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p\u003E2018年5月,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執行農業農村部項目,對海南省域內藍色國土展開海洋生物資源調查與評估,這是熱科院首次大型海上科考。該院熱帶生物技術研究所、環境與植物保護研究所、熱帶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椰子研究所的80多位博士、碩士走向海洋,研究藍色國土的島礁與海洋微生物等項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陸地到海洋,之前埋頭實驗室的科學家們承受住一道道考驗,科考持續一年半,在剛剛進行的成果總結中,熱科院收穫海洋豐富的饋贈。科學家們感慨:海洋生物魅力無窮,應用潛力巨大,要邊利用邊保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走向海洋“必修課”:忍受暈船\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lKajhEsX2Fk8\" img_width=\"600\" img_height=\"400\" alt=\"我愛這片藍色的國土|科考海南藍色國土一年半 科學家感嘆:海洋生物魅力無窮\"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戴好富(右)與隊員正在海島上種植新鮮的果蔬。受訪者供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暈船,到底有多難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們乘坐漁民的漁船出海科考,船被海浪打得左搖右擺,所有人吐到胃裏沒東西吐,暈到頭痛欲裂不敢動時,船上的老鼠也在暈,它們會直接跳海,寧可死也不願忍受暈船的痛苦。”熱科院生物所戴好富研究員向南海網記者講述出海科考的第一道難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內海,坐500噸鐵船是一種享受,海天一色,風平浪靜,海景壯闊。然而,在大海上,體會最深的是一句成語:無風不起浪,同樣是500噸的鐵船像一葉扁舟,科考隊員們個個吐到不敢喫喝不敢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科考目的地之一是島礁,到達指定島礁後,隊員們白天下海採集底泥、海膽、海綿、珊瑚,這是獲得海洋微生物樣本的途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爲方便工作,隊員們脫去上衣,直接入海採集。“海面上的陽光是暴曬型的,我們在陸地上沒體驗過,最初下海時,隔着海水在水下工作,並不覺得曬。”胡永華博士上岸後不一會兒,感覺背部生疼,再一看,背部被曬得通紅,已經開始脫皮了!南海網記者看着胡永華同事手機中的照片,整個背部血紅,皮膚整層曬傷,看着都疼。\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後來,大家穿厚衣服,頭面部注意防曬,“那樣子也很難受,身體不停地出汗,跟被水潑似的,止不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海上工作,還需要隨時做好淋雨的準備。海上的雨說來就來,人在海里工作時,沒個遮擋,打傘穿雨衣都沒用,很快渾身被澆透,誰也跑不掉。後來,大家一看到海上有云飄來就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收穫海洋豐富的饋贈\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lKak871pCrfv\" img_width=\"600\" img_height=\"400\" alt=\"我愛這片藍色的國土|科考海南藍色國土一年半 科學家感嘆:海洋生物魅力無窮\"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科學家們在採集海洋生物。受訪單位供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自去年5月開始的科考,持續一年半時間。熱科院的科學家們,在島礁上調查野生植物、耐鹽植物、栽培植物、微生物、大型海藻、微藻、土壤等資源,研究島礁被人類帶上去的植物病蟲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同時,科學家們還對4個海南近岸的海尾灣、三亞灣、陵水灣、清瀾港進行大型海藻和微藻的年度調查。調查發現新記錄、新歸化植物25種,有獨腳金、纖梗葉下珠、畫眉草、類蘆等等;記錄高等植物161種;發現覆蓋約20平方米的一株水芫花。水芫花是我國重要的瀕危紅樹植物種類之一;在一些島嶼上發現被保護得非常好的原生植被,覆蓋率達90%以上,其中有成片的番石榴,這是一種理想的育種材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海南藍色國土中居住的島民看來,熱科院的這些科學家,簡直就是點石成金,他們在島上種出新鮮蔬菜,成功引種南瓜、小米椒、耐鹽馬齒莧;試種了耐熱的西瓜、苦瓜、絲瓜、葉菜等水果蔬菜20多種。