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原創。\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fe9a861cf23942e6a43a594a0ccfc7dc\" img_width=\"640\" img_height=\"1007\" alt=\"林徽因,一個正在被人遺忘的勵志女學者?\"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1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01、\u003C\u002Fh1\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很少有人能夠像林徽因先生這般,純因個人感情生活,而在近代史上留下濃重影跡,成爲一種文化現象,迄今被世人引爲談資。\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 多年以後,先生曾對兒女說:“\u003Cstrong\u003E徐志摩當初愛的並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象出來的林徽因,而事實上我並不是那樣的人。\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很少有人能真正心平氣和的去了解這位民國傳奇女子軼聞之外爲國家所做的那一切貢獻。歷史有千面,後人總不能窺全貌。可悲哀的是,一個勵志女學者的意義全被媒體們打造的所謂風流韻事掩蓋。\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試問各位讀者朋友,請大家仔細的想一想,你們第一次接觸到林徽因先生,是個什麼樣的姿態或者印象?\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網上流傳的林徽因先生的罪狀很多。\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比如徐志摩求之不得的夢中情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爲了她,徐志摩曾經極度狠心且冷酷地在國外甩掉了剛爲他生了兒子的張幼儀,就像個可惡的第三者。\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還有和金嶽霖說不清道不明的曖昧關係。\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被黑的最慘的應該是冰心在《大公報》發表的那篇《我們太太的客廳》。“牆上疏疏落落的掛着幾個鏡框子,大多數都是我們太太自己的畫像和照片,無一處不表現出處女的嬌情。”\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儘管後來冰心說她影射的是陸小曼,但有本事能把那些說着英文,喝着咖啡的男性科學家、文學家、哲學家、詩人都聚集在自己的客廳裏的,民國只有一個女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種種碎片拼湊起來,這更像是一個虛榮的、招嫉的、無所事事只會討男人歡心、冗雜了一切矯揉造作的女性公敵,婊裏婊氣。\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天吶,這都是些啥?這些軼事,真假待考。文化界早有很多懷疑。但這並不影響網民們義憤填膺地自我代入:小三人人喊打,綠茶罪無可赦。先生竟然還被網民封爲“綠茶婊鼻祖”。\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而同時代男性才子的風流韻事雖然同樣被人樂道,但無論是拋棄髮妻的“渣男”徐志摩,還是給張兆和狂寫情書婚後照樣出軌的沈從文——他們在大衆心目中的形象,依然主要與他們的成就和作品相關。\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在知道徐志摩的情史之前,你就聽過《再別康橋》,而說到沈從文,你的第一反應是《邊城》。他們的情感故事只是讓他們的形象更爲豐滿。\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但大家對林徽因先生的研究範疇是什麼?——是情史!寫了的詩歌也被冠上各種臆想猜測。\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我覺得現代很多的文學評論和大衆媒體都樂於消費女性在其主要領域成就外的事件,比如八卦比如情史一類的私生活範疇。\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林徽因先生的人生總會被那三段情蒙上一層曖昧、香豔的紗,人們提起她,往往寥寥數語,膚淺又草草了事地概括了她的一生。\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卻不曾想,這個妙齡少女雕塑的真身是被學生們尊敬地稱爲“林先生”、“林教授”的女建築師。\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明明先生與梁思成一道,爲中國古代建築史留下那麼多寶貴的記錄。同時也是中國建築史專業的奠基人之一。\u003C\u002Fstrong\u003E是的,她是一位建築師,她一生都這樣稱呼自己。\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可悲的是大家漸漸的都忘了這明明是一個爲了理想,甘願與愛人踏遍山河,一同去完成復興古建築的使命,哪怕會變得滄桑,會變得不再美麗的勵志女學者。\u003C\u002Fstrong\u003E她做的遠比很多人看到的多。\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9076305fc3b34b7ca8dc6d90f7f50183\" img_width=\"520\" img_height=\"566\" alt=\"林徽因,一個正在被人遺忘的勵志女學者?\"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1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02、\u003C\u002Fh1\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國人對女子的要求甚高,但凡有點名望有點成績的女子,整個社會都會從男性的視角發掘一些可以讓他們意淫遐想鄙視嘲笑的東西。\u003C\u002Fstrong\u003E兼之媒體們總樂於造神又毀神,女性對女性往往會更加刻薄。