脂肪含量都更低,味道也和鸡蛋几乎无差别。其产品已经在中国的很多渠道上线,线下包括盒马(上海杭州)等等商超渠道,以及 Hunter Gatherer(衡悦食集)等餐饮渠道,线上已经上架京东,以及两鲜网、日食记、豆果美食等更垂直的电商平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相比于“人造肉”,其实植物乳是更早得到市场认可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植物乳的普及给“人造肉”起到一定的市场教育作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从市场规模来看,根据 Mintel 数据,2017 年美国非乳制奶类别的市场为20亿美元;另外根据尼尔森报告,在传统牛奶销量下跌2.8%的情况下,植物奶整体增幅为9%。\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7年,达能斥资125亿美元收购WhiteWave,后者旗下拥有美国最畅销的植物乳品牌 Silk,目前已经进入中国市场。此外,Oatly是瑞士的燕麦奶品牌,也已经进入中国市场,其产品主要跟精品咖啡馆合作,作为意式咖啡的调配奶,在国内合作了超过1000家咖啡店,包括太平洋咖啡、Wagas、Seesaw coffee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美国,曾为纽约最大乳企的Elmhurst Milked从乳制品转向植物产品,采用特有加工技术开发了一系列多种来源的牛乳替代品,产品的多元化也为产品带来了更多零售机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相比“人造肉”,植物乳已经更加能吸引消费者,产品风味的多样化和营销手段的进展极大促进了市场的增长。但同样的,目前植物乳市场份额仅占整体的5%,仍有很大发展空间。\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77649de299b04eecb43419ab8eddd132\" img_width=\"792\" img_height=\"461\" alt=\"人造肉,下一个风口?\"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图片来自:vegnews\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h1\u003E\u003Cstrong\u003E“人造肉”在中国认知度低,且多重问题“缠身”\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h1\u003E\u003Cp\u003E“人造肉”在欧美如此风靡,那在国内呢?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国内很早前用豆腐、面筋等来制作的“素肉”,虽然是与肉类口感相似的产品,但跟真正的肉比还是有很大的差别。这与 Beyond Meat 或 Impossible Food 的核心科技——对风味和颜色的革命性突破相比,还有很大差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受Beyond Meat上市首日股价大涨的影响,我国A股的人造肉概念股在当时也受到关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时哈高科曾连续4个交易日涨停,双塔食品连续5个交易日涨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虽然很多企业被划为“人造肉”企业,但他们都急于与“人造肉”划清界限。天宝食品明确表示“公司暂无植物蛋白肉产品”、佩蒂股份表示“公司无人造肉等业务的开展计划”、煌上煌也说“公司目前未涉及人造肉相关业务”、新诺威声明 “公司目前尚无人造肉业务”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为何在欧美国家如此受追捧的概念,到了国内大家则是想撇清关系?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其实他们的表述并不代表人造肉这个行业没有前景,而是说,人造肉现在属于一个比较小众的市场现状。首先,你没有一定的高精尖技术,你是做不好人造肉的;其次,现在这个市场的体量非常小。他们作为上市公司,基本上也不会去涉及这块的业务,因为这块业务给他们带来的整体的体量、利润……各方面来说都不会引发公司的重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企业急于划清界限,那消费者对人造肉持什么样的态度?根据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有36%的中国消费者表示对人造肉并不了解,近乎四成受访者表示对人造肉比较了解或一般了解,选择非常了解与不了解两个极端答案人数差异较大,反映中国消费者对人造肉这一创新食品缺乏了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目前摆在“人造肉”企业面前的其实还有诸多问题,而这,不仅仅是面对中国市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首先是消费者心理的问题,在艾媒的报告中,不愿意尝试人造肉的消费者中,近一半是出于心理因素的影响。“人造肉”作为“假肉”,主要面向素食者。虽然素食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变成一种潮流文化,一些西方国家的素食人口比例快速攀升至10%左右,中国则是4%-5%。所以,这个体量其实很小。要让其他非素食消费者接受“人造肉”的理念,“人造肉”才有可能真正发展下去。如果消费者对于人造肉的接受程度不高,要想带动销量增长还是很不容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消费者的心理接受程度中间涉及到环保等问题是需要大众消费者去慢慢产生意识,需要整个社会去带动这种氛围,这并不是一时半刻可以普及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次,价格问题。价格其实是跟技术成熟度息息相关的。根据 Beyond Meat 此次公布的 2019 年第一季度的财报数据显示,净亏损660万美元。主要原因是 Beyond Meat 的人造肉目前投入的成本还不低,这也是为何人造肉的售价会比传统肉类的价格更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人造肉”企业属于科技企业,需要不断投入技术成本,就像上述所说,没有一定的高精尖技术是做不好人造肉的。目前“人造肉”还处于不断创新阶段,每家公司的投入成本都不可能迅猛下降。换言之,“人造肉”的价格并不会在短期内比真正的肉类便宜。虽然Omnipork 在香港的价格已经低于猪肉,但这也是因为猪瘟导致的猪价上涨,并非自身技术的原因。所以,对于消费者而言,是否愿意花更高的价格去买人造肉这还是会有一个习惯意识上的考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并且受限于技术,目前的“人造肉”大多以肉馅、肉饼、肉肠形态出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再者,是安全与监管问题。人造肉真的安全吗?由人工手段培育出的真肉,减少了普通肉中常见的细菌,但人造肉可能避免传统肉制品中携带的病菌,可是试管中培育出的肌肉会不会带来新的危险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去年10月,美国农业部和食品药物管理局就举行了联合听证会。审查的数据表明,许多制肉厂商在将细胞从动物体内过渡到药物器皿的过程中使用了抗生素,激素,或是取自牛胚胎的血液制品,而在培育细胞的过程中可能会使用动物成分的食品添加剂。虽然“人造肉”的拥趸表明,制药厂商通常也培养细胞以制造疫苗和生物药物,这样的方法并不新鲜,并且也没有风险。但是否能将药物制造的方法和标准运用到日常食用的食品之上,还没有定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另外由安全问题引申的就是监管问题,其中也涉及到对“肉”的定义等。此前,美国农业部收到了一些行业请愿书,要求将不以传统方式生产的肉类产品排除在肉类区域外销售,美国农业部还未对此作出实质性回应,但这依然预示着潜在的风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且各国政策监管等不尽相同,想要扩张到世界各地也很难。虽然Just已经进驻中国,但销量并不好。而“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Meat”出于政策、市场等诸多因素影响,迟迟未能实现进驻中国的计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另外在“人造肉”所提倡的环保中,也受到了很多质疑,《麻省理工科技评论》、BBC、Vox等科技评论网站陆续发布一系列文章,主题就是“人造肉加剧了气候变化”。牛津的研究发现,畜牧业产生的甲烷只能在大气里存在12年,而人造肉实验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在大气里持续存在上千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写在最后:\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目前来看,“人造肉”处于普及率还很低的状态,但资本已经先行一步,将其当为一个风口。虽然有技术傍身,但“人造肉”始终是一种食品,安全、好吃、平价才能真正走进大众的餐桌。是真需求还是噱头,相信再等一等,市场会给出最终的答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上部分资料来源于硅谷洞察、36氪、新京报、艾媒咨询、中商视点)\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572251545855642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