還發現3種長勢特別好的海草,它們是喜鹽草,二藥藻,泰來藻,並且初步形成海草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們在島嶼上試種果蔬時,選擇高產、防蟲、投資小見效快產量高的植物,島民們能喫上新鮮瓜菜,特別高興。”戴好富帶領大家,不僅種了好喫的瓜菜,還種了經濟作物。沉香、海南黃花梨,甚至南藥益智,他一路走一路種。現在,海南的藍色國土上,種植着與海南島同樣的植物。多年之後,它們會與海南島內的植物一樣,枝繁葉茂,果實累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熱科院的科學家們在瓊南的海尾灣、三亞灣、陵水灣、清瀾港等海域共佈設60個站位,進行了浮游植物種類與羣落結構調查。共鑑定浮游植物196種,其中硅藻門佔浮游植物種類的70%以上,其次爲甲藻,約佔20%。清瀾灣浮游植物細胞密度最大,且該海域顯示爲赤潮發生,表明清瀾灣海水污染較爲嚴重。其餘調查海域的浮游植物多樣性指數均爲優良,表明這些調查海域生態環境較爲優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通過海洋來解決陸地上的問題”\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lKakU6f1zuWK\" img_width=\"600\" img_height=\"400\" alt=\"我愛這片藍色的國土|科考海南藍色國土一年半 科學家感嘆:海洋生物魅力無窮\"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科學家們頭頂烈日,在島礁上工作。受訪單位供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微生物無處不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微生物越豐富,生態環境就越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海洋能給人類提供對農業生產、藥物製造有用的微生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胡永華研究員接受南海網記者採訪時,舉了個例子:氮是植物生長不可缺少的元素,它能促進植物生長,海洋中有很多具有固氮作用的微生物。此外,海洋中還有很多活性微生物,它們是酶性物質,能夠促進根系更好地吸收肥料中的營養物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年半的科考,讓我們愛上海洋,它太神奇了。”令胡永華激動的,是從海洋裏找到了一種抗菌活性有益微生物,它能殺死病源微生物,可以讓植物少發病。“我們在通過海洋來解決陸地上的問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次科考,熱科院生物所的科學家們收穫頗豐。對採集的海洋生物樣品進行海洋細菌、真菌分離,共分離獲得海洋細菌2000多株,真菌260多株,放線菌20多株,篩選獲得活性菌株100多株。完成了1種珊瑚、1種海綿、2株海洋真菌和1株海洋放線菌的次生代謝產物的研究工作,共分離鑑定化合物58個,其中新化合物9個,8個化合物具有生物活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令大家興奮的,是發現了一系列結構新穎的化合物,包括7個新骨架化合物,這種新骨架化合物具有很強的“蛋白絡氨酸激酶抑制活性”,是極具開發前景的糖尿病藥物先導化合物。相關研究成果已經在近期發表在全球頂尖自然科學類期刊、美國化學會會刊上,其中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生物技術研究所爲第一完成單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然而,成果得來是艱難的,需要在千百次地進行枯燥的重複實驗,往往幾千株微生物樣品中才能篩選出一株有價值的菌株。海洋中存在具有廣闊藥用潛能的活性天然微生物。胡永華說,未來人類的藥物要從海洋裏來,這就是海洋藥物。作爲熱帶農業科研人員,下一步,海洋科考的一項重要任務,要尋找對熱帶農作物生長有益的物質,能促進熱帶農作物生長,具有抗病性。“這樣的微生物肯定存在,需要我們持續發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熱科院生物所副研究員冼健安是此次科考的資料祕書,他是位水產養殖專業的博士。2018年7月,他首次隨船出海,在海上走了96個小時,海浪大到連船員都吐。到達目的地後,三天就幹完了工作,因颱風無法返程,只能在船上等。沒想到,這一等就是一個月,到最後,船上儲備充足的糧食都沒了,大家喫得很省,最後幾天只有菜喫,大家一起餓肚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一個月飄在海上的經歷,感覺自己很脆弱,人類很渺小。但是,每天看着一望無際的藍色國土,特別自豪,感覺祖國真偉大。不禁生出利用好海洋,保護好海洋的責任感。”清瘦的冼博士回憶自己的科考首航,感慨萬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海口7月19日消息 南海網首席記者 康景林)\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570538972944845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