\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其背後的心理原因,通常會被直觀解釋爲對男性資源的競爭,也就是“嫉妒”。我們或許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的經歷套用在他人身上——背後的邏輯依然是“女人最能看透女人”:一旦與“我”不一樣的,就一定是“在裝”。婦人相妒何其常見!\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其實何苦來哉?因你用什麼標準去審視其他女性,也就代表了你用什麼標準去審視自己。\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對於人們關於先生的評價,我比較認同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朱自煊所說:“現在的人提到林徽因,不是把她看成美女就是把她看成才女。實際上,我認爲,她更主要的是一位有社會責任感的建築學家。”\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就像一說到“中國建築史”,很多人就只記得梁思成,不記得林徽因。其實,梁思成先生多本書都是在徽因幫助下完成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我擅畫圖,徽因擅爲文。”所以思成說:“我的文章都是林先生潤筆過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林徽因先生更是尤擅設計,中國解放後,她參與了很多人都不知道的三件大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第一件:參與設計國徽。\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國徽的主要設計者是林徽因。”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原院長秦佑國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第二件:搶救景泰藍工藝。\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她逛古玩城時,發現了瀕臨絕根的景泰藍花瓶,便在清華大學成立了景泰藍搶救小組。”\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第三件:參與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她負責設計了紀念碑底座的浮雕紋飾。”\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而且,這三件大事都是在她“摘除一個腎、肺病咳血”的情況下完成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1950年,國徽掛上天安門後,梁再冰留着淚感嘆:“那紅色中也有媽媽的一小滴血。”\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先生總是民國話題的引爆者。那些說林徽因靠美貌取勝的人,就像是對民國精英羣體雙商的否認。\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事實上,林徽因先生真的比我們想象地要出色,且努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1920年,16歲的林徽因就跟着父親遊歷歐洲了,法國、意大利、瑞士、德國、比利時...每一處的文化古蹟、博物館和隨時可見的工廠她都親眼見過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有趣的是,據梁思成描述,他對於建築學的興趣,也是由林徽因啓發的,“我第一次去拜訪林徽因時,她剛從英國回來,在交談中,她談到以後要學建築。我當時連建築是什麼還都不知道,林徽因告訴我,那是藝術和工程技術爲一體的一門學科。因爲我喜愛繪畫,所以我也選擇了建築這個專業”。\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f503daca5eff484088607cac5dd7ad89\" img_width=\"580\" img_height=\"633\" alt=\"林徽因,一個正在被人遺忘的勵志女學者?\"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1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03、\u003C\u002Fh1\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啓超長子梁思成同時赴美攻讀建築學。由於當時美國賓州大學建築系不收女生,她改入該校美術學院,而主要仍選修建築系的課程,實現了自己的志願。\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1926年,當地《蒙大拿報》發表對林徽因的一篇報道,標題爲《中國女孩致力拯救祖國藝術》。報道中林徽因說:“\u003Cstrong\u003E等我回到中國,我要帶回什麼是東西方碰撞的真正含義。令人沮喪的是,在所謂的‘與世界接軌’的口號下,我們自己國家獨特的原創藝術正在被踐踏。應該有一場運動,去向中國人展示西方人在藝術、文學、音樂、戲劇上的成就,但是絕不是以此要去取代我們自己的東西。\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1927年夏,從美術學院畢業後,又入耶魯大學戲劇學院學習舞臺美術設計半年。\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1928年春,她同梁思成結婚。兩人在歐洲蜜月旅行時,看到很多關於歐洲建築的專業書籍,但在中國,卻沒有人關注本國的建築。而當時癡迷於中國建築的一些國外學者,如日本的伊者忠太、關野貞,已經開始在中國蒐集資料,並出版了一些關於中國建築的書籍,這些事情深深刺痛他倆。\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8月,夫妻偕同回國,一起受聘於東北大學建築系,創立了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第一個建築學系。林徽因在到職前先回福州探親,曾應福州師範學校和英華中學之請,作《建築與文學》和《園林建築藝術》的演講。又爲其叔林天民設計福州東街文藝劇場。翌年,到東北大學講授《雕飾史》和專業英語。