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勵志!他用11小時倒立登上泰山)

7月15日,來自山西臨汾的劉紅剛用雙手倒立行走,花11小時登頂泰山主峯玉皇頂,全程約8000個臺階,磨壞了一雙手套。爲了讓這次挑戰更圓滿,次日下山,他也堅持自己倒立行走,花了7個小時,又磨壞了一雙手套。天生雙腿殘疾的他,在32歲這年,圓了19歲時的夢想。

小夥用手走路

19歲立志登頂泰山

劉紅剛1987年出生于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河底鄉東安村,腿部的殘缺系先天性發育不全,腰部以下萎縮無力。

劉紅剛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由於生活的地方處在大山深處,周邊都是土路,根本無法使用輪椅。小時候,他就靠雙手支撐着身體一步一步直立往前挪。“那會兒一兩天就會磨破一條褲子,而且由於活動不便的身體下半部分會和地面接觸,挪動起來非常不方便。”直到9歲,劉紅剛發現了新方式——“我嘗試着倒立,剛開始只是覺得好玩兒,但後來發現自己活動自由多了。”

從剛開始的只能倒立走幾步路,到如今一口氣能走三四百米,劉紅剛已經堅持了22年有餘。

在19歲那年,劉紅剛有了一個願望——如果能攀登五嶽之一的一座名山,就不枉此生了。但因爲身體狀況和家庭條件,他從未和任何人談及此事。直到今年,小妹劉婷婷大學畢業,這次旅行才成行。劉紅剛提議,將目的地定在泰山,既能和家人結伴出行,也能了卻心中多年的願望。

克服大雨影響

11小時後登上玉皇頂

說起當天攀登泰山的情況,劉婷婷說,7月15日早上7點,她和姐姐就陪哥哥劉紅剛從山腳紅門開始向玉皇頂進發,11公里,將近8000個臺階。“當時很多路人都覺得不容易,有熱心遊客告訴我們,前面有一段十八盤很陡,我哥倒立爬上去估計很困難,建議我們坐纜車,但我哥堅持要自己走上去。”

劉婷婷稱,他們走到南天門時開始下雨,後來雨下大了,避雨等了半小時,“我們還冒雨爬了一段,我姐給我哥撐傘。避雨時我哥褲子都溼了,但他一直堅持着要往上爬,決不放棄。”

劉紅剛回憶,相比老家土路的碎石,泰山景區的石階算是非常平整了。雖然十八盤的臺階較陡,但都不足以構成難題。每爬三四十級臺階休息半分鐘左右,劉紅剛以這樣的速度一步一步向山頂進發。用了約11個小時,劉紅剛一行三人終於登上泰山主峯玉皇頂。

在劉紅剛看來,倒立行走僅有兩三米遠的可視距離、因下雨導致石階溼滑都不是此次登山遇到的大麻煩,最麻煩的是在下山的後半段,因石階與手套長時間摩擦,手掌發燙,“我覺得像是手掌直接在石頭上磨一樣”。

劉紅剛告訴北青報記者,在家裏自己戴的是一副用車內胎捲成筒狀固定在手上的“手套”,此次外出旅行,爲了方便,特意買了四副膠質手套,但是它要比內胎材質薄得多,所以長時間倒立行走,會磨得手生疼。

“我要自己走上去,然後自己走下山,這纔算是一次完整的經歷。”正是抱定了這樣的想法,劉紅剛即便在疲憊時,每走十幾級臺階就要休息一次,但也從未產生過放棄的念頭。16日15時許,劉紅剛完成挑戰回到山腳,下山共花了7個小時。

“行走”速度不弱於常人

他要挑戰更多名山

劉婷婷說,爬完泰山,她的雙腿特別痠痛,“我問我哥胳膊酸不酸,他說不酸,當時下山走到山底,他說手有點疼,現在也沒事了,這是他第一次連續走這麼長時間。”

常年使用雙臂爲腿,給劉紅剛的身體帶來不小的變化。使他的手掌外側磨起了厚厚的繭子,而且胳膊上的肌肉堪比普通人的小腿,“行走”的速度絲毫不亞於正常人。

與此同時,雙臂也給劉紅剛的生活創造了不少“驚喜”。因爲長期支撐身體行走,他臂力驚人。“我能比普通人幹更重的體力活。比如掰玉米,在把玉米稈砍倒後,我掰玉米的速度能比普通人快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劉紅剛說。

第一次出遠門,讓劉紅剛終於看到了外面的世界。雖然走在大街上,會有人對他的身體投來驚訝的眼光,但是新鮮事物的不斷衝擊讓劉紅剛充滿了喜悅感。特別是登泰山的路程中,一路總會有陌生人注意避讓併爲之加油鼓勁,讓他走下去的內心更加堅定。“我站在山頂遠眺,終於實現了多年的願望,真是特別激動。”事實上,劉紅剛在泰山一路登頂的不易都被網友悉心記錄下來了。不少偶遇此事的登山者紛紛向劉紅剛豎起大拇指:“我們爬到一半都累得不行了,您的毅力真是太強了!”

談及以後,劉紅剛說,這次登頂給了他很大的信心,如果有機會,一定還要挑戰其他名山。

張憲超 本文來源:北京青年報 責任編輯:張憲超_NN931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