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UwSPrLBUh52pY\" img_width=\"640\" img_height=\"160\" alt=\"文藝評論|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音樂高地”\"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在許多人心目中,廣東人是癡迷美食的“喫貨”,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廣東人其實還特別熱愛音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廣東人熱愛美食的程度不言而喻——常常一桌朋友相聚,同席的就會有幾位是美食家,甚至有人還持有各種廚師、點心師的牌照,席間衆人圍繞諸如材料如何、出品如何等興高采烈地評論不斷。廣東之所以能成爲“美食之都”,因爲全民的舌尖都在維護着本地餐飲水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藝術的金字塔同樣如此,只有“塔基”夠紮實,纔有可能孕育出“塔尖”的輝煌。2012 年我在維也納學習古典音樂的時候,發現很多音樂廳歌劇院的音樂季門票早已以年票的方式售罄,每每只能等退票甚至站票。正如朋友所說,幾乎每一個維也納人都很懂音樂。當我在音樂會上看着盛裝的觀衆,走在大街上看着古老華麗的國家歌劇院、音樂之友協會大廈,不禁感嘆,這是維也納人在用心守護着這個美麗悠久的世界古典音樂之都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實,廣東熱愛音樂的羣衆基礎可以說是有歷史的,並不輸給維也納——這是造就了廣東20 世紀四個音樂浪潮,包括 20世紀八九十年代流行音樂高峯的根本原因之一。這4個音樂浪潮涉獵範圍很廣,第一個浪潮是20 世紀初歐洲古典音樂的傳入。第一批把西方音樂帶進中國的廣東籍音樂家爲數衆多,成就斐然。其中蕭友梅先生與蔡元培先生在1927年共同創辦了中國第一所高等音樂學府——國立音樂院(上海音樂學院的前身),成爲中國第一位音樂專業教育的教育家;小提琴家作曲家馬思聰先生1957年擔任中央音樂學院第一任院長,其作品《思鄉曲》更是源遠流長;冼星海先生在條件簡陋的情況下,用生命的激情“寫”出了以《黃河大合唱》爲代表的許多不朽作品。他們爲中國近代音樂發展奠定了基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世紀上半葉民族民間音樂的發展,助推了廣東第二個音樂浪潮的出現——以呂文成先生(代表作《步步高》《平湖秋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蕉石鳴琴》)、嚴老烈先生(代表作《旱天雷》《倒垂簾》《連環扣》)、何柳堂先生(代表作《賽龍奪錦》)等爲代表的一大批才子,“寫”出了充滿靈性的、流傳大江南北的、不朽於中國民族民間音樂之林的“廣東音樂”。“廣東音樂”的形成不僅集本地戲劇和曲藝音樂之大成,還融入了江南絲竹等大江南北民間音樂及現代西方音樂的元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三個音樂浪潮當屬20世紀70年代開始風行的香港粵語流行歌。顧嘉輝先生(作曲、編曲)、黃霑先生(作曲、填詞)以及許冠傑、黃家駒、向雪懷等一大批充滿了創意與拼搏精神的音樂人,“寫”出了一個光輝燦爛的粵語流行歌天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四個音樂浪潮則是興起於20世紀80年代的廣東流行音樂(普通話爲主)——這堪稱是一個人人“寫”歌的黃金年代,這一時期廣東流行音樂所取得的豐碩成果,是全民愛樂、媒體助推、各界歡呼和政府支持下聯手成就的。記得在上世紀 90 年代初,第一屆廣東電臺十大金曲的領獎人是詞曲作者,這在全世界都是罕見的現象。廣東人對音樂對創新的熱愛,藉此再次盛況重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想當年,遍佈廣東城鄉的“廣東音樂”“私夥局”,改革開放之初廣州大街小巷的收音機裏傳出的流行音樂新人新作,每每讓人熱淚盈眶。正如當年一句笑話:“一個磚頭砸下去,砸到三個人,有兩個是做流行音樂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可以說,廣東百年音樂發展的輝煌承續,着重突出在一個“寫”字上。這與廣東人“喫頭啖湯”“敢爲天下先”的偉大傳統是一脈相承的。這是廣東獨特的文化優勢,在新時代形勢下更應大大發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事實上,放眼海內外,粵港澳大灣區是最好的發展華語流行音樂事業的地區之一。