\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1930-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婦二人共同走了中國的15個省,200多個縣,考察測繪了200多處古建築物,很多古建築就是通過他們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國的認識,從此加以保護。比如像河北趙州石橋、山西的應縣木塔、五臺山佛光寺等。也正是由於在山西的數次古建築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國古建築結構的奧祕,完成了對《營造法式》這部“天書”的解讀。打通中國建築的“文法”。\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1931年,她受聘於北平中國營造學社。次年,爲北平大學設計地質館和灰樓學生宿舍。在此後數年中,她多次深入晉、冀、魯、豫、浙各省,實地調查勘測了數十處古代建築,單獨或與梁思成合作發表了《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徵》《平郊建築雜錄》《晉汾古建築調查紀略》等有關建築的論文和調查報告,還爲署名梁思成的《清式營造則例》一書寫了緒論。這是一本研究我國古代建築必讀的重要工具書。\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從此,他們便帶領營造學社,踏上了漫漫古建考察之路。\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c120269fd8124ebe9d1f449e06ec2c91\" img_width=\"580\" img_height=\"513\" alt=\"林徽因,一個正在被人遺忘的勵志女學者?\"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1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04、\u003C\u002Fh1\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什麼美人不美人的,好像一個女人就沒有什麼事可做,好像只配做擺設似的。\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爲了共同的熱愛,這對夫妻騎着毛驢,帶着儀器跑遍了大半個中國。\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1932年4月,梁思成、林徽因便開始了營造學社第一次野外古建考察——赴薊縣調查獨樂寺。當時上層知識分子很少下鄉,不僅受制於交通,還有許多困難和危險。那些供旅客住宿的小客棧通常只有火炕,各種傳染病也蔓延得厲害,路上說不定還會有土匪“光顧”。林徽因不顧自己肺病未痊癒,而且懷孕在身,毅然前往。\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從介休縣到趙城縣的三百餘里,鐵路沒有修好,公路被洪水衝程爛泥潭,汽車不能行使,馬車也無法通行,林徽因和梁思成三百里路全靠步行撐下來。\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有些山路上坡腿都是抖的,林徽因還要一手牽着騾子另一隻手摸索着山岩,爲了避免堅硬雜亂的樹枝勾到頭髮,她常常要包起頭髮。\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梁思成總會笑她,真像個北方農家的媳婦。\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去雲門石窟的測量尤爲辛苦,沒有飯店,沒有旅館,沒有車馬店,如果晚上想有個地方歇息,他們只能求助於農民,住在沒有窗門,沒有傢俱,四壁透風,房頂又遮不全的地方。\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有些清理工作真的讓人崩潰,他們要先克服屋檐上吊掛着的黑色的蝙蝠的惡臭,然後爬樑上柱,去清理黑暗的屋頂藻井上積存了幾千年的塵土,空氣被蝙蝠三角形的翅膀扇動地令人窒息,地下到處是密集的臭蟲,以吸食蝙蝠血爲生。\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牀單上裸了一層沙土,沙土甩掉之後又是一層,其實那是成千上萬密密麻麻的的跳蚤,林徽因深受他們的折磨。\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與她同行的劉敦楨就在日記裏抱怨到,“寓室湫隘,蚤類猖獗,終夜不能交睫。”\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林徽因很早就許下願望,要讓世界看到中國這些傑出的古建築,她很少因爲困難喪自己的志氣。\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在這種極其艱難的條件下,林徽因和梁思成堅持着複雜繁重的古建測繪工作。以應縣木塔爲例,塔有十層之高,需量十層測平面,再量斷面。微觀上,以斗拱爲例,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梁林的學生樓慶西先生介紹說,“首先你得憑你的眼睛,憑你的訓練技巧,把這個門的樣子畫下來,沒有尺寸地畫下來。但是功夫就在你畫出來的比例跟他實際比例得差不多。畫下來之後,用尺子去量,一點一點地量,(比如斗拱)第一個尺寸是什麼、第二個、第三個,一節一節地量。這個尺寸要求地很細,因爲它是木結構的,特別瑣碎。斗拱它是一點一點小木頭拼起來的,測繪、畫都很不容易”。\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鄉村各種浪漫的未知,秀麗的天真。老的扶着柺杖,小的赤着胸背,沿路上點綴的,盡是他們明亮的眼睛和笑臉。一處山坡山,有人在走路,放羊,迎着陽光,揹着陽光,投射着轉的光影,近地裏,孩子頭上豎着三個小辮子的,乃至於五六個小辮子的,衣服簡單到只剩下一個紅肚兜,上面音樂繡着兩三條花。”很難忘記,這個寫日記的人,已經肺病纏身,身體纖弱,渾身是包。\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 林徽因早年患肺疾,抗戰期間顛沛流離,病情加劇爲肺結核。\u003Cstrong\u003E但哪怕身患重疾(肺結核在當時屬於不治之症),她依然與梁思成一路餐風露宿、翻山越嶺,走遍中國15個省,190多個縣,考察測繪了2738處古建築物。\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一路下來,他們發掘的各朝各代的古建築轟動了中國的學術界,世界建築史也開始觀照中國。\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他們所爲此付出的很大的代價,思成被診斷爲脊椎軟組織硬化症,此後他都穿着一副醫生爲他病情設計的鐵架子以支撐脊椎,而林徽因的肺部出現了一個空洞,任何一次感冒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但這還只是她的努力之一。當她與梁思成逛古玩城時愛上了景泰藍花瓶,當知道這種工藝快絕根時,她果斷地在清華大學成立了搶救景泰藍的美術小組,常常往當時在故宮當研究院的沈從文那兒跑,即使在病牀上也在挑燈夜戰整理歷代裝飾資料,研究景泰藍的紋絡,每吐出一個字,鼻子上的氧氣管就跟着顫動。\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是她,帶着一羣年輕人,爲古老的景泰藍花瓶繪製了一批新圖案。\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e1d22328d7454f4bbaee4c898c02867f\" img_width=\"540\" img_height=\"675\" alt=\"林徽因,一個正在被人遺忘的勵志女學者?\"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1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05、\u003C\u002Fh1\u003E\u003Cp\u003E 林清玄說:“\u003Cstrong\u003E一個人的氣質裏,藏着她讀過的書。\u003C\u002Fstrong\u003E”此語用來形容林徽因,倒是極爲妥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四歲時,祖父讓林徽因跟着表姐們,由大姑母發矇讀書。大姑母常常向家人感嘆徽因的聰慧穎悟,上課時看似漫不經心,每逢背書時卻能夠滔滔成誦。\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 至於文學創作,不過是先生在從事建築科學研究之餘的一種愛好,或者說興趣。先生著有大量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間四月天》《蓮燈》《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間四月天》最爲大衆熟知,廣爲傳誦。\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林徽因先生和其他因時代而崛起的女作家一樣是不可忽略的存在。\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但,\u003Cstrong\u003E建築纔是她的主場!\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中日正式開戰後,她和梁思成學成歸國後,任教的第一所大學——東北大學被日本人強行關閉,不久,她和家人也被迫離開北平安逸的家,一路躲避着日軍的轟炸,踏上異常艱苦的逃難之路。\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其中1937年11月與1939年1月兩次轟炸,全家人都險些喪命於日軍的炮彈之下。她最愛的弟弟林恆,也是因爲所駕駛的戰機與日軍作戰而亡。\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也因爲戰爭,林徽因和梁思成不得不在逃難之前,把一些關於中國古代建築的珍貴資料存放到天津租界的外國銀行,卻因爲一場大水,所有珍貴資料都被浸壞,已經逃至昆明的他們,聽到這樣的消息之後悲痛大哭。\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而且長時間的奔波勞頓、艱苦的生存條件和西南陰溼的環境使林徽因結核病復發。又因治療條件不好,耽誤了治療時機,她只能在家中長期臥牀。\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對於日本的侵略,林徽因不無感慨地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在這整個民族和他的文化,均在掙扎着他們重危的命運的時候,憑你有多少關於古代藝術的消息,你只感到說不出的難受!……\u003Cstrong\u003E如果我們到了連祖宗傳留下來的家產都沒有能力清理,或保護;乃至於讓家裏的至寶毀壞散失,或竟拿到舊貨攤上變賣;這現象卻又恰恰證明我們這做子孫的沒有出息,智力德行已經都到了不能墮落的田地。睜着眼睛向舊有的文藝喝一聲‘去你的,咱們維新了,革命了,用不着再留絲毫舊有的任何知識或技藝了’,這話不但不通,簡直是近乎無賴!\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1945年病重的時候,林徽因甚至兩度被誤傳已病故,報紙上還曾刊登了一些著名作家的悼文。不僅如此,她和家人還要面對無情的戰火。在長沙期間,林徽因的住處就被炮彈轟炸過,在昆明西南聯大時期,林徽因和家人同事也要經常“跑警報”,躲空襲。\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可以說,這場戰爭對林徽因和她的家人、同事來說都是一場煉獄般的煎熬。梁從誡曾經問母親:“如果日本人打到四川怎麼辦?”林徽因特別平靜地回答:“\u003Cstrong\u003E中國讀書人不是還有一條老路嗎?咱們家門口不就是揚子江嗎?\u003C\u002Fstrong\u003E”梁從誡後來說:“我當時看着媽媽,我就覺得她已經不是我熟悉的那個媽媽了,她好像變成另外一個人,面對死亡,那樣超脫。”\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常年臥榻,行動不便,閱讀和創作自然地成爲了林徽因的精神食糧。在病榻上,她通讀了廿四史中有關建築的部分,爲寫《中國建築史》蒐集資料,經常工作到深夜。幾年中,她協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國建築史》初稿和用英文撰寫的《中國建築史圖錄》稿,初步實現了他們在學生時代就懷有的心願。\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梁思成在此著《油印本付印前言》說:“在編寫過程中,林徽因、莫宗江、盧繩三位同志都給了我很大的幫助,林徽因同志除了對遼、宋的文獻部分負責蒐集資料並執筆外,全稿都經過她校閱補充。”\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1946年,梁思成在他《圖像中國建築史》的前言中更是滿懷真情地說:“最後,我要感謝我的妻子,同事和舊日的同窗林徽因。