就歷史積澱而言,第三、第四個音樂浪潮的出現,印證了粵港澳大灣區,特別是粵港兩地在流行音樂的創作及交流上人文淵源很深,流行音樂在大灣區內有着獨特良好的社會基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就音樂文化產業現狀而言,縱觀華語流行音樂歷史的四個重鎮——北京、廣州、香港、臺北之中,有兩個是在粵港澳大灣區之內。其中,香港是華語流行音樂商業體系最爲成熟的地區,廣州則是內地最大的音樂產業基地。在粵港澳大灣區成爲新的世界經濟引擎的新形勢下,粵港澳三地文化及產業優勢,一定會起到合作互補的作用,共同產生新的發展動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需要指出的是,音樂無國界,在互聯網時代更是如此,個人通過網絡可以擁有一個世界音樂博物館。有相當多有影響力互聯網公司總部都設在大灣區,而中國音樂著作權保護的長足進步亦是音樂產業繁榮的基礎。互聯網產業發達,擁有衆多數字音樂行業居於領先地位的頭部企業,文化創意機構雲集,音樂人才薈萃,演藝市場活躍,音樂版權保護相對先進,這些都是大灣區發展流行音樂產業的顯著優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具備上述種種優越條件的前提下,2018年9月12日粵港澳大灣區音樂藝術聯盟在廣州宣告成立,這是一個全國絕無僅有的跨地區、跨行業、跨學科,集中個人、公司、機構等各方優勢資源聯合組成的民間組織。聯盟成立旨在力推新人新作,圍繞“創意音樂文化及創新音樂產業”,緊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機遇,攜手爲新時代創作出更多更好的原創音樂作品,力爭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音樂藝術高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同時,聯盟的成立也預示着灣區內音樂文化的人才培養、藝術創作、藝術展演、文化傳承、音樂產業、學術研究的建設將進入重要的新時期。其中,由星海音樂學院和中山市委宣傳部主辦,粵港澳大灣區音樂藝術聯盟協辦的音樂劇《阮玲玉》已正式啓動,“粵港澳大灣區音樂創新產業基地”將落戶中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粵港澳大灣區即將迎來經濟騰飛,音樂文化產業也必將迎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但歸根到底,音樂高峯的出現,在於多出人才、多出作品。而要進一步激活大灣區音樂創作的活力之源,有賴於衆多年輕人對音樂的熱愛與執着,以及持之以恆的創作激情。這也是一個音樂人最重要的品質。在流行文化的各個領域中,音樂、影視、時尚、娛樂節目等都是創意行業。模仿和重複只是消費行爲,只有不斷創新才能求生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久前,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中山分會場“築夢灣區步步高——向經典致敬”音樂會在中山市文化藝術中心舉行。本人擔任音樂會的作曲以及交響樂團指揮,在節目設計上融合了交響樂、流行音樂、廣東音樂、中山鹹水歌等元素;在舞臺呈現上則包括了管絃樂、阿卡貝拉、流行歌手(組合)、合唱等多種藝術形式;作品選擇的歷史跨度更是超越百年。以創新作爲音樂會的基調,讓現場觀衆打開視野,敞開心胸,全情融入,歡聲笑語中體會文化自信,這在我的音樂生涯中也是一次全新的體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未來的音樂將是全方位的發展,21世紀的今天,音樂的類型應該更加多樣化。只有創新纔有可能流行,而創新一定要不拘一格。各種類型的東西方民族民間音樂、流行音樂、電子音樂、舞蹈音樂,乃至音樂劇、歌劇音樂和交響樂等品種的交相融合,將是未來音樂文化的一條主流發展之路。期待有更多有識之士、更多才華橫溢的年輕人,源源不斷地加入到粵港澳大灣區音樂藝術聯盟這個大家庭中來,加強粵港澳地區文化認同與共建,爲弘揚嶺南及中國優秀音樂文化做出屬於自己的一份獨特的貢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者】李海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者】 李海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南方日報\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5886565836472846
相關文章