二十多年來,她在我們共同的事業中不懈地貢獻着力量……在大部分的實地調查中,有過許多重要的發現,並對衆多建築物進行過實測和草繪。近年來,她雖罹重病,卻仍葆其天賦的機敏與堅毅;在戰爭時期的艱難日子裏,營造學社的學術精神和士氣得以維持,主要應歸功於她。\u003Cstrong\u003E沒有她的合作與啓迪,無論是本書的撰寫,還是我對中國建築的任何一項研究工作,都是不能成功的。\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a225bd9ede664a2a93023fb703987f7d\" img_width=\"508\" img_height=\"675\" alt=\"林徽因,一個正在被人遺忘的勵志女學者?\"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1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07、\u003C\u002Fh1\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北平解放後,先生受聘爲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擔任《中國建築史》課程併爲研究生開《住宅概論》等專題課。\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從1949年9月到1950年6月,她與清華大學建築系的幾位教師一起完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的設計任務。\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林徽因先生認爲中國的國徽必須具有最鮮明的民族特徵,不僅要表現革命的內容,還要體現出中華文明古國悠久的文化傳統,避免像某些東歐國家一樣成爲蘇聯國徽的翻版。\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她和助手莫宗江經過約一個月的探索,並請時任清華大學中國美術史教授鄧以蟄、工藝美術史教授王遜、雕塑學教授高莊及梁思成一同研究討論,幾經改進,終於在1949年10月23日完成國徽圖案的早期設計,並提交了《擬製國徽圖案說明》。\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林徽因先生在國徽圖案裏儘量採用中國數千年藝術的傳統,將我國古代用以號召人民、象徵國家團結統一的最隆重的禮器——玉璧作爲國徽的基本圖案,象徵中華民族的團結、豐裕與和平,體現了她濃郁的中國傳統文化情懷。\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同時,她把中國民族傳統文化與國家政權的新主題相融合,首次將國旗上的五顆金星設計入國徽圖案;爲體現新中國的政權特徵,國徽圖案底部設計有金色齒輪,旁飾金色嘉禾。金色齒輪代表工,金色嘉禾代表農,紅綬穿瑗成結象徵革命人民大團結。這種把國徽和國旗聯繫在一起的創意,以及齒輪、嘉禾、紅綬和玉璧的造型,被後來正式頒佈的國徽所採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著名的長城學專家羅哲文先生,當年是清華大學營建系的一員,也參與了國徽方案的設計。他說,在設計國徽方案的整個過程中,林徽因付出了極大心血。當時她身體不好,患有肺病,可是她卻全身心地投入到國徽設計工作中。那個以玉璧(瑗)爲主體的方案,就傾注了她的許多智慧。她認爲,璧是我國古代最高貴的禮器,瑗象徵着民族的團結、國家的統一,大小五顆金星象徵國旗,齒輪、麥穗及紅色綬帶象徵工農聯盟。整個設計方案類似中國古代的銅鏡。這個方案雖然被否定了,但林徽因的關於國徽要有象徵意義,要有民族特色,要程式化、圖案化的設計思想,被營建系的教師們接受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 1952年5月,參加設計工作的林徽因被任命爲人民英雄紀念碑建築委員會委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中,林徽因承擔了紀念碑花紋設計小組的組織工作,並親自爲碑座和碑身設計了全套飾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在設計風格上,林徽因主張以最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唐代風格爲藍本,盛唐文化是中國歷史上的華彩樂章,有着精緻、細膩、華美的優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而在裝飾花環的花卉品種上,林徽因也是一再斟酌,最後選定了牡丹、荷花和菊花三種花作爲高貴、純潔和堅韌的象徵。\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 爲了更好地完成設計,做出最完美的圖案,林徽因畫了數百張不同風格的草圖,對筆下的每一朵花,每一片葉,都描畫了幾十次,上百次,設計完成後的小須彌碑座的八個大花環浮雕,用大須彌碑座的八幅近代歷史浮雕相互照應,把英雄的樂章推向高潮。\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73e3364ce9aa4746b42b42c8e87003dc\" img_width=\"580\" img_height=\"656\" alt=\"林徽因,一個正在被人遺忘的勵志女學者?\"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1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08、\u003C\u002Fh1\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在新中國文化的發展上,作爲一位古建專家,林徽因始終注重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她說:“\u003Cstrong\u003E建築本是有民族特性的,它是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表現之一,新中國的建築必須建立在民族優良傳統的基礎上。\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歷史上封建的建築物雖已不能適應我們今天生活的新要求,但他們寶貴的優良傳統,藝術上造型上的成就卻仍是我們創造的最可寶貴的源泉\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先生最怕的,就是中國的古藝術在新中國消失,任何被她視爲國寶的東西,她都爲此戰鬥。\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特別是關於老北京的文物保護問題。\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她曾經對友人這樣談論北京的街道:“\u003Cstrong\u003E北京的街道原來是很寬的,清末以來被民房逐漸侵佔越來越狹了。所以你可以想像當年馬可·波羅到了北京,就跟鄉巴佬進城一樣嚇蒙了,歐洲人哪裏見過這麼偉大氣魄的城市”\u003C\u002Fstrong\u003E。林式幽默間透着一股自豪。\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然而,那時的人,沒有幾個人欣賞中國古建築的美,他們想要建造一座“從這裏(天安門城樓)望過去,要看到處處都是煙囪”的城市。\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那幾年,她眼睜睜看着最外層的北京城、左安門、慶壽寺雙塔被拆除,一直到她病得最嚴重的時候,還不停地傳來哪座古建築被拆,哪條衚衕被拆的消息。\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林徽因先生作爲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委員兼總工程師,以極大的勇氣反對政府拆毀城牆,力主保存北京古城面貌,甚至在一次文化部的討論會上,一向溫和優雅的林徽因患着嚴重的肺病,聲音失嗓地指着當時北京市副市長的鼻子大聲譴責:\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你們真把古董給拆了,將來要後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復起來,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聽的人,總免不了爲她的深情動容。但在zhengzhi面前,兩人實在薄弱,梁思成常常據理力爭,卻數次氣哭。\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直到幾年後她病的完全無法下牀,還是難以釋懷。\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爲什麼我們在博物館的的玻璃櫥裏精心保存幾塊殘磚碎瓦,同時卻把保存完好的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古建築拆得片瓦不留?\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在抑鬱中,林徽因先生開始拒絕喫藥。\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兩年後,這個美麗、倔強、堅硬的女人在經過長達十五年的與疾病的頑強鬥爭後,帶着深切的無奈,與世長辭,年僅五十一歲。\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 當極具有歷史意義的宏偉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終於在1958年4月22日建成時,林徽因先生卻再也見不到了。\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對於這樣一個可敬的學者,我們還捨得如此花式消費她嗎?\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9e4d5fed62554846b0e78ea7a6ceb3d7\" img_width=\"580\" img_height=\"534\" alt=\"林徽因,一個正在被人遺忘的勵志女學者?\"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她是愛,是暖,是希望,是人間的四月天。\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參考資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林徽因生平創作從考》,陳學勇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美麗與哀愁—一—個真實的林徽因》,田時雨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梁思成,林徽因與我》,林洙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國建築之魂——梁思成與林徽因》,(美)費慰梅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林徽因經典作品選》,林徽因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窗子內外憶林徽因》,劉小沁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CCTV紀錄片《梁思成、林徽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國旗·國徽·國歌的故事》,馬全洲、周凱軍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編《建築師林徽因》,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劉小沁編選《窗子內外憶徽因》,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張清平:《林徽因》,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梁思成、林徽因:《祖國的建築傳統與當前的建設問題》,《新觀察》1952年9月第16期,\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b44ec3e6533b4ed48e2c8b0edbf1a987\" img_width=\"700\" img_height=\"1037\" alt=\"林徽因,一個正在被人遺忘的勵志女學者?\"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小銀子壁紙!\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447877725611673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